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 埃尔温·薛定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一刷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阅读前的期望是坚持读完,略微有所理解即可。

前三分之二部分基本无阅读障碍,60多页之后囫囵吞枣地读了过去。

基于统计学的原理,对于喜欢数字之美的我来说,曾一度有些太过相信统计学得出的原理。诚然,现象纷繁复杂,一些规律确实需要依靠庞大的样本才可以得出,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商业上的规律,我们依靠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然而,实际特定事件中,有许多因素可能使事件偏离规则运作,极好或是极差的情况皆有可能出现。已经发生的极好或是极差的情况,在统计学中可能位于常态分布的两端,是不予考虑的特殊情况,但对于这一单个事件,却是已经发生了的、100%的概率。我们在考虑解决方案时,通常会针对绝大多数情况,但特殊情况、特殊人群的利益又如何保障呢?我们是否应该为绝大多数的利益、为追求高效而忽略少数的利益?

以上是与本书内容无关,仅针对统计学这一方法论的所思。有时觉得,按照统计学的概率,这一说法其实蛮残酷的。

突变其实是一种量子跃迁。针对方法论,之前一直接受的是连续统的概念,似乎极少意识到从状态1过度到状态2的可能性之一是从状态1上升到阈值3(能量远高于状态1或2)之后转变为状态2 ,即图12(P58)。这是一种全新的量变到质变的思考模式。

负熵的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如何从统计学视角来理解“自由意志”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后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看上去挺玄的。

我的理解,他也许是想用一种印度教的泛神论观念,来比附了物理定律和自由意志的关系——将物理定律比附为单数的梵,将自由意志比附为复数的“我”。他坚信意识是单数的,就意味着,复数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单数的“意识”的不同方面。

这么看来他好像是否定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就像这最后一段所说的,“我”并不是那些经验和记忆,而是在那背后的“基底”。

这似乎近于宗教意义上的“破执”,或者说“梵我合一”。

只是不知道,如是理解是否准确。

其实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物理定律与现象界的关系。把“law of nature”归结为一种统计现象很有启发性。

顺着这条思路,原以为他会从统计学的角度来阐释自由意志与理性必然之间的关系。比如:把个体比附为微观状态,社会整体或大样本群体比附为宏观状态:就个别样本而言,行为如分子运动不可预测,有很大随机性;就大群体而言,行为又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因而体现出决定性。

事实上我自己之前一直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形式矛盾的。

然而到最后,他也并没有这样说,而且明确声明不会把量子不确定性应用到自由意志的讨论里边去。

好吧,那也只能当做个人的奇思妙想了。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生命是什么?

I.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都是原子,然而就单独对原子的观察,其运动不具备任何规律性,通常在空间中呈布朗运动。但由其组成的细胞、组织、神经网络却呈现一种符合一定规则的运动(变化)状态,或者金属、石头、水,也都存在着普遍的共性规律。也就是说,自然界存在一种微观无规律而宏观符合统计规律的法则,就拿人类所处的环境举例,单个人的行为、决策可能看不出什么规律,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确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所谓历史的不断重演。

II. 把微观到宏观的变化画一条自下而上轴,下端微观事物的随机性不断地为上端宏观事物提供确定性,也就是随机性和确定性随着物质所处的单位大小的层级而变化,假设人的感知范围处于中间,对于更高级的规律性的认知也就是我们的认知上限,哲学、科学一直在追求的寻找普适法则也正是在寻找更加确定性的宏观规律,这个过程没有边界但囿于人的感官和经验。

III. 同理于人为了延长寿命避免最终达到无序的平衡状态(死亡—死亡的本质让有机体回归至原子布朗运动的状态)的过程,就是用有序性去避免无序性(熵增)的过程,人类获取食物中的有序序列来完成自身的熵减,新陈代谢就像一个熵减函数,在不断自然熵增中延缓其过程。

IV. 宇宙中的物质都逃离不了熵增的命运,终究会形成一种完全无序态,桌子不整理自然会乱、地不擦自然会脏,国家不治理自然会崩坏,但熵增并不能凭空执行完自身的进程,它可能还需要能量,一种由大爆炸提供的,指导着有序性的发生,因此我姑且可以把能量看作是一种有序性的集合。若以熵增理论来看待生命体,貌似是对决定论的一种在宏观层面的有力支撑,但又很难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至于自由意志是否真的“自由”,也只能取决于有序性的高低了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偶然

上大学的时候学“薛定谔方程”,大家都对恨得牙痒痒的,甚至有同学丧心病狂的说”以后有了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薛定谔!”(然而这位同学本身并不姓薛)

所以当小范同学跟我推荐了多次《生命是什么?》、我终于火速下单又火速拿到、看到作者的时候,我内心是略惊讶的……还好后来发现总共不超过100页。

书里谈及的各种理论其实都是高中、大学里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课里的内容,但是想到这是1943年的著作,你不禁还是要被薛大神的学术造诣以及超大脑洞所折服。

尽管其中有些内容现在看来已经是基础科学知识,有些现象也有了更深入靠谱的结论,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薛大神能把横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领域的许多现象和理论联系起来,用物理基础理论去解释生命现象、宇宙真理……真是太流弊了!我记得我上大学时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老师介绍的理论都听清楚,推导也明白,但是就是……it doesn't make sense to me! 但是当看到薛定谔解释各种热力学原理时附带的各种类比举例,感觉就只想拍大腿叫好!而且特别喜欢他那种一本正经地拟人化描述分子原子、或者把自己拿来做例子的样子。如果他有朋友圈或者facebook, 我大概会去一直点赞把。

另外还发现薛其实是个文青呀……否则为什么每一章开头都是这种画风呢:

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存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用这些宝藏装饰了自己。——歌德

在变幻无常的现象中徘徊的东西,用永恒的思想将其固定。——歌德

……实在没有理由不爱薛定谔了。

小范同学说的那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薛定谔的猫。”被击中了嘤嘤嘤。感觉自己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偶然(难怪本书献给他的父亲母亲),而死亡 - 熵最大 - 是个必然。

我打算去把之前斥巨资买的Chaos再翻出来读完……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不能永生的人类(一点不成熟思想,不支持抬杠)

那天跟清华的导师争论

人工智能会不会提早让人类灭亡的事。

我当时认为不会,因为创世主不会被被造物打败。

当时的我的中二之魂还在,还想着西部世界和高维造物那一套。

回去我想了很久 也看了很多资料来探索证明我的想法

才明白,高维只是一种“数学工具”,时间只是一种符号。

加上所里正好在搞量子通信 于是我便也去了解了一下

没想到无心插柳的补上了自己知识图谱的一角

人工智能会不会加速人类的灭亡,

其实是个涉及到信息熵和进化论的问题。

在《复杂》一书中,作者有讲到信息熵和宇宙熵增的本质。

1867年,麦克斯韦为了证明(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有了麦克斯韦妖的出现。后来希拉德分

析小妖控制开关前需要“掌握”分子冷热的信息,这本身是需要耗费能量的。也就是信息熵的概念。

天地混沌 天地开辟 有无生道 道生两极 两极生四象 像极了大爆炸理论中在四大力(四象)的作用下产生

八种粒子:夸克,光子、电子、miao子、玻色子等等(八卦),宇宙诞生,进入熵增阶段。

(时刻不忘推崇一下老祖宗的思想)。

在熵增阶段,要想产生足够的智能,也就是负熵,要进化,就需要增加自身的有序性,增加了外界的无序性。

恐怕人类如果都不思进取,就会变成平均分布,失去变异承载力和进化能力的原因也在这儿。

而人类自身需要进化,造成的整个宇宙的熵增必定是大于自身熵减的,因为要满足整体熵增。这也能够解释了,为什么温血动物能够更加智能,更好的存活到现在。这是因为体温较高本身有利于以较快的速率排除熵,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生命过程。

说了这么多,跟人类的灭亡有什么关系呢

先来总结一下以上内容:宇宙熵增;人类进化熵减,熵减需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食物)和信息,通过经验学习(机器学习的概念,毕竟,本来人家就叫AI嘛)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排出的不是便便,是熵,是无序。

但是。。。人不可能总是逆天嘛。

所以地球越来越暖,食物越来越少,别的生物抗不了就灭迹了。人类要进化的更强必然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这个时候人还想着人工智能,

要去创造一种比人类更有序的东西。

但是呢,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耗费了多少算力和能量。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不珍惜熵的行为。

人工智能有序了,消耗了宇宙的熵。

自然也就加速了人类的灭亡。

那人类可以逆转时间吗

人类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思想”保存到硬盘里获得永生吗

不可能。

while(B'>=B && X

X = X+A*time;

A 变化(增加),

B = A/转化率,

}

问,A可以一直增加吗。

从宏观 高维 几千几万万年的角度上来讲 不可能。

因为,进化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这将加速整体的熵增。

因为,最终,这些过程的终点是所有东西都均衡,死寂,平均分布。

而人类如此做,也不过是加速了熵增的速度,在短暂时间内,看似能够永生的人类,

也不过是资本家以集体主义实现个人意愿,让一部分有钱有资源的人先“永生”。

而从长远来看,其实是让人类变笨了,降低了人类的进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