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是一本由张绪军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所有家长都应该看的书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们的关于孩子习惯养成的书。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坏孩子的,在家长眼里叛逆、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它用21天的时间对48个中学生的蜕变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细致入微的展现与诠释,内容翔实,案例具有代表性,适合家长们参考。

故事是从一个21天塑造好习惯的夏立营开始的,一群孩子被家长连哄带骗地送到这个训练营里,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坏习惯,是被送到这里来改造的。

这群孩子里,有的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吼大叫;有的孩子厌学心理特别严重,写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会偷偷逃学;还有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家人太过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做,生活不能自理。来到这里的孩子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不是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人们迫切地想把他们改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于是就把他们送来了这里,渴望一场华丽地变身。殊不知,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怕现在好了,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再受刺激,依旧会恢复原样。

令我印象深刻地是其中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是一个留守儿童,初中被爸爸妈妈接到城里上学,但是他根本就跟不上城市里的进度,于是变得厌学。父母也经常吵架,除了给他钱,他根本感受不到关爱。所有看上去的不听话,其实是一种伪装,装作自己满不在乎的样子。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家长不率先做出改变,指着孩子自己变好,怎么可能呢?在这本书里,各种各样地问题一个个被挖掘出来,问题的背后,有不作为的父母,有重男轻女的长辈,有暴躁的爸爸妈妈……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看一看这本书,在指责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记得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发人深省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不需考试就能为人父母,我想这是社会对父母们的一种宽容,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父母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强加于他人,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很难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内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某学生失踪、某某学生抑郁等等情况,孩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我们父母而不自知,而当出现无法挽回的情况则悔之晚矣。人并不是机器、产品,没有重来的机会,只有当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及时纠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不管是父母“过度关爱”、还是“过度忽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身心的不健康。而最近在看的《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这本“育儿教科书”,真的太适合我们家长来学习了。

都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作者张绪军老师以“21天好习惯播种营”的活动为主要方式,通过生活习惯、体能、财商等等训练,高效学习力、积极心理学、文化与人格、格局与境界、使命与担当的培训,更有文艺方面的熏陶,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被唤醒、潜能被激发,加上家长的配合与内心的觉醒、跟进让大家回归家庭本身。

这里有各种问题的孩子,老师、辅导员、教官等等。汇集了“熊孩子”,他们可能有厌学、叛逆、孤僻、抑郁、创新能力差、自卑、依赖性强、不交流、情绪控制差等等问题,但是我们会发现孩子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

第一周很关键,更需要老师责任心,面对难搞的孩子并没有退缩,越是难搞的孩子越体现老师的能力,营地不是游乐场,而是战场。都知道开营第一周是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心安则稳定,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展开。

很多细节体现出他们精心安排,比如每次孩子与父母视频前,营地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或游戏,这也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情绪,视频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周最能暴露孩子的问题,孩子们本就有情绪,无处释放,戴昕视频见到父母时哭的撕心裂肺,委屈一股脑倒了出来。老师和教官也能在孩子的问题中因材施教。

书中介绍的关于通过圆明园搞财商训练——卖书活动,锻炼孩子们的抗挫能力、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很多孩子只买了最便宜的午餐。有的给父母买了T恤、纪念品、扇子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等让孩子们卸下负担,不再伪装。

从48个问题孩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具有可塑性,环境的改变,好习惯的养成,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让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化解掉。在家庭中,处于本心而对彼此纯粹的爱让代际沟通不再困难,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而我们大多数人善于从自己的教训中去学习。对于正在经历或者还未经历问题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21天整个过程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先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最后补充营养。正如在序言中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激发能量与成长动力,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这本书给了我们家长真知灼见的经验,值得每一位有温度的家长来读。

《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读后感(三):家长们都需要一个“21天好习惯播种营”

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马尔茨博士曾提出过一个“21天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21天的时间,真的有这么大魔力,可以让人养成一个好习惯,改变一个人?

带着疑问,看完这本《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后,不得不佩服这个“21天好习惯播种营”的老师和教官们。他们仅仅用了21天时间,就让家长们头痛、看着满是问题的孩子,改掉了身上的坏习惯,还懂得了感恩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本书的作者张绪军目前担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好家风培育与好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副组长。他希望通过本书可以让家长觉醒,让孩子茁壮成长。

本书以习惯养成为切入点,它针对不同孩子、不同问题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同阶段与场景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营地训练过程与教育方法的演示,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弥补不足。

48个孩子来营地之前,有些处于崩溃之中,或在崩溃的边缘,还有些状态也不是太好,反正都面临着各种问题的困扰,有很多解不开的心结。他们其中退学的,有网瘾戒不掉的,也有与父母关系超级糟糕的等等。

这些孩子又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容易受伤。刚进入训练营的第一天,老师就把他们的手机、零食之类的东西全部拿走。有些孩子忍受不了就想回家,甚至还有一个孩子逃跑出去了,还好没有发生意外。

像这些性格不同,心境与家境都不同的孩子,进入营地时的状态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孩子与老师和教官之间发生的矛盾,但其实背后真正的根源却是家庭、家教、家风不好所致。

孩子们一开始是非常不适应营地生活的,有一次,孩子们在教室里吵闹奔跑,文洁老师见到后并没有立刻呵斥,而是左手捂左耳,在那里认真聆听着。

孩子们看到后不解,就问老师在听什么。老师的回答是:“好美的音乐!”

大家都很好奇,什么音乐?哪来的音乐?

最后大家才知道,细心地老师发现了同学段云龙敲打的声音,像是之前学习过架子鼓。就这样,老师找到了一个突破点,让段云龙教大家学架子鼓。最后,大家跟着段云龙敲打着,好不热闹,而这一场吵闹就这样在玩笑声中化解了。

试想一下,如果家长们看到孩子如此吵闹,首先的反应是不是一顿训斥?从老师的解决方法来看,就知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差距在哪里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孩子们开始逐渐打开心扉,把自己的心事一股脑地向老师倒出来了。而那些压在孩子们心里不满的情绪一下子就发泄出来了,身上背着的沉重包袱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孩子们讲了他们的成长故事,还有家长们的故事。老师们得知有些孩子是父母关系不好;有些孩子是父母对他们管教过严,就算在学校考了第一名,父母还是会问为什么没考满分,常喜欢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较,就算有人夸,父母也总能立刻找到理由反驳,一个劲儿地将自己贬低······

老师在了解到孩子们的情况后,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人在玩中学习,如何化解自己面对的困难。比如,利用制作香包游戏来让大家自我肯定、自我悦纳,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建立积极的自我意念,使其不断地加以发扬光大。

通过“未来时空”游戏,让孩子们明白面对未来是需要等待的,要学会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忍受痛苦与磨难,并将痛苦与磨难转化为养料,好好地学习、积累和进步。最终,你会发现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通过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情况,以及告诉家长们对父母的看法,让家长们反思,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在营地训练的最后几天,老师还邀请了家长一起到营地来,进行亲子游戏,大家互吐心声,由此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们明白,家庭教育排在教育的首位,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

如果,你也正在头痛教育的问题,这本《21天——48个孩子的蜕变故事》就一定不要错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