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弥儿》读后感锦集

《爱弥儿》读后感锦集

《爱弥儿》是一本由卢梭 / 成墨初 (编者) / 李彦芳 (编者)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4-11-1图书,本书定价:21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一):引导而不是灌输《读书笔记

习惯了被灌输的我们,确实没办法知道,通过被引导,自行发现真理或真知的喜悦和自信。对,自信是被引导出来而不是教育出来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而非灌输知识。

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之后,他会主动学习,再交给他方法。

通过演绎让他自己发现事物间的联系,通过梳理形成自己的观念,这是学习方法。

对女孩说,这有什么效果?

对男孩说,这有什么用?

摒弃世俗的或个人的偏见,在充分把握事物的本来面貌下,作出自己的判断。

只有意志足够坚定的人才适合游历,不然他会受到邪恶之事或人的诱惑。

游历可以让人按照天性去发展,据此作出对人的好坏判断。

可是该怎么游历呢?

设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去游历,如此才会学到相关的东西。

由最开始了解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再到人与人之间,现在开始知道人与同胞之间公民关系。

首先对各种各样的政府及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对他所生活的地方的政府进行研究,并且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生活在这个政府的管辖之下。

政治体系,艺术形式和人物风貌

这该怎么进行呢?

自然的法则,需要的法则,良心和理性将会维护秩序。

在组建家庭前,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你的一生?你凭借什么供养你的家人和自己?

德行必须是通过跟自己的欲望进行抗争后的产物,坚持需要的原则,用良知和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守住道德的底线,这是德行。

待续

《爱弥儿》读后感(二):有些偏颇,也有些受用

首先,这本书的标题《爱弥儿》三个字的含义,是作者在书中虚构的一个孩子的名字,之前一直以为是“love 弥儿”的意思。

全书共分为5卷,分别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春期(15-20岁)、婚姻。从每一卷的题目来看,大体可以了解每一卷的主要内容。鉴于本人的两个孩子刚好处于儿童期,所以着重看了前2卷。看了才发现,这哪是一本儿童教育的书,这分明是关于整个人生的书。

提到本书的作者卢梭,估计没有几个人不曾听说过的。历史课本上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不知道念叨了多少遍,课本上的黑白插图至今还有印象,不过说起来他的作品,很惭愧,之前没有拜读过。

本书虽然成书于200多年以前的欧洲,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并且经过时间的考验,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P9 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智慧实则都是奴隶的偏见……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却无力摆脱奴隶的命运。我们生在努力状态中,长在奴隶状态中,最后又死在奴隶状态中。出生的时候,我们被裹在襁褓里,死了之后,我们被钉在棺材里。————原来我们都是奴隶,而且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作者思考的这个角度,不一定完全有道理,不过倒是很新颖。

P10 在那些并非小心翼翼养育孩子的地方,孩子长得高大强壮,而且体形匀称。相反,在那些把孩子包裹起来精心呵护的地方,满大街都是驼背的、瘸腿的、身体佝偻的以及患有各种残疾的人。————其实平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穷养VS富养、严父VS慈母、呵护VS放纵,等等,各种对立关系之间的平衡,究竟该如何把握。当然,某个极端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P19 与其从乡下请一个妇女到城里给孩子喂奶,我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城市是埋葬人类的深渊。如果永久地生活在城市里,那么过不了几代,人类就要濒临灭绝和退化的边缘,最好的拯救办法就是回到乡村。————不曾想到,二百多年前的欧洲,竟然城乡区别如此之大,如此泾渭分明,而且上述语句,同样适合于当前的世界。

P29 有些成人以为,让孩子咬硬的东西可以帮助牙齿生长,这是错误的。————卢梭先生的这段论述,不知道是否符合目前主流的观点。

P31 如果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多于他们的观念,那他们的思想就跟不上他们的表达,这对孩子没有丝毫益处。我觉得,乡下人的思路比城里人清晰,这是乡下人词汇量比较少的缘故。————这个观点够新奇,由此想起来一条貌似不想关的警句: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P35 我要在他小的时候就锻炼他的勇气,让他学会看清那些小痛苦,这样将来才能直面更大的痛苦。————同意。

P57 不但不要争取时间,反而要让时间白白溜走。————想到某位成功人士的一句话,大体意思是”没有虚度过几年时间的人,就不会成功。“

P94 如果发生了意外,爱弥儿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我寄托在他身上的所有希望都幻灭了,我也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悲痛欲绝,更不会因为曾经给他带来的痛苦而懊恼。我会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他的生命很短暂,但他却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大自然赋予他的一切东西他都享受到了,我一件都没有夺去。“————一方面,对于越珍惜的东西,人们往往越害怕失去;另一方面,这段话对于整个人生来讲,同样适用。

《爱弥儿》读后感(三):快乐的童年和博识的成年,这是个单项选择吗?

初踏进教育行业的时候,我一直都有一个疑惑,作为一名老师,究竟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跟随他们自己的心意学习,还是应该让孩子们在严厉的监管下按照我的规划学习?

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们根据我的学习规划,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自动自觉地学习,然而这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大多数需要孩子们学习的书本知识都太艰涩了,孩子们必须付出足够的注意力和努力才能获得,而这和孩子们的天性是相悖的,因此这个过程根本不可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孩子们也更不会自己去讨苦吃。

只要学习是在大人的监管控制下,学习就很难是轻松愉快的,而放任他们的结果又很可能会造成他们胸无点墨、目不识丁。

我遇到过一个和我有同样困惑的家长,她选择了让孩子轻松愉快地长大,直到12岁之前她都没有强迫过孩子读书、学习。然而她的孩子在升入初中,面对那些从小就被家长安排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同学时,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对想要守住孩子们快乐童年的人们来说是个噩耗。

孩子们的快乐和他们的学习成就一定是不能两全的吗?在卢梭的《爱弥儿》这里,我找到了答案。

卢梭是十八世界法国启蒙思想家,所谓启蒙,就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他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了这本《爱弥儿》当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人物,通过记述他对爱弥儿从出生到他成人后的教育过程,来表达他对于应该如何教育儿童的思考。

《爱弥儿》中所有对儿童教育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那就是“人性本善”,这和我们中国的哲学家孟子如出一辙。由于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天性是自然所赋予的,所以教育只需要顺着孩子的天性行事即可,而教育的作用也是保护孩子的天性。这就是“自然主义教育”。如果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存心养性”。但是中西方的教育传统不同,东方更注重道德的修养,西方则重视实用性,因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还和孟子的“存心养性”相异,他最终要达成的是培养一位具有完善理性的人。而这个目的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达到的,由于孩子的天性里是不存在理性这个东西,所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卢梭把对孩子的教育分成了四个阶段。

由于卢梭之前的西方教育被教会所控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宗教、政治人才,人的需求被完全忽略了。而卢梭强调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在他看来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成为一个符合自然的、社会的具有道德和理性的完满的人,突出了人的地位。这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教育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的,而第一个教育行为应该是撤掉婴儿厚厚的襁褓。只有让婴儿的四肢自由地与空气接触,他的天性才能够不被束缚。那些总爱操心的父母们可能会觉得这样会让婴儿陷入危险之中,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婴儿本身的力量并不足以危及自身,而父母们只要确保婴儿生活的环境是安全的就可以了。

这里很容易引起对婴儿是放手还是保护的争论,尤其是婴儿的爷爷奶奶们,由于过度宠爱,他们很容易限制婴儿的各种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婴儿的保护,然而在卢梭看来,这种过度保护不仅没有意义,还很容易让婴儿从小就学会“听话”。

“听话”这个词在卢梭这里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一个听话的人意味着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由发展、自主决定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顺从的傀儡。

由于人的天性是完美的,婴儿只要没有被外界的欲望侵袭,那么他也就是个完美的人。但不受外界影响是很难的,这时教育就要发挥作用。教育必须保护孩子的天性,不能让孩子沾染上与他的天性相违背的习惯。比如“听话”就是一个不符合天性的坏习惯。

还有一个一定要避免婴儿养成的习惯是”命令“。正确的做法是,当婴儿用哭来表达不快的时候,大人需要分清这个不快是他的真实需求还是命令。比如当他肚子饿时的哭泣是真实需求,这个时候大人要及时满足他;而当他由于够不着前方的某个物体,却不自己尝试靠近,而是放声大哭时,他是在命令这个物体来到他的身边,这时大人应该把他抱到物体旁边,而不是将物体递给他。

这样做还有一个效果,那就是让婴儿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让他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也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主体存在。由于婴儿的大脑尚未开发,因此让婴儿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才是正确的做法。

而大人们要做的就是确保他们周围环境的安全,确保他们不染上不符合天性的习惯即可。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满腹诗书、见多识广,因此很多大人在孩子还看不懂魑魅魍魉的时候,就强迫孩子看西游记、红楼梦,而这恰恰是和孩子的天性相违背的。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他相应的地位,孔子也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孩子在童年这个阶段的特点,尊重孩子这个时期的天性。而他们这一时期绝不会想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那一个个概念的意义。

他们想要玩,那就让他们出去玩,让他们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趟过一条条湍急的溪流,虽然他们可能会因此而受伤,但他们也会因此而锻炼了他们的肌肉、增强了他们的体力。而这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们是先通过直接看到、听到、闻道、尝到和触摸到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然后才发展到通过概念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人的感官是先于理性发展的,只有让儿童的感官充分发展了,他才能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更能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由于儿童处于无理性、无判断力的时期,这个时候通过讲大道理、灌输概念来进行教育,效果几乎为零。因为当人们在向孩子们灌输“诚实”这个概念的时候,必然也将“虚伪”这个概念介绍给了他;当人们在给孩子们讲述“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谁知道孩子脑袋里面的想法和我们所期待的究竟是否一致。

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是倚靠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做出良善的行动,让儿童主动模仿,从中学习到什么是善恶。

但是有时儿童还是会做出不好的举动,比如他可能会把口香糖沾到女同学的头发上。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行为是具有恶意的,他可能纯粹只是觉得好玩。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去制止,因为他很可能会受到女同学父亲的教训,他从自己的经验教训里就会学习到口香糖只是拿来吃的。这个效果比教师说一堆为什么不能把口香糖放到头发上要好多了。

让儿童自由地去经历、去探索,这是他们度过童年的正确方式。

这一时期的孩子是迈入青春期前的最后儿童时期,这一时期体力旺盛,但是又不知如何宣泄,因而最有可能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但是教育者也不要过度紧张,只要他不是受到红唇女郎的诱惑,尽管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好了。

12岁之前的时期,我们没有交给过孩子任何的知识,但是不要以为孩子是完全没有知识的一张白纸。他为了看懂朋友寄给他的信,自己去翻阅字典,学会了基本的阅读。而在他需求的驱动下,他掌握了很多有关自然和生活的常识。

这个时候可以准备让孩子更进一步的发展了。但由于孩子尚未发育成熟,仍旧处于儿童阶段,因此这时的知识教育还是以实用知识为主,至于语言、法律那些科目等到孩子长大成人需要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他自然会去学习。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类人,而当他成为人之后,他就可以通过他自由的选择去成为律师、老师还是木工。由于从小的教育方式锻炼了他极强的学习能力,因而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到某个职业所要求的技能。

比如我们要交给孩子地理知识,与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对着地图,倒不如直接告诉他某个村子的位置及环境,然后带着他去到村附近的树林里,眼看着太阳就要下山了,在树林里迷路的他急的直跺脚,这时你告诉他树林在村子的北边,于是他很快就会根据你之前所说的环境位置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地图,根据太阳的位置马上找到了回去的路。通过这种方式教育的孩子不只是学会看地图,他还会自己绘制地图,并且还顺便勾起了对指南针的好奇心,学习到了物理知识。

虽然这个时候的孩子逐渐具备了一些科学知识,但至今为止他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他的伙伴是自然,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理性、判断力和情感了,但是绝对不能涉及社会道德和伦理习惯,因为那对他来说还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个概念而已。

15岁孩子步入青春期,正是“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然而其实这时的孩子对于爱情还不是那么热衷,他们更注重的是友情,而这友情也是源自他们的自爱,自爱是自然赋予的天性。

虽然孩子对爱情并不热衷,但是不代表他们对“性”就不会感到好奇。那么当你的孩子向你问起他是怎么来的时候,怎么回答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得到过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吗?有多少孩子真的为自己是被父母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而深感忧伤。

对于”性“的讳莫如深将不利于孩子们健康身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将更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禁不住去探索那个神秘的世界。因此大人对待性教育的正确方式应该是:简单直接、轻描淡写。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真相——他们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而且要用最平常的口吻去表述,就像在告诉孩子昨天早上吃什么早餐一样。这样才不会勾起他们不必要的好奇心。

之所以要自然大方地告诉孩子真相,是因为这时候他的想象力是快速发展的,一旦让他的想象力像一匹野马一样狂奔,那么他就很容易发生偏差,而想象力一旦发生偏差,我们就很难让孩子再顺应自然而发展了,他会因此而生出很多非自然的欲念。然而他的力量仍不足以去实现这一系列欲念,他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为了控制他的想象力,不要让他接触声色犬马,要用尊重他的天真的方式去和他交流,尽可能地延长他被社会习气沾染前的蒙昧期。这样,当他在二十岁成年的时候,才会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完整的自然人。

上述所描述的是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也就是对男孩子的教育,而卢梭认为女孩子和男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别的,女孩子相对于男孩来说,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和当今的性别观念格格不入,因而略过。

总的来说,在卢梭的培养下,爱弥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生活常识、极高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

卢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遵循的是两个准则: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所以尽管他从未教过爱弥儿任何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爱弥儿也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学到了不少必要的常识;尽管卢梭的教育方法让爱弥儿学到的知识和那些被困在教室里埋头苦读课本的孩子相比要少的多,但爱弥儿从卢梭身上得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有益于他一生的事物,同时他也没有牺牲掉自己快乐的童年。

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并不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根据孩子每一阶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他的某个潜能,让他们自然而又快乐地学习。

而太多的家长误解了”快乐童年”的含义。

让孩子快乐地度过童年并不是说任由孩子玩耍、嬉闹,而是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把他局限在教室里,框定在书本上,应该根据儿童的普遍发展规律,并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对他进行有针对性地能力教育。

开头的那位母亲所犯的错误,就是在没有给孩子足够知识的时候,也没有专注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大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对孩子的引导。

卢梭的教育观在现在社会要实行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自然教育与效率为先、竞争为大的社会格格不入,它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去施行,并且效果难以控制。但其中仍旧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