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见证生命,见证爱》读后感锦集

《见证生命,见证爱》读后感锦集

《见证生命,见证爱》是一本由路桂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证生命,见证爱》读后感(一):不知死,如何生

看了作者的演讲视频还是文章?然后就买了这本书。作者是专注于疼痛专科和生命关怀的。文中深入探讨了死亡,临终关怀,安宁病房,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和患者沟通死亡比如晚期癌症,如何安抚患者和家人,怎么样对待生命的终结。对死亡的关注也是对爱的关注。分享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经历,也分享了死亡咖啡馆,安宁病房和对安乐死和自杀的观点等。不知死,如何生。这是人生终极话题,却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往往不愿意去及早触及。现在已经把生命教育放入了义务教育,但还不够,很多年长的人也未免经历过死亡的教育和感悟。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因为有死亡,让我们更能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身边的人。“不怕死,不等死,不想死”是临死一种豁达状态。安静和安宁地死亡需要有心理准备也要有客观规划,对于自己的死敢想敢谈也是一种境界。书最前面怀念他二姐的信很感人。即便常年做生命关怀的作者遇到亲人离世也是焦灼不安,伤心不已。这是人之常情,度人难度己,也因为有类似体验,才能够感同身受,知道每个人最后最需要什么,家人最需要怎么样的安慰。这本书还是很有现实意义,值得一看。

《见证生命,见证爱》读后感(二):关于生命、死亡和告别——读《见证生命,见证爱》有感

发小推荐了这本书,又恰好这段时间对死亡、病痛、生命教育这样的主题感兴趣,就买来读了。差不多花了几天中的碎片化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整体来说,还是挺易读的。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更多是在讲述病人故事的同时渗透作者关于生死的理念。里面收录了很多发生在病人身上的真实故事,呈现了他们的病痛、悔恨、不舍、依恋,还有对家人和这个世界的爱。读完这本书,我就在想,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所困扰和烦恼,殊不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这些琐事或许根本就不值得我们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去忧虑、去烦恼。记得有位西方学者(貌似是叔本华?)说过,什么是幸福?当你发现你忧虑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时,你就是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因为饱受巨大人生痛苦的人是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繁琐小事的。

关于死亡教育、关于安宁疗护、关于安乐死,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国民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没有做好跟这个世界告别的准备,甚至在生活中避讳谈论死亡相关的话题。貌似不谈论,死亡就不会来一样。以至于,在死亡来临时,恐惧、不安、慌乱、无助等负面情绪纷涌而来。我倾向于读这些主题的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让自己在未来,能够比较平静、安详地去面对和接受死亡,更好地跟爱的人、跟这个世界体面地告别。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对死亡能有多一些的了解。

这本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内容,便是“生命的决定权在谁手里”,更让我体会到了生前遗嘱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说“在欧美国家,生前遗嘱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权利,患者有权决定自己的临终尊严。但放在中国,这项权利变得复杂了,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里,家庭整体的决策是排在个人之前的,患者的很多痛苦是与家庭相互撕扯的。”(p. 150)一个人如何死亡?是否要在毫无生活质量时接受插管治疗或其他所谓的延命治疗?自己是否有权为自己的生命如何结束做出决策?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下,患者在心智尚健全的时候写下一份生前遗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患者和家人共同梳理、理清痛苦的一个好时机。

《见证生命,见证爱》读后感(三):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四道人生

看完路桂军医生的《见证生命见证爱》(关于癌症病人临终关怀)我想讲两件真实的事。

第一件事,看完书我想鼓足勇气回家跟我80多岁老母说“妈,我爱您,您放心,您走的时候我会陪在您身边,我会办好所有您惦记的身后事。您一顶点儿都不用怕!”我鼓了一星期勇气,回家后这话变成了“妈,您平常一定要捡您最好看的衣服穿,最贵的衣服穿。您现在不穿,等您百年之后我姐都给您一件都不留就烧了。”囧死,我就是说不出原先准备好的话,因为这也取决于我妈对死亡的态度。若按我准备好的台词,我会担心好像跟催人“走”一样。我只能借用我妈最舍不得的东西来安慰她,比如她一柜子羊绒衫。我妈听完,说了句“我没什么场合穿啊。我也懒得穿”,然后她电视换台,不搭理我了。我侧脸看了看她的面孔,我妈是那个年代的大美人,现在落得无人赏花,空樽对月的感觉。我就凑上去亲了她一下,说“你这么漂亮,你不穿好看点,简直都对不起这个世界!”她绷了一秒钟之后,还是忍不住,绽放笑容。我想,目的达到了一部分,就是让她能少些不舍的东西。

第二件事,是我听说的。关于我朋友的闺蜜,她的母亲突然生病进了ICU,没住几天就被告知是临终状态了。闺蜜听从某个佛教朋友的劝阻,将母亲从ICU推出来送去临终助念的地方(就是佛教徒临终/或刚刚去世时集体念佛超度的地方),在路途中母亲去世了。此闺蜜悔恨之极,为自己害死了母亲。因她不信佛,但又不忍心让母亲临终插满管子,所以绝望之际,临门抱佛脚,毅然决然离开医院,移动病人去助念的地方,结果使得母亲在途中丧命。她从此恨上了信佛的人。

上面的故事都是关于面对生命告别时刻,我们真实发生的所作所为。路医生作为癌症病痛的专科医生,为了减轻临终痛苦(无论心理痛苦还是身体痛苦)写了这本书《见证生命,见证爱》。此书从家属、临终者、医生角度分别描述了对待死亡的方式。其中对我的收获是:

1. 从临终者角度去想问题,我们家属应该做些什么。

2. 死亡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向临终者解释。

3. 在生死关键时刻,我们如何排序。(从生命的长度vs生命的质量)

道理上我们可以说,死亡不是终点,是一种生命形态转换的过程,但人类往往面对未知的状态感到害怕恐慌,有如很多人说“我不怕死,我怕死亡的过程。我不怕癌症,我怕疼。我不担心死后,我担心对身体逐渐失去控制。”有如婚姻不幸福,但一想到离婚就会让人焦虑。癌症不可怕(或许痛起来还没急性阑尾炎那么尖锐的痛)但因为癌症会接引你到未知的死亡状态,这就使得癌症比任何疾病都让人忧心忡忡。因为心赋予了癌症比“急性阑尾炎”更重的分量和无法控制“噩梦”的境界。

藏族僧人加央曾经跟我说过,“我们藏族人以前没有B超,CT什么的,我们从来不知道肿瘤癌症是什么,反正遇到治不好的病,医生会建议病人回家好好歇着,别干活了。”这种解释似乎让生命呈现更广阔的选择,也许因为没有自我恐吓的负担,这病好了。也许,在很短的恐慌和期待交替中,生命离世。总之,你脑子的知识与概念,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具备对生命力的掌控。而这些知识和概念,来自于你平日对生命的态度,习惯,周围亲人朋友影响的认知,总之,我解释为你的业力。

读这本书是在全球2021年疫情未了的阶段,全球已经有278万人死亡。也就是说很多人在未准备好时,生命形态已经被迫转变了。读读路医生的这本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让你能准备的更充分些,从容些,让你对未知的“黑暗状态”更踏实些。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四道人生做的越充分,对前路的头灯就越亮一些。谁能帮你照亮未来的道路,除了你自己之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