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六病室》读后感摘抄

《第六病室》读后感摘抄

《第六病室》是一本由契诃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22-1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六病室》读后感(一):读《第六病室》就像鞭子抽在脸上

读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就像鞭子抽在脸上,《第六病室》尤其是这样。难免会在医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表面上崇尚思考,厌恶愚蠢、庸碌和迟钝。医生认为万事皆空,蔑视生命、死亡和痛苦,认为无论在哪,只要有智慧去思考,“努力参透生活的奥秘,彻底蔑视人世的愚蠢空忙——这是人迄今所知的两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这种斯多葛派哲学只是一种懒惰、冷漠、软弱无力、麻醉的借口。

格罗莫夫说“因为人的全部实际就是由饥饿、寒冷、欺凌、损失以及哈姆雷特式的对死的恐惧所组成,而生活的全部就在于对这一切的感受之中,可以为这种生活痛苦,也可以仇恨它,但蔑视它——是不可以的”“正如您所见到的那样,从世纪初直到今天,日益发展着的却是斗争,是对疼痛的敏感,对刺激的回应能力……”

格罗莫夫站在对立面,肯定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生活的全部就在于对这一切的感受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只尚空谈完全不参与生活。

契诃夫哲学:思考+行动。虽然对社会有诸多不满,例如这个偏远的小城市充满了愚昧、庸碌和迟钝以及欺诈,但最重要的是要去行动,要去改变它。去斗争,提高对疼痛的敏感,对刺激的回应能力,而不是软弱无力、麻醉和懒惰。(医生博览群书,了解医生行业最前沿的进展,但却没有任何的行动,认为一切最终都是虚无的)

关于精神病问题,社会对精神病人充满了歧视和偏见,甚至暴力,医生仅仅是去和“精神病人”格罗莫夫交谈,却被认为精神出了问题,发展到被关进第六病室,实在是非常悲哀讽刺的情节。同时,医生也真正感受到了痛苦,痛苦就是存在本身啊,也终于做出了行动抗争,虽然这结果是惨败的。

这篇小说是非常黑暗的,无论是这个距离铁路线二百俄里落后愚昧的小城市大环境,还是医院里充满肮脏、愚昧、欺诈、诽谤的小环境,还是具体到犹如牢狱的充满暴力的第六病室,法官医生等一切职业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诽谤和欺诈,对精神病的歧视和偏见等等,都是非常黑暗令人绝望的。

但是在这黑暗中,肯定这生活中的痛苦,生活中的一切感受才构成生命的全部,从这痛苦中抗争、行动,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入口。

《第六病室》读后感(二):细微中展现宽广图景

小说一开始,契诃夫就先让读者吃点苦头。先是穿过扎人的荨麻丛,接着眼前是破败不堪的医院,与此同时钻进鼻子的是一股令人窒息的臭气,你正想捂着鼻子赶快跑开,然而契诃夫的故事在这里开讲了。有关环境的细节描写触动了读者的触觉、视觉、嗅觉,那种压抑,想逃避的感觉油然而生。

格罗莫夫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在格罗莫夫被关进第六病室之前:“尽管他理论尖刻,脾气暴躁,城里的人却喜爱他,背地里总是亲切地称他为瓦尼亚”,他渊博的知识,正直善良的性格以及他不幸的遭遇“总是在人们心中引起美好的,热烈的,忧郁的感情。”可是人们真的喜欢他吗?讽刺的是当格罗莫夫被抓走之后“过了一年,城里的人已经完全忘记伊万·德米特里维奇,他的书由女房东堆在敞篷地下的雪橇上,被小孩子们陆续偷走了。”书中人们也只是喜欢格罗莫夫身上的美好品德,但是对待“知识的载体”——书,确是很“粗暴”的态度。这种对待知识的轻蔑的态度直接表明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

为什么他仅仅才过了一年,城里的人就完全忘记这个可怜的格罗莫夫了呢?为什么在他被抓进第六病室之后就从来就没有人去看望过他昵?难道精神病人不是更值得关心的吗?或许他无缘无故地从这个城市里消失甚至从来都没有人发现过吧?人类的温情哪里去了?人们对格罗莫夫的喜爱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从来都没有人发自内心的关心过这个可怜的知识分子。人们总是很健忘,他们忘记了。格罗莫夫在总是为社会风气的不正和老实人过的穷苦生活抱不平.心中怀有的正义的理想:人们更不会想到,即使是格罗莫夫被关进了第六病室他的断断续续的呓语中饱含着对未来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小说另外一个主人公拉京却是一位不爱好医学,不喜欢科学的医生。真是荒谬又令人气愤。契诃夫给他的第一句肖像描写便是:“他的外貌笨重而粗俗,像庄稼人一样”。不仅如此,作为医生的拉京连最基本的卫生常识也没有“同一套衣服,他看病也穿他,吃饭也穿它。出外做客也穿它”。虽然契诃夫紧接着又说了一句:“然而这并不是出于吝啬,而是他对仪表全然不在意。”但这根本就是一句狠狠的讽刺。然而契诃夫笔下的拉京医生也并不什么优点也没有。“起初安德烈·叶菲梅奇工作很勤奋。他每天从早上起到中午一直给人看病,动手术,甚至接生。女人们说他工作用心,诊断很灵。特别是儿科病和妇女病。”这说明拉京医生的医术还很高明,只是没过多久,他又想“既然死亡是每个人正常的结局,那又何必阻止他们死亡呢?”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早已经掌握解决痛苦的最终的良法,还劝说格罗莫夫“只要蔑视痛苦,痛苦才会消失”,直到后来他在第六病室中饱尝到非人的待遇以及尼基塔铁拳的滋味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之前的理论是多么的可笑和荒谬。

第六病室是暴力横行的俄国社会的缩影.人们过着痛苦无助的生活。城市里仅有的思考生活的人被关进精神病病房。最后,拉京死了,至于格罗莫夫的结局。虽然契诃夫没写但也不难猜到,他的生命最终也会失去活力,而那个小城市的生活依旧是那么不堪入目。不过,烦闷过之后就继续往前走,每一个终点都是下一个起点,小说之中如此。生活之中也是。

《第六病室》读后感(三):#第六病室

如果不算小时候在教科书上学的《变色龙》,那我读的第一部契诃夫的作品就是他的书信集,那部书信集取名《可爱的契诃夫》,是真的可爱、幽默,吐槽起俄国名流毫不留情。

小时候学《变色龙》老师讲的关键词是“幽默诙谐、辛辣讽刺”,讽刺是显而易见了,但那时候完全没感觉幽默,就觉得语言特别尴尬,后来我知道了,不同的语言文化是有壁的,特牛的翻译可以“入乡随俗”自在穿梭于不同的年代地域,为读者带来“信达雅”的阅读体验,但大多数不错的翻译只能传达准确的主旨而已。尤其是幽默这种东西,它是有强烈的语境烙印的(我不知道自己形容得是否准确……

《第六病室》里面也收录了《变色龙》,我又读了一遍,我不确定跟小时候教科书上的是不是同一个译者,但感觉差不多,可能幽默确实是《变色龙》不能忽视的特色,但食材高级刀工卓绝的外国料理原样搬到国内,不受一部分人欢迎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第六病室》是其中一篇的名字,讲两个思想丰富的人在糟糕的精神病医院的病室相遇了,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医生,两个经历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因为相似的原因不为社会所容,最终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第六病室》的主题隔了一百年再看肯定不算新鲜了,反抗是必须的否则下一个就是现在围观的你自己,开始吃药接受治疗的反而是病得最轻的那一个……尤其医生和病人在第六病室的谈话内涵丰富,确实这一篇是经典,但我最喜欢的是《苦恼》和《公爵夫人》。

《苦恼》讲一个底层车夫,他的儿子一周前病逝了,车夫想跟人说一说这件事,这个晚上他拉了几波客人、换了几个地点,几次开口,最终只有拉车的马儿听他说完了这件事。全文应该也就一两千字,契诃夫也没有正面写车夫的穷苦,只有拉车间隙的肢体动作和他与客人的欲言又止(下面我要开始拉踩了!很多作家都沉迷于写苦难,甚至有更离谱的在歌颂苦难,常常自然恶劣社会混乱意外倒霉buff叠满,几十万字反复咀嚼苦难,结果越嚼越没味都不如这一千多字后劲大,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配图有《苦恼》的段落。

《公爵夫人》有一种鸡同鸭讲的荒诞感,医生与公爵夫人在修道院偶遇,刚刚丧偶的医生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面对曾经将他辞退的公爵夫人内心失衡,开始疯狂讽刺公爵夫人的伪善,“分不清人与长毛狗的区别就不要做慈善”……荒诞感来自公爵夫人当下的哭泣和回房之后有条不紊地就餐、休息,契诃夫甚至睡前睡醒两次描写她伸懒腰,贵妇人惬意的度假生活,叠加在巨大的贫富裂痕之上,黑色幽默拉满了——“他只是失去了工作和妻子,我可是度过了半天糟糕的假日啊”!医生diss贵妇那段十分过瘾,有一种翻身高唱战歌的感觉,结果过了半日他就低头道歉了,“看吧!这些不知感恩的下等人,总是误解我伤害我,但我永远宽容地谅解他们”,公爵夫人带着满满的自我肯定结束了度假。

契诃夫的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他从不上帝视角俯视自己笔下的人物,在于他自信且相信读者的智力从不赘述,更在于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丰满。很多男作家的女性角色始终是在男性凝视下的样子,契诃夫写女人或者说他没有先设定这是一个女人,他只是在写一个人,然后刚好她是一个女人,所以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复杂多样,不再是男性社会的道具,而是一样参与生活,是一切改变的主体与客体。

综上,为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送上真挚的掌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