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isbehaving读后感100字

Misbehaving读后感100字

《Misbehaving》是一本由Richard H. Thaler著作,W. W. Norton & Compan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sbehaving》读后感(一):几点杂想

这本书是Thaler个人学术生涯的回顾,也大致反映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但是和此前读的《Thanking, Fast and Slow》类似,看完了都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因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实验和案例,很难有什么连贯的脉络。行为经济学/金融学清晰地指出了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理性预期和优化理论的缺陷,对于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很好的冲击,但似乎到目前仍未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替代理论。就像作者说的,行为经济学必须和理性学派work together,作为后者的补充,因为没有理性学派提供的靶子,行为经济学就没有可攻击的anomalies了。整体感觉行为经济理论太小,太散,不太成体系。有效市场理论徒子徒孙众多,势力庞大,要让其彻底承认失败也不容易。

书中有一些片段颇有意思:

第17章关于芝加哥大学理性主义者和行为经济学者的辩论很有意思,大师们的思维都很敏锐。

P190页关于投资决策的讨论很有意思。Howard Marks在《The Most Important Thing》里也说过,投资决策的质量不能用结果来判断,好的决策可能因为坏运气而导致糟糕的回报,不好的决策也可能因为运气好而显得不错。因此投资要以做出投资当时可得的信息为依据,尽管在实践中这常常是不可能的。这本书也这么讲,但提出了hindsight bias的问题。也就是回过头去,老板常常会忘了他最初也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想法(人总是容易记得自己对的时候,在回忆中无意识地重写历史)。因此,很多时候,反常行为(misbehaving)的是委托人,而不是代理人。

第21章对凯恩斯的评价。认为凯恩斯是真正的行为金融的先驱。在作者看来,凯的《通论》里最有见地的一章就是关于投资的第12章,尤其是关于选美的比喻。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里也强调了凯恩斯指出的逆向投资的风险“World wisdom teaches that it is 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这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代理问题,hindsight bias,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机构无法做出对机构最优的决策,最终导致投资业绩平庸化。

第28章讲芝大教授分办公室的过程非常有意思,颇让人想起中国以前的单位排队分房。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总归是非常麻烦。

作者在序言里说读者什么时候要是觉得读得不有趣了,可以随时合上书。这本书下半部分的确不是那么有趣,如果不是习惯要把书读完,可能也就停下来了。

《Misbehaving》读后感(二):行为经济学 101

很久以前读的,不过一直没时间整理,没想到作者得诺奖了。。。

读起来很有意思,个人觉得比thinking fast and slow 更有意思;缺点是缺乏结构,所以整理起来比较麻烦。建议找机会读一读,因为作者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读起来好玩,许多部分也确实挺有意思

阅读建议

可以先看 google 和 CMU的视频, 大概了解一下内容再看书

Google 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2qbHeFxdzE

CM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rpN5INvcs

部分内容略无聊(Part III, Part VI的争论和解释),可略读

只整理一下思路,具体内容我以后回书翻就好了。。。

(1) 益损函数(value function), 第4章

一定拿到$100 vs. 50%获得$200或什么也没有 —— 怎么选?

一定损失$100 vs. 50%损失$200或什么也不损失 —— 怎么选?

(2) 心理财务模型(mental accounting), 第8章

投资还是花钱:之前买了$20/瓶的酒,现在涨到$75/瓶。如果喝掉,觉得花了多少钱?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呢?

(3) 狭隘划分(narrow framing), 第20章

CEO与中层的思维差异:一个项目,50%概率挣200万,50%概率赔100万,做还是不做?

(1) 滑雪场增收,第13章

- 10枚套票组合销售

-- 给当地人折扣以增加销售,但不影响外地游客 (因为折扣占其总费用太小,不会在乎)

-- 40%折扣让人买起来很爽,有很高的“交易效用”

-- 把购买和消费的决策分开,让人当作“投资”,之后也可以想来就来,无需计划. 没用完不会怪滑雪场,而是自己没用完. 对冲降雪过少的风险

- 每年刚开业期间,送5折折扣券而不是直接5折

-- 因为最早去的是铁杆滑雪爱好者, 直接打折不会增加销售

-- 改赠送折扣券,可以吸引下次再来,看上去也依然很实惠

(2) 养老金储蓄率提高方案 Save more tomorrow, 第31章

- 自动加入(automatic enrollment)

-- 简化操作, 默认参加该计划,而不是等着人们参加

-- 选择在年末集中退税. 因为当拿到一笔数额较大的钱的时候,人们会存一部分,分散成小额可能就都花掉了

- 提供协议,让人们决定在未来涨工资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储蓄率

-- 因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们不想看到收入下降,所以难以主动提高自己的存钱比例。因此,选择在收入增加的时候提高,更易接受

-- 因为懒惰,人们难以主动提高存钱比例,但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更容易这样做,因为对未来比当下更理性。所以,提供了对未来的操作

结果: 参加人数 49% -> 86%,比直接增加存钱比例要有效多了

(3) 逾期税款征收 (overdue tax collection), 第33章

- 在通知的邮件上附上 "Most people pay and you are one the few that hasn't",23天内交税数量提高了5%

-- 想让人们遵守某项规则,告诉他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做的

(1) 怎么用数据判断泡沫?第24章

股票, long-term price earning ratio, 不过早了4年 (figure 13)

房价, Case-Shiller Home Price Index, 基于房子的重复销售价格,并且和20倍年租金的比 (figure 14)

(2) 为什么不理性的行为会持续存在,市场没有纠正?第29章

- 难以做空;利用不理性获利,比告诉人们不要这样做容易多了

- 市场本身的原因(庸众的期望)e.g. 大部分球队的观众都希望招到球星马上提高战绩,而不是长远规划

(3) 不同意的地方

一些行为,我觉得并不是不理性,而是行为准则、解释框架不同

比如Uber在暴风雪后涨价,但司机却不愿意(想帮助他人),这是功利主义和道德的区别,并不是不理性。行为经济学把一些东西弄得过于复杂了

(4) 杯子试验,第16章

好像很有意思,不过没读懂 ,以后有机会再读

最后的感想

- 这本书,主要是帮我更好的理解别人,比如损失厌恶,可惜例子还是略少.

- 逐渐明白了小幅提升的意义, 1%的提升放到大平台下也是很有用的

- 个人观察,人对±的感受,远大于×

此外,书中还存在一个暗线

无论书、还是视频里,作者都花了很多篇幅解释、和别人争论。我很不喜欢这些内容,但仔细一想,又很理解 —— 因为作者很长时间不被主流学术接受,被学术大牛批判、论文被拒都是常有的事情

表面上看Richard Thaler很好玩,可是骨子里,他的辛苦,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Misbehaving》读后感(三):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Richard H. Thaler的学术成长史

本书实际上是Thaler的学术自传。他的核心思想包括“心理账户”和“自我控制”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没有大量的模型和演算,即使非专业人士理解起来也不会太费力。以下是一句话介绍他的核心理论基础。

1.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the psychology of spending, saving, and other household financial behavior;

2.自我控制(Self-control): choosing between now and later.

Thaler行为经济学理论形成时间轴

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性矛盾(也是行为经济学逐渐从另类走向显学的原因):

The core premise of economic theory is that people choose by optimizing. Econs make choices are assumed to be unbiased.

Optimization+Equilibrium=Economics

Economists get in trouble when they make a highly specific prediction that depends explicitly on everyone being economically sophisticated.

行为经济学开始的基础:

The primary reason for adding Humans to economic theories i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s made with those theories.

1、Thomas Schelling “The Life You Save May Be Your Own”

统计学生命(statistical life)VS. 确定的生命(identified life)谁更值得救?

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一种衡量生命价值的观点,即一条生命的价值不光取决于与之相关的社会产出,还取决于人们为了防止死亡风险增加而愿意支付的代价.

2、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some activity is what you give up by doing it.

信用卡的案例:Paying a surcharge is out-of-pocket, whereas not receiving a discount is a “mere” opportunity cost.

3、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people valued things that were already part of their endowment more highly than things that could be part of their endowment, that were available but not yet own.

4、沉没成本 Sunk cost: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5、后视偏差 Hindsight bias: 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6、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in 1979).: Prospect theory differs from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in many fundamental ways. To begin with, it distinguishes two phase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 editing phase, which i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ffered prospects, and an evaluation phase, which is when the prospect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s chosen from among the edited prospects.

百度了一下前景理论,写的比较复杂(看英文的介绍可能更清楚一点):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三个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7、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8、慢直觉 Slow hunch (Steven Johnson): not one of those “aha” insights when everything becomes clear. Instead, it is more of a vague impressio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teresting going on, and an intuition that there could be something important lurking not far away.

1、 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

对单一产品的整体效用包括acquisition utility(获得效用)和transaction utility(交易效用)。

获得效用:类似于经济学里的“消费者剩余”。获得效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交易效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心理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别。例子:人们更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用于购买旅游景点的饮料。

2、 沉没成本(sunk cost):过去已经花掉的钱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亚马逊的Prime会员。

3、不同账户: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可替代性,这些账户的划分都是毫无意义的。然而,事实却是它们确实存在而且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消费被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比如食品账户、居住开销账户等。

(2)财富被分配到不同的类别中:比如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养老账户等。

(3)收入被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比如日常的工资账户、意外之财账户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