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 埃尔温·薛定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精选点评:

●自己还是有点没彻底理解,看了陈平老师的推荐视频来的,多少能领悟一些关于混沌中有序的理解,可能是带着预设立场来的。总是不知不觉的的被这种观点套着读。不过书的逻辑及推进真是让人佩服。

●可能不知道薛定谔是谁,因为他的猫更有名,对,就是薛定谔的猫。作者是一位量子理论物理学家,而本书是生命科学领域,他并不擅长却勇于尝试去探寻,他的有些观点和思路,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闪光。科学就是这样在探寻中发展壮大,“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有的书看的是精彩的故事,有的书看的是优美的文字,有的书看的是深刻的洞见,而本书看的是科学的精神和逻辑的论证,忽略稍微高深晦涩的科学知识,文章大部分算科普常识,而且论证的过程蛮有趣。

●另一个视角看待生命。一知半解地记住了书中提到的1.单原子、量子无规则,但自然规律是布朗运动、熵增现象,为了防止“单原子事件”,大量是必须的。个别事件规律为1/根号n,故,n越大,单个事件影响占比约小;后面也解释了哈布斯堡嘴唇遗传的性征是由于分子的稳定性造成的,不受热运动无序的干扰;2. 遗传物质是非周期性(不同意碳结构的金刚石那类周期性)物质,遗传现象的稳定性源自于遗传物质量子稳定性;突变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这种突变像量子跃迁一样没中间态;3.熵增定律说明宇宙中一切都向着无序性发展,最后区域热力学平衡。本来人摄入食物中的碳、硫、磷与身体里既有的也没什么不同。薛定谔指出摄入有序性的东西(即负熵)正是为了抵抗熵增(平衡、不做功),再将热量排出体外释放熵。

●单数的意识、有序来自有序,读得似懂非懂。

●高中物理生物加一起还不够60分的我,在攻克看着看着倒头睡去、看到第三段决定返回看一段、计算水分子等种种难关,不敢打四星。

●“负熵”的概念无疑和生命政治的理论相呼应。。。

●很有意思 用纯物理的观念探讨遗传学问题 真希望是高中就读过。后记的哲学探讨也让人触动 “我”又是什么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个人存在的失去可供悲哀。将来也永不会有。”

●告诉自己高中物理与生物所学一无是处以及至少在看懂这本书上能帮助你一点。

●假设(1)我的身体作为一台纯粹的机械装置起作用,遵循着自然定律。 (2)然而,我根据无可争议的直接经验可以知道,我正在指导身体的运动,并能遇见其结果,这些结果可能至关重要和具有决定性,在那种情况下我感到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 推论:我——最广意义上的我,也就是说,曾经说过“我”或者感觉到“我”的每一个有意识的心灵——是那个按照自然定律控制着“原子运动”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

●前面一半多讲生物的部分一般般(高中水平)。没想到这本书是转向分子生物学契机,怪不得有讨论基因那些生物小物质的稳定性持久性怎么来的,以及它们到底是原子团还是分子。发现自己有点不太赞同负熵的说法。后面内容渐渐涉及了心灵与物质,不知道张卜天老师还有没有翻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如果一切早已注定,那还存在一个个我吗?

前面六章关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文字有点拗口,除此之外都很完美。特别喜欢薛定谔的一些提问哈哈~ 这本书纯粹地从学术角度对生命进行探讨,那段吐槽物质交换的话语让我大笑哈哈哈哈。万物本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然而,活着的生命确是一个完全“负熵”的状态。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从环境中吸取“秩序”,以此消除活着不得不产生的“熵”。 最后一段非常精彩,薛定谔从个人哲学角度探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或许,上帝存在,灵魂永不灭。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都是神,都是那个意识。只是,好似有个身体,让我们觉得还有一个个“我”。 有两个地方特别打动我。 - 人类确实由记忆构建出了一个貌似真实的、独立的、个性分明的、与众不同的我。但哪怕最优秀的催眠师消除了你所有的记忆,也并不影响你的存在。生命,也只是仅仅存在而已呐~ - 我的身体遵守自然规律,但同时我又直接经验到我好像可以控制身体并预知结果,甚至这些结果可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我“感到”要对这些结果负责。这段话直接令所谓的目标都消失灭迹,薛定谔的描述很赞。 总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让我在意识科学(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全书

是不断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怎样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自认为这本通俗读物比《物理学的进化》更加难懂,难道学文就不配读懂物理学的著作了吗?或者只是我的脑子太锈了。因为完全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没有连片的感想,只有支离破碎的想法。 本书是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去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物理学是用统计学为基础的,所以,大数才能确保我们的定律为正确的,小概率事件仍然会发生,那究竟是大概率还是小概率事件在我们现实世界起更重要的作用呢。 “并不是每一种危害都可以避免,每一种需求都可以满足。”所以,真的还是要找到内心中的一种平衡,找到生命中我们能确定的那几件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那些无法得到的满足,就随它去吧,那些突如其来的伤害,就靠强大的自己去面对吧。 “科学从来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它从不强迫人们相信任何事物。”联想到周围有些朋友对一些大师坚信不疑,并买了许多产品,身体也变好了不少,打心底里面是不相信大师的,也为朋友感到一丝不该,但她确实身体变好了,这个不知道怎么去解释?总之吧,一切未经实证证明的,都抱着一丝怀疑。 “对意识来说,没有曾经和将来,只有包括记忆和期望在内的现在。”可我最爱活在记忆里和期望中。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跨学科的快乐

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学,真的很有趣,我只有非常浅薄的生物和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里面难免会有不少内容对我来说是难以理解、看到就头晕的。但是靠着那些学过又忘得差不多的东西,大体上还是能get到各种点的。

以前的心智模型确实会把不同的学科分很开,学习生物的时候也只是到“ok,我知道了,它是这样的”这种程度,不会去思考说为什么会这样。但是读这书看祖师爷是如何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释生物学的时候就会觉得,卧槽太合理了。而且,归根结底,物理终究是本质,用它来解释生物啊化学啊什么的自然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解释得也更本质一些。

虽然这书是说生物学的,但我读着更像是在学物理,然后生物学反倒像是用来举例说明一些物理定律的。然后会感觉两边儿的知识放一块儿说,让我把两边儿都整得更明白了,妥妥的1+1>2。

还有比如像“通过摄入有序来维持低熵”之类的观点,都有点哲学的味道了哈哈哈,有趣有趣。

唯一不足的是我看的这个版本感觉翻译实在是一言难尽,时不时蹦出来一句怎么读都感觉不通顺的句子,让人很是难受。总的来说还是很推荐的,有机会找个别的版本再读一遍。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生命以负熵为食

“生命以负熵为食”。冲着这一精妙的观点来阅读了此书。

所有哲学都会涉及到对生命的追根究底,熵理论则从宏观热力学的角度问答了“生命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生命以新陈代谢为首要特征,新城代谢的意义,或许不是交换物质(体内体外物质成分差不多),也不是交换能量(成年个体的能量相对稳定),而是为了降熵。在孤立环境下,生命体有不断熵增的自然趋势,而熵增的末点则是因为不会再产生任何热交换而衰亡,即“热寂”。因此生命体摄入食物(低熵物)是为了对抗熵增,让体内保持熵的平衡。而生命因此可被定义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的主动降熵而保持动态低熵态的存在。

熵理论背后的数学物理意义大可不必深究,其传递给大众的观念其实是巧妙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任何事物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都会进行自发的熵增,最终达到绝对的热平衡,这是一个没有温差、不会产生流动的无活力状态。如果把主体类比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一个人类个体,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如果他与外界没有信息的交换,它一定会逐步走向衰亡。而为了对抗这种衰亡(熵增),我们必须从外界吸取新鲜的物质,就好似每当你获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体验时,你的体内会充斥着一种活力,仿佛自己的生命获得了延展一般,这时你的自我意识也是最为清晰的。可以认为,意识存在的一个目的是也正是为了让生命体更好地摄取低熵物。当一个人依靠意识,有目的而持续不断地减熵时,他则可能达到个体所能成为的理想状态——可谓是尼采笔下的“超人”。“超人”的反面,则是两种没有生命力的极端情况。一种,是肉体生命将近,器官已经无法维持低熵态,另一种,则是精神生命将近,无法再从外界获得任何信息、体验,例如一名严重的抑郁症者。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译本比较

同时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下简称"湖南版")的版本,简单说一下主观评价。

1.商务印书馆

语言相比于湖南版要更生硬一些,有些字词用的不是很贴切,有些句子读起来绕口,需要看几遍才能搞清楚句式和意思。这可能有两个原因,1.原著为英文,非薛定谔的母语,本身就存在很多语言上的问题。2.这版也是在1973年版的基础上的修订,并非全新翻译,1973年版可能为了与原著保持意思一致,没有做过多的句子结构改动。

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流畅度稍弱,但翻译上更加严谨些。

下面有一段张卜天对译本的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

2.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读起来比较流畅,但比较口语化,而且很多词译的感觉有些随意。相比于商务印书馆版本,更偏向于意译,所以与商务印书馆版本相比对句子的结构改动比较大。

个人建议:如果你经常读这种科学、哲学著作,建议选商务印书馆版本。如果你科学、哲学著作读的少,文学或通俗读物读的多,建议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