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1000字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1000字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是一本由王宏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一):好书就是最好的家教顾问

对于每位做爸爸妈妈的家长而言,孩子的成长的确是个美丽而漫长的过程,它既会为我们带来惊喜和满足,也常常会伴随着烦恼与困惑。孩子的行为总是具有两面性,有时显得乖巧可爱,有时却又磨蹭拖拉、马虎粗心、逆反冲动、任性捣乱、暴躁撒谎等,让我们当家长的生气、烦恼、伤神!

如果能多学点“治孩”方面的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轻松搞定熊孩子,那该有多好啊!目前,清华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一本《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据说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北师大“豆豆妈妈”王宏30年教育的精华,书中所讲的就是家有熊孩子爸妈一定要懂的那些“治孩”心理学!孩子有“36变”,爸妈可以有“72招”,从此“治孩”不再有烦恼,这的确令人神往!

这本书依据作者的咨询实录,通过对各种具体家教案例的分析和诊断,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儿童的行为目的、了解自己生气的原因、学习亲子沟通技巧,书中针对相关的家教情景还有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供人们参考。全书一共分为“情绪篇”、“习惯篇”、 “学习篇”、“性格篇”、“问题篇”等五部分,每一部分各有10个具体的案例,每个案例的开头,作者都是先列举出孩子的基本资料,然后就像读书做批注那样:左边是“妈妈的叙述与疑问”,详细描述具体的事件经过,就像是一篇生动的文章;而右边是“豆豆妈妈印象及评价”,好像是评论家点评文章一样,列有作者针对亲子双方语言及行为的评述,中间用虚线隔开。

这部分内容下面则是“豆豆妈妈诊断”,是针对这方面家教问题的具体分析和指导,后面还常常附加一些理论指导,包括相关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整体而言,感觉这本书内容比较具体,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而且最大可能地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具有较好的家教参考价值,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无声的家教顾问!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二):学点最有用的心理学

“熊孩子”这一称呼,前一段时间似乎是网络上的热词,其实,熊孩子不知何年何月起就存在着,只是由于网络的推动,无法计数的熊孩子似乎在一夜之间诞生,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很想评定熊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熊孩子就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的反义词,那么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熊孩子,只是当时不用熊孩子称呼他们罢了。我自己评价了一番,觉得自己在孩童时代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不是乖乖不说,比男孩子还淘气,变着法的玩儿,甚至逃课,不听父母师长的话,不按他们的意图行事,叛逆期相当长,记忆中成年之前都是相当熊气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我,如今从事着本分的工作,过着平凡而平淡的生活,并没有走大的弯路,并没有做大的错事,要说悔恨自责那当然有,那些标准的好孩子的人生里就没有悔恨自责吗?所以当人们谈熊孩子色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我自己,所以我并不十分担心三岁的儿子真的成了一个熊孩子我该怎么办。我不担心不意味我不关注,之前看过几本教养男孩方面的书籍,感觉每看一本书都受益匪浅。教养孩子真的是一门学问,需要家长耐心、细致、长久的学习,所以看到这本《和熊孩子过招》时,我竟会心一笑,真是一本应运而生的好书啊,它在我的孩子很有可能步入熊孩子之列时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怎教我不真心阅读呢?心理学类的书籍是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趣的,只有这种满含了形形色色的孩子的成长经历的书,才足以激起身为妈妈的读者群的注意。作者不是以一个心理学家的高度来分析案例,而是以一个教子经验成熟丰厚的妈妈的身份来分析、判断、引导和建议,妈妈读者读起来没有距离感,这种旨在与读者交流的氛围,能让妈妈们消解焦虑,能让妈妈们看到熊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该变孩子的熊脾气、熊面貌。成人的世界缺乏了解,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同样如此,让我们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在灿烂的阳光下成长。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三):学点心理学,小儿不难养——评《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对父母而言,养儿育女是美好的,然而美好的背后常常伴随着无奈、惊慌乃至愤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是很有思想的个体,参与他们的成长也就更需要大智慧。读《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这本书,也会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天空多一抹色彩。正如书中开篇提到的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教育孩子不是随随便便的凭感觉,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经常听到一句话“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时年少,也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到底有什么含义,直至岁月如梭,我也身为人母。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是不胜枚举,自认为在宝宝教育方面自己也读了不少书,常常自诩为懂孩子的妈妈,然而读完本书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最出彩的莫过于用翔实的案例抛砖引玉,因为作者有多年的经验,她对看似无关联的案例进行了整理归类,按照情绪篇、习惯篇、学习篇、性格篇、问题篇五章逐个进行剖析,前四章中每一篇都是先将小主人公们的情况简单介绍,性别年龄什么的让家长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再细讲妈妈的叙述与疑问,豆豆妈妈印象及评价家长做法的优势劣势,最后进行豆妈诊断分析,也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一针见血、直击要点,这无疑是给家有这个年龄段熊孩子常常遇见却感觉非常棘手的家长们的一剂良药。最后一章问题篇作者主要采用故事新编即如果家长们按照自己的建议做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的形式,让我们知道在得到完美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目的却不给人以枯燥之感,相反却让人觉得很生动,解决方法也是简单明了,很多看似解不开的结却让作者用巧妙的方法轻松化解,通过案例让家长们学会观察和引导,告诉家长们生气时对孩子们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训”,宝爸爸妈们应该多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作为一名家长,我是由衷的佩服作者的表述能力,当然更多的是对心理学这门学问从高深莫测到触手可及的转变,如果身为家长,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多多运用心理学,那便会少一些抱怨和责骂,多一些快乐和感恩,一旦那样,小儿便不再难养。

转自微博@心情碎碎念6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四):榜样的力量,言传也要身授

最近发现许多讲求实际手段方法的家庭教育类书中都有出现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是为了讨好真正有消费能力的对象“家长”这一群体,还是作者本身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无论如何,他们始终都是在将孩子视作一个需要对付的“问题”来看待。熊孩子PK熊家长,很怀疑这样做究竟是立竿见影,还是深埋隐患?毕竟,总感觉这种想法,是在不知自不自知的情况下,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区隔开来,甚至直接推向了对立面。……话说人和人的关系往往是像照镜子一样,做家长都将孩子视作问题所在了,你又怎能怨责孩子也是将家长视作问题的根源了呢。

像这本书让我腻烦的也正是这点。再者说,书中只是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案例和专业性的分析诊断,也没有反馈说明家长在尊嘱改进之后,是否真的就能够如愿以偿了。当然,我对此点是不报乐观的。反正我是一直认为,做家长的所应该理解的不只是孩子某个时间段的心理变化,更重要的还是在对孩子的时候能够有着真正的“同理心”,即:我们当年在孩子的这个年纪,是怎样想的?我们曾经厌憎的大人,是什么样的?我们曾经发誓发愿的说的,是我以后绝对不会怎样的对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忘性不是总那么大的话,在自己轻率地说出“妈妈(爸爸)小的时候才不像你这样”的时候,就会惊讶的发现——即使时光飞逝,今昔世易时移,即便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他们小时候崇拜的是革命英雄,而我们做子女的崇拜的是港台明星;他们小时候学生课余玩的是扔沙包、跳皮筋,而我们玩的是游戏机、电子宠物,但说道孩子最本质的感情与思想,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不同,仍有很多共鸣之处。

只是嘴好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只是人小又不人傻,就算傻过,你说啥信啥,问题是你自己都根本做不到,孩子又不是眼残能看不到。做父母的都不能以身作则,却好意思认为孩子好都是长辈教的好,孩子不好了倒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呵呵,这种想法还真是便宜得很呢!殊不知,要想孩子学好,至少父母得先做个榜样出来;想让孩子‘懂事’,也得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歹竹出好笋”从来就不可能是常态,毕竟如果这真都是常态的话,哪还有人会把这当做是稀罕去特别关注的呢╮( ̄▽ ̄”)╭

《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读后感(五):【原创】学点心理学,小儿不难养——评《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对父母而言,养儿育女是美好的,然而美好的背后常常伴随着无奈、惊慌乃至愤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是很有思想的个体,参与他们的成长也就更需要大智慧。读《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这本书,也会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天空多一抹色彩。正如书中开篇提到的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教育孩子不是随随便便的凭感觉,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经常听到一句话“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时年少,也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到底有什么含义,直至岁月如梭,我也身为人母。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是不胜枚举,自认为在宝宝教育方面自己也读了不少书,常常自诩为懂孩子的妈妈,然而读完本书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最出彩的莫过于用翔实的案例抛砖引玉,因为作者有多年的经验,她对看似无关联的案例进行了整理归类,按照情绪篇、习惯篇、学习篇、性格篇、问题篇五章逐个进行剖析,前四章中每一篇都是先将小主人公们的情况简单介绍,性别年龄什么的让家长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再细讲妈妈的叙述与疑问,豆豆妈妈印象及评价家长做法的优势劣势,最后进行豆妈诊断分析,也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一针见血、直击要点,这无疑是给家有这个年龄段熊孩子常常遇见却感觉非常棘手的家长们的一剂良药。最后一章问题篇作者主要采用故事新编即如果家长们按照自己的建议做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的形式,让我们知道在得到完美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目的却不给人以枯燥之感,相反却让人觉得很生动,解决方法也是简单明了,很多看似解不开的结却让作者用巧妙的方法轻松化解,通过案例让家长们学会观察和引导,告诉家长们生气时对孩子们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训”,宝爸爸妈们应该多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作为一名家长,我是由衷的佩服作者的表述能力,当然更多的是对心理学这门学问从高深莫测到触手可及的转变,如果身为家长,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多多运用心理学,那便会少一些抱怨和责骂,多一些快乐和感恩,一旦那样,小儿便不再难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