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契诃夫传》读后感精选

《契诃夫传》读后感精选

《契诃夫传》是一本由[苏联] 格罗莫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传》读后感(一):“孤独者到处都是荒漠”,而真实的自我是最坚实的扁舟

我们值得回过头去谈谈契诃夫对待兄弟们的态度,尽管这么做会打乱传记性叙述的时间顺序。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忍不住含泪破防:作者老师您客气了,这本传记的顺序和线性逻辑难道不是一直在被打乱吗?!…

——当然了,严谨点说,应该说本书自身就是一部方方面面的反传统传记,因而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极易迷离的“乱”象:没有按生平、作品、私生活等传统方向的线性叙述,而是顺着基础时间线,从创作主题、作品评析等角度展开不同层次的探讨。像是一部文学批评+思想传记+文学史的杂糅体,涉及的领域之广,信息量之详实令人瞠目结舌。

很不好读,过程可以说相当磕绊。牵扯的人物、时代背景与史观集合太多太杂,哪怕有注释也时常看得一知半解;尤其对俄国文学历史相关了解甚少的话会更痛苦。越是在这种痛苦之中,契诃夫其人的具象和对文学对世界的贡献一点点在纸上跃然而出。关于他的真实和良心,他理性的思考与孜孜不倦的热情,他对人、自然、真理、心灵等的毕生追求,他如何在无情揭露至暗面的同时又从来向往欢乐。他的一生从不间断稳定的精神努力,是一种在当今更弥足珍贵的状态。

其实之前对契诃夫的印象仅来自于中学课本里的《套中人》,19年在乌镇看的新版《三姐妹》,以及后来读完的经典剧本三部曲——但并不妨碍我被他的人生打动。不被一个表面共通的真理所困住,要时时惊扰自己的良心和思想;去关心人的内心,把人们,而不是把自己写给人们看。“孤独者到处都是荒漠”,真实的自我是最坚实的扁舟。

PS:不知道是作者文风还是翻译的原因,经常会读到大段定语很长长长长且不加标点的描述,要像初学中文一样逐字分段并理解(其实写得都很到位),为本不顺畅的阅读体验雪上加霜…

《契诃夫传》读后感(二):他的热情和沉思,延长为一生

作为一个还刚只看过几部最有名的戏剧和四卷小说集的卑微读者,对契诃夫的喜爱还在逐渐建立之中,所以读到这样一本并未完全按照时间流程来写的传记,基本算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作者格罗莫夫作为苏联研究契诃夫的权威学者,他把自己文学研究生涯的几乎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契诃夫。因此,在阅读时,他笔下的很多素材和引用,都给我一种信手拈来的熟练感。

而全书共计23章正文,虽然看似内容繁杂、主题多样,但其基本内容还是被格罗莫夫以极强的掌控力,调控在了各自的主题框架内,并维持住了基本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当然,待我补完契诃夫的小说全集及戏剧全集之后,应该还是会再重新找一本按时间顺序捋过的契诃夫传记,重新阅读,以便加深理解。

目前刚把契诃夫小说全集读到第四卷的我,初读时便被他初期作品那种虽称不上多精致,但处处充盈的——调皮的戏谑、刻意的调侃、对悲剧有意识的操纵——深深俘获。他孜孜不倦的写作,仿佛支配着他,让他

虽然,文学天赋,或者至少说是写作爱好,在俄罗斯并不罕见。但是契诃夫依然成为了最特别的那一个——因为契诃夫感兴趣的不是宗教迷信的地狱深渊,不是战斗性的无神论,而是随着信仰的丧失而产生的心灵孤独——这也是他与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的最大区别。

而格罗莫夫告诉我们——这也是让我尤为心痛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的契诃夫全集,其实是缺失了排在第一卷之前的整整一卷“起点”卷!而这一卷当然可以对契诃夫个人命运中和创作经历中的许多东西作出解释。

这未能收集的一卷,也使得契诃夫对自己和对别人生活的不理智的、漫不经心的和马马虎虎的态度得到了充分显现。

与此同时,契诃夫望向世事的眼睛,往往轻易穿透历史,呈现为以俄罗斯历史的全部内容和经验来说明的文本,而

在作为他文学和社会活动顶峰的萨哈林之旅中,他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了“罪与罚”的问题;而苦役岛之行让他对俄国生活的理解更清楚了。

契诃夫啊,天降的天使神似你,文学的桂冠属于你,你笔下那些数不清的农民、艺术家、酗酒者、虚弱的贵族、自恃清高的人......他们无不被无心肝的命运在宽广的道路上,绊了无数个跟头,他们几乎无不拥有着——

这几乎是你笔下的主人公的最典型的东西。

而与此同时,你焦虑地想着自己祖国的树林、河流、草原、松林和树丛的命运,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实际的医务活动以掌握和系统积累材料,你常常是局外人的眼睛完全看不见的许多生活冲突和惨剧的见证人,你用自己讥讽性的清醒和悲伤来惟妙惟肖地为我们逐一学舌、戏说、上演剧目......

你的真,你的纯,都如此与众不同。

你把瞬息即逝的创作忧虑保存在自己心中,又把热情和沉思的时刻延长为整个一生。

《契诃夫传》读后感(三):最会写小人物的作家

文|程小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可以说是一位最会写小人物的作家。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小说,还有诸多的剧本创作。契诃夫只专注于写底层老百姓比如小公务员、小职员、小艺术家等等,每一个小人物在他的笔下都能立体地呈现出来,赋予其深刻的人文哲学和社会价值。

01 读过很多契诃夫的小说,契诃夫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在平凡无奇的文字里总能深刻剖析出人物内心世界之外的东西,常常能做到一笔三雕。

最早读契诃夫的小说是从那篇《胖子和瘦子》开始,社会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直至现今,这个社会性问题也依然愈发严重。在贫富两极分化所带来的问题反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这篇《胖子和瘦子》却能很好的反应了的两个不同等级的同学在N年后以不同的身份再次相遇的那种攀比以及身份差异所代来的沟通阻碍。时代一直都在变,可是有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却从未改变,比如身份,职业甚至是性别。

《苦恼》一文中特别心疼老马夫,可是转回现实一想,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成年人的世界谁没有崩溃,只不过是大多人不喊疼,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伤口罢了。而老马夫却是那个愿意面对现实又渴望他人给予自己抚慰内心的底层人物。就像如今社会,一个三流明星的家长里短能够挂在热搜几天不下,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事迹无人关注,甚至淡忘。

作为一个宝妈每一次读《凡卡》眼泪不禁汨汨而出,特别想抱抱他。凡卡内心对爷爷对生活的企盼让他对困苦的生活有了一份新的寄托,可生活却又狠狠地回击小孩一个巴掌。人生何其无辜、无奈、无助。童心未泯,可人心也恶啊。《凡卡》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契诃夫父亲的杂货铺,契诃夫坎坷的人生。

文本之外让我看到了契诃夫有一颗悲悯的心,那是对小人物的同情对无情社会的抨击,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契诃夫对底层生活的感同身受。

生活是苦的,但人生不止眼前。就像契诃夫在人生最低谷时依然不放弃自己,不气馁,努力向上生长。

契诃夫的父亲被认定为无偿还能力的债务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被迫离开家乡,契诃夫留在家乡,在塔甘罗格半工半学靠装帧书籍为生,后来由于缺钱不得不放弃学业投奔父母。契诃夫研究专家格罗莫夫曾说契诃夫一家在严峻的约束之中按照古老的规矩地生活,比如亲吻长者,虔诚地尊重一家之长以及任何威信和权力。

在我最近看的这本《契诃夫传》,作者是契诃夫研究专家格罗莫夫,他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契诃夫。

格罗莫夫率生打破了契诃夫小说幽默的刻板印象,在他对契诃夫童年生活、亲子关系、作品风格、戏剧作品以及婚姻生活的一一剖析之下。得以让我更全面而深刻地走进了解契诃夫的一生,了解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背影。

格罗莫夫曾在书中谈到契诃夫创作过程:契诃夫那么早听从文学的支配,契诃夫早就习惯于孤独,习惯于给自己安排严格的,自我约束的几乎是僧偘式的生活秩序,习惯于耐心和集中的劳动,也习惯地认为必须大量地写作,一直写直到自己的手指写断。

02契诃夫对女性的关爱 契诃夫曾说过,懒惰、怕死和不喜欢生活等特性奇怪地组合在一起,控制了大家,也控制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这让我想起了《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世俗的眼光酗酒的穷人是无能的,女人都是虚荣的,有钱人包括女人也会看不起普通人。财富、地位、身份深深影响并改变着安娜,女人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金钱名利之外的东西? 就如《跳来跳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位虚荣且陷入婚外情无法自拔的女人,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人。虚荣会让一个女人迷失自我,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看清眼前的所有。

而《嫁妆》对一个女人的意义则是更深远。我们这一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对一个家庭的三次拜访经历,上校妻子为女儿准备五箱嫁妆,女儿为自己准备嫁妆,以通过出嫁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与生活;叶戈尔·谢梅内奇向别人送出嫁妆,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三个人三个不同的使命,各自压抑地活着,在这篇文中契诃夫写到了:“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房内房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好的嫁妆便是快乐地生活,感受人间的种种美好。

这些女性的经历都在告诉每一位女性,无论世俗怎么看你,你要学会认清自己的内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