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篇一

记得有首歌叫《永远到底有多远》,借这歌词,我问自己:我离优秀到底有多远?正好,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为我指点了迷津。“优秀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每每读着这话,心中很是惭愧。平时,总是以“生活琐事忙碌”霸占了“读书时间”为借口,而将“坚持阅读”抛诸脑后。因此,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创设了读书社团这一平台,让我面对这份“压力”,产生了读书的“动力”。一学期,断断续续地读着这本书,虽是囫囵吞枣,但越读到最后越觉得自己与“优秀”的距离相之甚远……

“读书修身”、“自我反思”、“教育科研”、“大爱厚生”、“积极写作”、“锻炼口才”、“注重细节”、“家校合作”、“追寻快乐”,这是高老师用心地为我们上的“九堂课”,细细聆听,受益匪浅。的确,正如他所说,这是自我进修的9门必修课程,是职业攀升的9个台阶,也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9个生命密码。

在整本书中,高老师引用了大量的中外名人和他自身人生经历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内容真实,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书中还有许多话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读来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比如:“特色教师到特级教师,应该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十分灿烂的阳光大道。”“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优秀,但是有一点一定是相同的,这就是拥有爱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点事情,能不能有一点人生的成功……是由热情决定的,由想做成大事情的热情决定的。”“能不能写作是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的基本区别。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这样的语句在书中比比皆是,催人警醒,耐人回味。

其中,使我产生最强烈的共鸣的就是第三堂课:教育科研。高老师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品味这番教导,回忆自己的教路历程,又是一番感慨:醒悟太迟,锻炼太少。所以,成长得有点慢。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虽是新人,可总少了“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每有“开课”的机会,很是被动,权当任务去“应付”。现在回想,一是实力太浅,二是自信不够,所以就失去了这份“钻研”的经历。自然,便是原地踏步。后来,慢慢“开窍”,对于“开课”等科研活动,不再“畏惧”,而是欣然接受,并全力以赴。记得2008年5月,我参加了学区中心组的同课异构活动,那次,执教五年级的《丰碑》。为了能构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多少次推翻设计,虽心有不舍,但依然要面对现实。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借班的学生却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而一时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结果,那课就上砸了。不过,后来,我及时将那次失败的经历整理成了五千多字的教研案例《深入与浅出》,或许是“因祸得福”吧,居然得了温州市的案例评比二等奖。再如本学期,先是参加了市“三坛”评比,光是“现场上课”就“考验”人,规定在一个半小时内独立备好课,立即去上。对于这样的挑战,工作十余年的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法,我只能在赛前做好“查找资料、模拟备课”等一切准备;再是报名参加优质课评比,从定题到设计,到“打磨”,再到最后的比赛,历时近一个月,磨课达六次。就是在这样“科研”的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同行的探讨,自己的反思修改,真的,你就会慢慢地成长着。

是的,高老师说:“从特色教师到特级教师,应该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十分灿烂的阳光大道。”虽然,我们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哪怕我们没有成为“特级教师”的可能,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着,再坚持着,我们离“优秀”的距离就会更近一步……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篇二

最近读了《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智慧,聆听教育的真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所写《读书修身》。

读书修身,读书致远。教书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优秀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 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们在座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也许你可以说,我是语文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是英语老师,我是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但我说,在”教师“这一称号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读书人“。”教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而且最好如台湾的严家淦先生那样,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

作者高万祥老师问过魏书生一句话:“你早先在农村时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认真地回答:“应该是想到的!”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自信。论学历魏书生只是沈阳市一所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初中32中毕业,由于受到***的影响,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读书是他在青少年时就养成得好习惯,正是由于读书才使得他在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时,仍然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仍然著作等身,正是由于他的读书才使得他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会走向成功。对于读书李镇西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度了一些书。”本书作者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借用作者的两句话改之为:其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其二“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过努力认真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