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摘抄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摘抄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是一本由罗伯特•欧康纳(Robert L. O’Connell)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好多,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一):坏译毁好书

2013年《罗马帝国的崛起》不就被湾湾的翁教授给译废了吗?还敢引进他用蹩脚国语硬译的版本,真不知出版社是怎么想的,可不要砸了“甲骨文丛书”的大好招牌,还是让陆大鹏兄多译几本,以飨读者吧。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二):如果在坎尼会战之后杀奔罗马?

汉尼拔身为西方世界四大战神之一,威名赫赫,尤其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罗马腹地,转战十余年所向无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他的迦太基母国给予支援极少的情况下做到的,近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

不过,迦太基母国的情况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如果在辉煌的坎尼会战结束后,他能将兵峰直指罗马,或许还有一线夺取最终胜利的机会。然而,就像是后人讨论激烈的诸葛亮北伐战役,如果采用魏延的奇袭子午谷计划结局会是如何一样,这个问题无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战略弱势的一方如果不做放手一搏,等来的必将是慢性死亡。

虽然更同情汉尼拔,但是罗马的坚韧也令人赞叹。西庇阿的水陆并进和奇袭迦太基本土也算是神来之笔,坎尼的败军成功夺取了最终胜利。击败迦太基之后,罗马的封神之路畅通无阻。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三):他赢得了每一场战斗,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不只有战争。始因在9岁那年,父亲要他起誓成为罗马势不两立的敌人。从此他将此奉为一生目标,势必要摧毁敌人。这也使第二次布匿战争成为汉尼拔和罗马之间的战争。就像马哈巴尔质问汉尼拔的那样“你只知道如何获得胜利,但你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迦太基母邦并不热衷于在意大利境内的战斗,他们只关心在西西里岛的利益,也不积极提供物资和人员。

尽管汉尼拔在坎尼会战胜利后,赢得罗马同盟者的倒戈,也吸引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的结盟。但腓力只想搅局,也在被遏制后无暇顾及盟约。同盟者发现结盟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开始无法保护他们。汉尼拔也只把他们当做后勤补给站,并没有有效的政治手段把他们统合起来。

这些因素叠加下,汉尼拔——西方的项羽、战略之神、毁灭行动的代言人、罗马的复仇人,失败了。一场战争,如果不能达到政治目的,即便是胜利了,也毫无意义。

他赢得了每一场战斗,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四):共和国的幽灵

1. 为什么坎尼留下了幽灵而扎马没有?为什么汉尼拔在提契诺河、特雷比亚河、特拉西梅诺湖和坎尼扫光了罗马的主力军,却没能摧毁罗马,而西庇阿在扎马胜利后,迦太基就只能屈辱地接受“和平”?因为本质上,西庇阿在与一个城邦作战,而汉尼拔在与一个国家作战。拉丁同盟虽然在汉尼拔的左突右冲之下纷纷背叛了罗马,但也要看到,它们(在战略和战术上)为罗马城和汉尼拔之间提供了空间上的缓冲(和源源不断的盟军),而受迦太基保护的国家提供了什么?也许唯一的成绩就是老西庇阿兄弟的战死。

2. 汉尼拔究竟是一个迦太基人,还是一个“罗马人”?巴卡家族与其说是迦太基的产物,不如说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产物,是迦太基对罗马人的仇恨的产物。因此可以看到,汉尼拔的战略更像是罗马人会采取的战略。这可能是由于作为失败者的罗马对汉尼拔的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作为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者的巴卡家族对罗马的学习。西班牙与其说是迦太基的殖民地,不如说是巴卡家族策动下的“小意大利”;汉尼拔的远征,其实开启了之后近五百年地中海范围内(以罗马军队为代表)的行省远征,而狗头山会战正式宣告了这一点。尽管汉尼拔的初衷是复仇,但他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行动无疑为罗马提供了新的思考:当我可以在整个地中海练兵,又何必汲营于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反过来说,地中海的利益还不足以将亚平宁半岛绑在罗马的战车上?汉尼拔开启了罗马作为地中海国家的野望,而西庇阿就是对他最早的回应。作者认为西庇阿是罗马作为共和国的结束的开始——的确,那个困在靴子里的城邦共和国开始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望向“我们的海”的辽阔的共和国。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五):迦太基最强之矛的得意与失意

前后历时118年,分为三次的布匿战争,是意大利罗马与北非迦太基的战争。一方是以农家子弟、罗马公民的军团加上臣服罗马的盟邦提供的辅助军团,另一方是自己专注从事通商贸易发财而广泛使用雇佣兵的迦太基。双方第一次的交手,作为获胜一方,罗马从陆地进入了海洋。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公元前264─前241)结束的23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第二次战争是由9岁便立志复仇的汉尼拔在29岁那年发动的(公元前218年),他带着多国联军与战象跨越冬季的阿尔卑斯山,宛如天将神兵般地杀进意大利半岛。他在坎尼一役(公元前216年)所创造的战术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敌众,而且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这场战役已是军事史经典范例,后世很多将领,特别是一战及二战期间的将领,都想从中取得灵感。

汉尼拔是一位天才的将领,个人的战斗能力极强,掌握多种语言可以调动不同种族的士兵,最关键的,他精通战争之道,知道利用诡计、阵型、地形、情报、天气和敌我的兵力特色来进行每一次战斗,甚至对战斗过程中的阵型变换都计算得近乎完美。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仿佛天才少年的加冕试炼,当他降临到意大利本土大陆时,真的宛若天神下凡,也带给罗马十几载的灰暗时刻。可以说,一切的军事演练和战术布局,都在坎尼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以最亮眼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一场或许是古代战争中最著名的胜利之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屠杀。仅有部分未参战的罗马士兵逃走。

此后,他依旧保持着自己战斗上的胜利,而罗马人的顽强让他们硬生生地挺过了接连的战败。最终,用汉尼拔的方式,罗马人在军事上终于打败了他,而这一次的胜利,是在迦太基的主场北非。这一次的失利,让迦太基和汉尼拔彻底成了历史。

在《坎尼的幽灵》一书中,作者欧康奈尔用深入的研究,用博学和智慧的笔调,详尽地写出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的始末,是这场在历史中余波荡漾的战争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力作。本文从战争的历史起源说起,对罗马和迦太基各自的概况、历史背景及彼此之间的冲突做了充分的阐释,然后从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汉尼拔远赴意大利本土的复仇征程,从其战略眼光、作战特点、军事组织、组织训练多个方面还原了历史上最知名的将领之一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并且把坎尼之战的细到布阵、军团调动、武器选择等方面的事实一一还原,著名的中路后撤、两翼包抄的“请君入瓮”式的策略也描述得具体且详细。之后,汉尼拔逐渐走入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怪圈,作者重点讲述了共和制的罗马举国进行的“拖延”、坚持和反击。最终,在取得了大胜的情况下,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还是以迦太基方面的失败而告终。其中的对于汉尼拔个人,以及两国的体制和特点的经验及教训,作者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