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信任读后感精选

信任读后感精选

《信任》是一本由[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8.00,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任》读后感(一):小感悟1

有王权干预经济和民间社会自组织生活的传统的国家,家庭主义至上的国家,自我创新能力不高,并且习惯上依赖和等待王权或政府继续干预来“帮助”脱离某种经济困境,进入了死循环:国家干预——导致民间自我创新和组织能力薄弱——继续渴望国家干预——期待有自我创新和提高自组织能力。

但是国家或者政府一旦干预,往往是和全面控制没区别,使得民间社会更加缺乏活力。

社会共同体意识,能否借助网络的发展来对公民进行强化?陪育社会自发性?

目前中国的所谓共同体意识是,类似于宗教性质的,或威权体制下的,半强迫的,灌输式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结社。

《信任》读后感(二):论信任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高信任度的社会中,陌生人之间更容易相互信任对方,社会经济更加繁荣。“不信任”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彼此之间的隔阂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重司法负担。而如果能利用并改善这种不信任,反而能成为更大的商机。国内电商巨头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福山的书很全面也很系统,从中涵盖了中、日、韩、美等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研究。社会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多方面互相运转的结果。 如茨威格所言“只有当你走出欧洲,才能认识欧洲”,疫情之下,阅读可以带我们了解世界的丰富性及复杂性。并且大部分的知识是走马看花的旅行所不能获取的。站在学者的肩头,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很值得读的一本书,推荐~

《信任》读后感(三):信任都去哪儿了

社会历史文化给经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封建社会造就日本德国式的至今带着封建印记经济,自由社会和新教文化文化造就了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日德美是高信任度的社会。专制历史和文化造就了法国,意大利,中国式的带着中央集权特色的经济,这些是低信任的社会。高信任得社会自组织能力强可以民间自己组织大企业。低信任社会往往由政府组织大企业。强大的民间社会是经济活力的来源,自组织的社会要远比被组织的社会好的多,社会信任是维护民间社会的纽带。人不只是像计算器一样的理性经济人,而是被爱与恨荣誉与羞耻驱驰的动物,对稳定的信任关系的追求常常会超出一时的利益考量。原子化的个人会造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强大的利威坦面对散沙社会会就是专制极权,人与人之间有紧密的纽带相连形成的封建和自由社会才可以避免人们成为自然状态下孤独恐惧的个体或者暴君之下平等的奴隶

《信任》读后感(四):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也就是社会学称之为的“自发社会性”,是一种表现不明显却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除了日本)文化中和法国、意大利南部等地,家庭宗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的影响是如此之深、如此久远,以至于在家庭内部的信任程度相当高,以此相对,在整个社会尺度内的信任却是极其缺乏。在平衡的另一端,新教文化发展区域——英国、北美等地——由于宗教影响,家庭宗族关系较为淡泊,因此社会整体信任度较高。

德国和日本则是另一种情况,德国的行业公会进入20世纪的现代社会后依然发挥巨大作用,其对社会信任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甚至比基督教新教的作用还要强大,日本的情况则是儒家思想的异化,传统儒家思想孝大于忠,人首先要忠于家庭其次再忠于国家,在日本异化后的儒家思想则是只有忠诚,没有任何与孝有关的部分。

本书写于1994年,此时的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刚开始飞速发展,该事实对马克斯·韦伯1920年在《中国的宗教》中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进行了完整的颠覆。

总归是一句话,意识形态和体制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从今以后,社会资本的保存和积累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信任》读后感(五):信任与繁荣

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未把“信任”与经济形式和发展联系起来思考,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路径看待社会中“信任”对经济繁荣广泛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可察觉特点和具体数据对比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社会和自我组织“信任”的高低,所导致的发展路径、效率、特点的差异。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理解该国家文化最引人入胜的途径。

世界正进入“文明冲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文化,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根植于民众的习惯、习俗和道德品行。经济行为往往是为争取承认,而非仅仅满足物质需要。

价值共享缔造信任,而信任则具有巨大的且可衡量的经济价值 。虽然契约和私利是联盟的重要基础,但是最有效的组织是基于有共同道德价值观的共同体。每个人各自行事是无法产生社会资本的。社会性的倾向基于长期道德习惯之上,更难调整或摧毁。法律规定是信任的替代品,是交易成本。

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社会用以规范其成员行为的伦理准则,会使用一套标准的“善与恶的语言”,这是一种精心考量的理性选择。伦理品质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对应的行为来构建的(可视为规训),所受的教育引导他们通过培养习惯来遵守所在社会的道德规范。

文化与习惯在决策方式上是无理性可言的。在智力层面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并不困难,但只有具备“品格”的人才知道如何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的选择。人们也完全可以通过习俗和习惯来走捷径,俗称“依惯例行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