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Hooked经典读后感有感

Hooked经典读后感有感

《Hooked》是一本由Nir Eyal著作,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31.55,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oked》读后感(一):需求?还是习惯?

作者:王勉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612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之前在做产品的时候学习过《精益创业》和《精益创业实战》两本书,上面总结的方法是说怎么通过快速和低成本的方法发现并验证用户的痛点和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研发产品。刚开始觉得这个方法非常不错,但是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方法其实很多时候收获很少。因为用户当前痛点和问题往往一目了然,真正创造性的产品很难按照这样的方法复制。之后又看了《从0到1》上面讲了趋势这个东西,发现原来很多真正伟大的产品往往是在趋势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现在或者过去用户的问题或者痛点。如果按照精益创业的方法去做产品往往不能做出真正伟大的产品。

我们看看今天身边非常成功的产品,10年前有谁觉得每个人都需要1个联网的触屏手机,当年的巨头诺基亚不是因为觉得人们不会用没有按键的手机吗?美国曾经做过个调查得到1个惊人的结果,3分之1 的人另愿没有性生活而不能没有手机。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应该没有用户会说手机不够智能这样的问题吧?只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手机而已。我们今天用的微信又是真因用户面临问题才产生吗?我觉得并不是,甚至在微信刚刚推出来的时候我也深深对这个产品产生怀疑:人们用手机有短信还需要微信这个东西吗?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对产品的认知太肤浅了。最近读完《Hooked :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钩住:怎样打造习惯形成产品)让我形成了新的产品观。我认为在现在这个物质和知识盈余的社会,很多的产品需求应该是创造的需求。当科技进步产生可以满足人们更多潜在欲望或者人性的产品,当这样的产品变成人们的习惯,这个时候一旦产品不存在人们就会遇到问题或者说产生需求。这个逻辑说的是社会或者科技的进步是大的背景,人性是永恒不变的目标,产品只是将二者匹配的工具。试想今天当不让你用微信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痛苦?而微信满足了人们社交或者社会认同感的人性需求,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但是仅仅是因为有了智能手机有了移动互联网这个需求可以更好的满足,因此才有了微信这个伟大的产品。

在这个时代好的产品应该是创造需求,而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应该学习和了解人性。

《Hooked》读后感(二):毒品进行时

The book offers a tragedy to let the user be hooked: make triggers; prompt user's actions to start with ability,then motivation ; give the user rewards including tribe,hunt and self; add investments and store value of data to re-engage the user; make sure if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improve people's life and if the maker uses it, keep up wit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demand of your user. Through 3 steps to form users' habits:identify the users, codify the path, modify by testing and improve. Meanwhile, looking for nascent behaviors among new adopters, new technologies bring new behaviors to form new habits, and notice the new opportunities of new interfaces. 以上剪摘了本书提供的用户培养模式,非常想试手新产品,恰恰目前手边开始的新项目有这样的机会,希望可以慢慢打磨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小模块产品。引起兴趣,建立参与感,通过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愉悦感,参与感,成就感都包含在奖励中)增加用户投入的精力,留住他,形成习惯,已经是被很多产品实践了的模式,就像我会在豆瓣快倒闭时响应募捐一样。真正实现这样的产品,还需要投入地去研究和分析产品与行为的关联,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 读书的同时,自己作为一个用户,也在分析自己使用的产品,形成的习惯,自己的行为。最近被牢牢粘在手机上,损益参半。也在分析自己的行为如何被产品利用,商业的分析有时会产生冷酷的哀叹,被利用和控制的隐痛感。产品提高生活的便利或增加娱乐感官刺激,却又如毒品,让我们在不必要的时候仍希望得到即时的反馈与奖励,在这个时代,浮躁高效却令人迷茫。不随波逐流又当如何。一切都需要代价,这样的迷茫感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赢得太多舒适的同时要付出的代价。

《Hooked》读后感(三):如何做一款让人成瘾的产品

产品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这也成为了众多产品经理存在的可能,而这本书的作者希望通过他的Hooked Model来讲述一下他的设计理念,不代表这个模型就是四海皆准,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即使一点点的激发也是极好的。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背景篇,网上有过两张图片对比,左边是清末在床上抽鸦片的照片,右边是当下在床上玩手机的照片,异常的相似,证明了目前容易成瘾的产品越来越多了,First To Mind的产品会让我们完全被Hook,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有这样成瘾的潜质呢,两个因素:使用频次(Frequency)和感知效用(Perceived utility),书中有一个habit zone的图可供参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高频次零效用的产品会落入zone内,但是低频次高效用的产品是不会落入zone内。作者对于传统产品开发时面对的经典问题:你是准备做一款维他命产品和一款止疼药产品呢(Are you building a vitamin or painkiller?),作出了另一种解读。至于如何设计出这样一款产品,作者总结了四步大法在第二部分分步阐述。

第二部分算是理论篇,讲述Hooked Model的四步法。先说第一步Trigger,就是让用户去行动的一种刺激,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刺激,外部刺激实现的是通过在用户所处环境放置特定的信息去告知用户做某个动作,内部刺激实现的是通过大脑的关联作用来告知用户做某个动作,作者也对内外部的刺激都做了更详细的分类,这里特别说的是由于负面情感触发的内部刺激,比如boredom,loneliness,frustration,confusion等等,看过Hatching Twitter的人应该知道就是这种loneliness是创始人产品成型的触发点,也是触发了大家使用的欲望,换一种说法就是找到用户的痒痒肉,然后用这个trigger来挠挠您的痒痒肉。进入第二步Action,这一步要关注doing must be easier than thinking,即习惯这种行为是不能经大脑的,这里提到了Fogg的行为模型=motivation+ability+trigger。三大动机有seeking pleasure or avoiding pain, seeking hope and avoiding fear, seeking social acceptance while avoiding social rejection,而行动力受制于time,money,physical effort,brain cycles,social deviance和non routineness,两者相比行动力更重要,而这点是很多产品缺乏考虑的。至于如何提升这几个因素,作者也提到了一些经典的认知悖论供大家参考。第三步是Variable Reward。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步是两个单词,一个是reward,另一个是variable,两个因素是都需要考虑的。reward包含了社会认同感的tribe reward,追求信息的hunt reward和个人满足的self reward,不管哪种reward都要让用户有掌控感,用户想用某种服务而不是他们感觉到他们必须用某种服务,do what they want to do not do what make them do,另外对于奖赏不仅要考虑的是满足用户需要还要考虑让产品能粘住用户。至于variable想想为什么追美剧而不是追国内剧就知道重要性了。最后一步是investment,action关注的是让用户一时爽,最后这步关注的是让用户一世爽,即产生IKEA效应,在你的产品上有付出了,有沉没成本了就更不容易放弃,比如推特研究发现你有了30个关注用户后,你就有很大可能会经常来使用这项产品了。

第三部分是实践和展望篇。实践篇是通过一个圣经的应用来展现该模型的运作方式,这部分略过,有意思的是后面的Habit Testing流程和habit product机遇展望,其中Habit Testing流程包含了三步,第一步是Identify即你用户群的习惯如何,How often should one use your product,注意这里是should,然后去挖掘到底有多少人达到这样的门限和什么类型的用户达到了这个should门限,第二步是codify即流程化,找出至少5%比例的习惯用户群,研究他们的操作流程,第三步就是modify即完善你的habit path,让更多的用户去跟随你这个黄金操作流。当然这三步是迭代的。关于如何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人成瘾的产品,作者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向,其中提到的镜子策略很实用,即不要去问我应该去解决什么问题,而应该问我有哪些问题希望有人帮我解决。三个方向Nascent Behaviors即发现可能成为主流的小众行为,Enabling Tech即当科技让某些行为更轻松的时候,机会就来了,Interface Change即交互的变化引起行为的变化,Live in the future。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本书的粗浅认知,也算是此书的一个trigger至于是否能引起的action,给你一定的rewards甚至将来的investment,就不一定了,我希望答案是Yes。

最后也梦想着自己能有一款让大家Hooked的产品,期待关注我的那位神秘的产品经理能给我点支持:)

《Hooked》读后感(四):315-Hooked-Nir Eyal-Tool-2013

315-Hooked-Nir Eyal-Tool-2013

Barack

20/02/27

《Hooked》,于2013年首版于美国。它主要通过解释Hook模型,来解释一些成功的产品是如何令用户上瘾的。

Nir Eyal,于1980年出生于Hadera, Israe。曾就读于Emory University和Stanford University。代表作:《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等。

Table of Contents

1. The Habit Zone

2. Trigger

3. Action

4. Variable Reward

5. Investment

6.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is?

7. Case Study: The Bible App

8. Habit Testing and Where To Look For Habit-Forming Opportunities

“The evening version of my morning run had triggered a behavioral script that instructed my body to carry out my usual, run-related activities — all without mindful awareness. Such is the nature of ingrained habits — behaviors done with little or no conscious thought — which by some estimates, guide nearly half of our daily actions.”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倾向于用最节约能量的方式去做事情。所以我们大部分的决策实际上是潜意识作出的、未经思考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最终塑造我们的人生的,就是我们的习惯。

要用意志力刻意地做一件事情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我们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要这样做,如果养成了坏的习惯,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去做对自己有害处的事情,而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就会无意识的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单次来看,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天长日久、逐渐积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便产生了。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对有益的每一个小习惯,戒除每一个对自己有害的小习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当这么做本身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便能发现自己的进步越来越容易了。

“Habits form when the brain takes a shortcut and stops actively deliberating over what to do next. The brain quickly learns to codify behaviors that provide a solution to whatever situation it encounters.”

习惯让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做事情,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生理上和心灵上的力量,去做更为困难的事情。所以衡量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一定要看他有没有好的习惯。

有好的习惯,就能腾出精力来做那些更困难的事情。刻意训练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刻意训练是建立在强大的精神力基础之上。依靠习惯应对日常生活,为我们腾出了刻意训练所需的能量。

“Like nail biting, many of our daily decisions are made simply because that was the way we have found resolution in the past. The brain automatically deduces that if the decision was a good one yesterday, then it is a safe bet again today and the action becomes a routine.”

习惯之所以成为习惯,就是因为过去我们曾经试验过,发现它是有用的,所以我们的身体会下意识的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去行事。而当我们遇见某种过去从来没有经历的事情时,我们就不得不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反复权衡,以尽量避免可能的风险,并且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习惯的好处,一方面在于,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能量。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我们很可能不会去主动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会一直会满足于过去的既定路径。

物理上的习惯或许还好改变,因为它是可见的,可以以强制力改变的。但是思维上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是不可见的,要改变也更难。让人上瘾的产品,实际上也是利用了人的这种习惯的力量。

《Hooked》读后感(五):警惕声称想要“帮助”你的应用

在上班的地铁上读完了这本书。讽刺的是,最近换乘站的广告正好是某互联网巨头,其宣传语是“美好生活小帮手”。难道我们自己就过不上美好生活,一定需要这些产品的帮助才能过上美好生活吗?

人的习惯是如此易于受外界操控!我们刚接触一些应用的时候,以为我们像是摄取了维生素一样有益的内容。UI/UX设计师把帮助我们养成习惯的功能设置得极为简单(点赞、评论、一键购买),等我们形成习惯后,我们便像吃止痛药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上瘾的原因找到了:人们想要快乐、希望(刷新一下小红点刷到很多关注的朋友的新鲜事和推荐内容的那种)和周围的社交群体接受,想要在忙碌而被动的生活中取得那么一点自主的感觉。而社交网站也相应地进行了设计:或者是像脸书一样提供社交方面的奖励(你可能认识这些人,你认识的人在关注这些内容!),甚至像pinterest一样设置成无需翻页,永远可以往下滚动。而至于自主,社交网站会用绿色对勾和进度条鼓励人们填写信息,完成任务。比如说很多人为了获得运动APP的勋章,每天强迫自己一定要走满多少步,自己的生活被小小的APP所绑架。大概人的大脑构造和生理本能是人对社交网站上瘾的原罪吧!

作者对亚马逊显示的剩余库存产生了有趣的怀疑。是啊,这么大的网站,商品怎么会处在一个不是缺货、就是在缺货的路上的状态呢?比起看到货源充足,我们是不是心里想着“马上要缺货了,我赶紧买到就是赚到”(或者订餐团购APP里的“仅剩X份”)购买的时候,满意度会更高呢?就像营销经常告诉我们的“今天是优惠最后一天”“错过就再也没有了”一样?

终于知道为什么一些APP在我注册时就强制我必须关注几个领域的新鲜动态了!我很反感这样的行为,我想关注什么我会自己去关注,不需要硬塞给我。原来关注30个以上的用户,用户留存率会显著增加,月活日活这种数据和财报会变得好看,原来如此。而一旦我关注了足够多的用户,贡献了足够多的内容,我们便会为了不让认知失调,觉得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读完此书,我非常想把自己的一些当时头脑发热注册了、但后来几乎没怎么用的一些社交平台的账号注销掉。但是即使注销了,数据也永久地存储在对方的服务器里。对方只要愿意,便可以通过我的数据分析出我的使用习惯,甚至给我画像,通过我和其他很多用户的分析,来归纳出最能来钱的那种点击套路,或者不断地投放我更有可能会看完或者点开的广告。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为信息茧房和互联网公司躺着赚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最近还着迷于观看一些视频平台po主删除自己所有社交APP的视频。很高兴有一些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了社交网站上瘾对人身心的负面作用。其实线上有多少是你注销后仍然会来通过其它方式联系你的真正的朋友呢?我不想一直刷新手机只因为担心错过宝藏一样的新鲜事,我不想浪费时间跟人在网上因为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对线(其实只是增加了戾气和为网站活跃度做了贡献),我不想醒来后第一件事情是赶紧翻手机查看各种默认给我打开的通知,而不是认真关爱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和身边的家人问候早安。

愿我们都能走出大厂给我们精心设计的习惯陷阱,用心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被外界信息干扰了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