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埃尔温·薛定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生命是什么

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一样所以看法也不一样,生命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生命,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

生命跟宇宙一样充满着正能量,包罗万千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我想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

薛定谔七十年前写的,对生物物质基础的展望。

我好歹是学生物的,看看分子生物学诞生之前人们的推测和论证,他们的关注方向,很有意思。

可是薛定谔还是多少以为意识是某种实体,这比叔本华二三百年前的理解没有任何进步。他提到了荣格,然而我甚至觉得他并不理解荣格所谓的心灵是什么范畴。

老子说“知者不博”,我不明觉厉。

这些大物理学家写的东西都是非常好的,讲解个什么知识体系总让我以为比教科书成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试图给出的解释是,他们一次讲很多,这让接受者接触到更多的联系,更有整体感,更有某种目的性。

所以我提出一个试验改革教学的方法:

第一章先将整本书的内容一口气讲完,之后再缓慢地细展。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生命是什么

先说明一下这个版本的翻译有点糟糕。出现很多地方翻译不准确,造成了额外的阅读困难。 应该说这本书进行了一次非常大的跨领域的整合。从物理学到生物学到哲学甚至包括心理学。

书中描述了在科学家眼中的人,从遗传机制与突变到新陈代谢再到意识与感官的作用机理,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对以上描述的不同了解。

作者对前人的科学观点用普通人能懂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并进行讲解。如何站在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生死意识与感官。当然这本书如果对于文科生来说或许读起来比较难难受,书里讲到很多统计学但是和数学分析方式,这让我觉得很难受。(我不是文科出身,也觉得晦涩)

作者确实承认了科学这个泛泛的概念对于很多领域的局限性,像宗教,心理学,包括人做梦的原因等等,都有很多力所不及的地方。这相比很多盲目的科学崇拜者牵强的去解释问题理性的多。

换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验证了义务教育的好处,因为我现在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理论很多都是在义务教育的时候初步领略到的。

没有哪一门学科是完全单一存在,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的,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体会到的,即使是哲学这种极为抽象的学科也与物理学有深刻的关联。或者从某个角度说,哲学在提出假象,物理学在验证这些假象。当然,这只能说是发生在他们发生关联的地方。

埃尔温薛定谔最后在本书说到,知识的获得方法不是通过理论,而是通过观察,因为单纯的理论没有感官的参与。而感官又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想要相互理解,或许真的需要相同的感官与相同的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生命

本书是量子力学大师薛定谔的科普名作。关于大师专业之外的专业,生命。

关于薛定谔,其实大家听到最多的是薛定谔的猫,以及那个颇有禅宗味道的结论,不知道波的状态,猫的生死也就未知,所以猫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状态。其实本书是薛定谔热爱思考、一以贯之的结果。薛定谔的猫本来就是个思想实验,这种思想实验其实是有很深的传统的,例如比萨斜塔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是伽利略的思想实验,真实情况中观察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反而是不容易的;有名的相对论的起始也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所以本书虽然是一个外行(术业有专攻)对于生命的思考,但是却也有着大师水平的认真和严肃态度。

当然薛定谔写作本书的时候,很多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尚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比如,关于共价键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只是最简单的氢气分子的共价键,但是在整体上,薛定谔的认识是没问题的,形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远大于气体或液体状态中分子之间或者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这构成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遗传物质可以看做分子。在基本知识缺乏的情况,大师的远见是框架性的,穿透了时空的限制。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阿基米德的传记,写传记的作家说,现在的时代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数学知识足以让阿基米德吃惊,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新知识却是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师们总是有其相似的地方。

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化学或者物理知识的范围,但是也不应该忘记这种复杂性是以化学或者物理知识做基础的。我曾经听说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去面试生物物理所的研究生,那个教授一脸嫌弃地说,生物反应的复杂跟化学不一样,需要直觉。----这恐怕就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态度了。而本书则能教会我们--认真的思考没有边界。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那崭新迷人的世界并未看到

这本书也是王立铭大神点名过的,再加上薛定谔的名头,但是读过之后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也没有非常想要拿起笔去记录去学习的冲动,或许是自己的基础课程理论储备不够,也或许是老薛在每个领域的涉猎并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完全没有读王立铭的另外两本《上帝的手术刀》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来得猛烈,可能再过十年,回头再看这本书,或许会有别一番的体验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