绿林网

《教育心理学(第10版)》读后感摘抄

《教育心理学(第10版)》读后感摘抄

《教育心理学(第10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斯莱文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心理学(第10版)》读后感(一):中国教育——务虚不务实

琴棋书画,至少会一样,钢琴10级随处可见,有哪个孩子会救护的技能吗?每个暑假,都有很多孩子溺水,不会自救不会施救,却熟练唐诗宋词;低幼孩子,连红绿灯都不认识,却可能会背red 、green,虽然发音像父母一样滑稽。

历史上——读书是鄙视他人的途径,京剧是皇权的产物,书法是领导魅力的一部分,演员是和权力靠近的快速通道——而这些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绝大多数教育者抱残守缺、谬误流传,只是为了自己的饭碗。

《教育心理学(第10版)》读后感(二):好的教育是什么?适合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教育是什么? 教育承载了什么?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本书其实可以作为一本理论性的工具书来看了,从几个方面一步步讲述了教育中所应该注意的和我们所应该注重研究的方。 作为美国教育研究专家的著作,延续了美国专业类著作的一般性特点,非常喜欢用日常中的案例作为切入点,让读者十分有代入感。 里面提到的很多如标准化测试,如建立学生档案,如对待残疾儿童的教育方案,对如今的教育依旧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性。 不过的确存在着客观的地域性差异,比如对于差异性儿童的界定,文中建议使用多种评测方法,但是这在国内目前是无法大范围实践的,此外提到对待困难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措施,有安排两个老师一个进行正常教学,一个关注特别学生。 个体之间本就存在差异,这样的方法无疑是照顾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的最好的办法,但是对于大部分学校实行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往往让一个老师承担所有。 希望今后的教育可以更加深层次的考虑实际因素,另外提到的很多方式如建立档案卡等,我们已经在用了,但是同国外不同,我们的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带去了很多额外的负担。 使得这些本来出发点好的方案很多流于形式以及。,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教学。 总之本书既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也可以令人深思,但是如果愿意将它和实际相结合,这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性书籍。

《教育心理学(第10版)》读后感(三):儿童教学的必读书籍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已经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集合、归纳,而是融合了儿童心理学、生理发育、教育实验等多门类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在本书中,教学方法的提出并不是以对过往优秀教学经验的罗列,而是不断穿插心理学、儿童生理发展等的实验、研究结论,以证明优秀的教学是有严格的科学证明,能找到因果关联的方法集合。

这使得各种教学方法、方案更具备合理性,并能排除一些曾经认为是有效,但在科学实验后被证伪的教学方法。

现代各类学科的发展都是越来越抛弃主观经验的做法,而以科学实验论证来确保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和正确合理性。这也使得这本书具备了很强的权威性,让学习者能够在掌握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学原理,并在实践中触类旁通地扩展性运用。这也是本书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著书标的与目标。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理论与实践,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整本书虽然很厚,但翻译流畅、通顺,阅读的过程中总能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对于很多为人父母的家长而言,是本很多的教育指导书籍。

但对我来说,如果书中能再增加些有关孩子生理、认知发展的介绍,就更好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离开生理的基础,再多了解孩子生理发育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孩子心理的把握将更有效和有针对性。

现代中国式家长的子女教育问题,往往是通过对孩子的超前教育,对孩子进行加压。

从一方面而言,是对孩子教育理论的不了解,另一方面而言,也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焦虑的外在表现。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对中国家长来说,不仅是寻找合理的教育方法,更是能找到解决自身焦虑的渠道,避免将自己的焦虑不合理地传递给孩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