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先秦诸子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先秦诸子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先秦诸子为话题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桎梏,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时,我们不难发现,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兼爱的社会理想。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犹如当时的月亮,依然为我们绽放清辉。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

第二篇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第三篇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最先认识的是墨子。在《公输》一文中,他力阻战争的爆发。不辞辛苦,“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用巧妙的语言艺术和强大的实力,阻止了公输般和楚王将要攻宋的计划。一个沉着镇定,热爱和平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他热心救世,不畏强权,为的便是百姓能生活安定!接着,一位伟大的思想政治家——孟子出现了。在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他强调“人和”是治国的关键。以为君王只有能够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服从,使国家强盛,使天下太平,否则只会“亲戚畔之”;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他又告诉世人上天将会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能够承受苦难,坚持不懈的人。

纵观古今,沉迷于美色酒肉中的皇帝哪个不是亡国之君?孟子的治国理想在当今世界也仍可借鉴,能说他不伟大吗?继续深入,他的《鱼我所欲也》又为我们提出了对于“大义”的态度。每个人都要坚守大义,哪怕万不得已只能“舍生取义”也在所不惜。为了“万钟”而背信弃义的人是不能被历史所原谅的,而不受嗟来之食的大义之士会流芳千古。最后要谈的是庄子。

在《惠子相梁》,他面对好友的猜忌,落落大方,用“鸱”暗喻了猜忌君子,追逐名利的人;用“腐鼠”比喻了许多人梦想的功名利禄;而用“鹓雏”比喻了志向高洁的君子,不慕名利的庄子已了然于心。而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濠水桥上的千古名辩令人难以忘怀。

庄子留心观察世间万物,俨然有着艺术家的风格。先秦诸子的思想,深远而奥妙。我深信他们会一直在中华的历史长空中闪光。

姓名:朱忆莲

班级:初2015级3班

学校:重庆市城口中学校

指导老师:符美媛

邮箱:

第四篇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 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 仁爱 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五篇

今天听了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三百年历史之久的历史大辩论。

我们先从儒家开始,孔夫子为何人?孔子多才多艺,很有学问,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1岁,魏国人,子贡非常聪明,擅长搞外交,搞政治,做生意,他是孔子中最有钱的,孔子周游列国估计是他赞助的,说出他们之间的很亲密,很随便,子贡喜欢方人,就是因为他太聪明了,他爱耍小聪明,他喜欢把别人比下去,孔子经常敲打他,让他避免得罪人,避免惹祸。孔子在世时不敢称自己为圣人很谦虚,离世之后子贡给他打造成孔圣人。其实孔子小时候虽然生在一个大家,但是后来败落移民他国,从小吃过很多苦,才成就他以后是一个大家,多才多艺。作为普通人的孔子他说他就是普通人。

孔子是一个文人,他喜欢好学,他自学成才,他教给学生方法,教大家如何读书,要有智慧,有悟性,不然没有方法的学习是一地鸡毛,孔子最爱教导子贡学习,他领悟的最快。

孔子教学生学习要一以贯之,这就是纲举目张,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迷失的地方,我们总是比较我们看了多少书,但是真正用到自己身上的很少,孔子教学生要学问之后做官,孔子教导学生不要因为贫穷就对富贵的人谄媚,不要因为富贵就对穷人鄙视,子贡问孔子如果是一个人才,他是隐姓埋名静静生活还是去做官呢?孔子说一定要做官啊,显出你的价值。待价而沽就是从这个典故出来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九岁,辈分最高,呆的时间最久,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就好像宋江和李逵,子路是一个犟牛,孔子遇到两次做官的机会,都因为子路阻拦受阻,孔子急于做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有后来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有准备,有想法,有策略,一心想从政当官,孔子64岁是训斥子路55岁时的场景真是让人好笑,子路说话太直白,让孔子不愉快,孔子做官四年,愤怒离开官场,孔子想法,策略,准备都和实际不太一样,魏国很乱,孔子去了之后发现不好,罢官而去,但是子路留下之后去世了。孔子把自己的处世之道教导学生违心的事情不要做,惹事的话不要说。孔子很欣赏一个文人,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就是说这个人装傻的本事我们学不来。

今天我就听到这里,孔子的小故事很多,很好听,明天继续听。

第六篇

成语典故 诸子百家

成语拼音 zhū zǐ bǎi jiā

成语解释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成语故事或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成语造句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

第七篇

上次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小试验-------筷子提米,当时我心里有很多的谜解不开,老师当时拿了一双筷子,还有装了米的杯子,同学们都用困惑不解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说:“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声好,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老师把米都压得非常紧,再把筷子插了进去,老师把筷子提起来了,突然一声响,米掉了下去,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也脸红了,但我心想:“老师肯定还有一种方法,要不然老师也不会胸有成竹的来做这次试验,”我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师,因为我相信老师,突然我看见老师的眼珠子一转,老师说:“我还有一种方法”从上次老师失败的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不相信老师了,以为这一次老师是夸夸其谈,我认为不,老师又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同学们都变得严肃起来,老师这次用的方法不同了,老师先用四个指头把米压紧以后,再用筷子从手缝里插了进去,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看着米,老师手放了,把筷子提了上来,米也被筷子提上来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同学们都哇的一声,老师的脸上也陋出了成功的笑容,同学们再也不敢小瞧老师了,这是我第一次所见到的,也是我亲眼所见的。

两次实验告一段落,下课以后我一直迷惑不解,我决定主动去问老师,想不到下课以后老师来找我试一下,我也学着老师的方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的将米提起来了,我问老师这里面的奥妙,老师说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挤了出来,再说筷子和米还有一种摩擦力,这个问题我终于知道是为什么了,我之前冥思苦想了很久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我懂得了知识是无底洞,大家还能在“已知”中“追求”“未知”

第八篇

叩过闽南淡水老街的红砖古瓦,踏过午后那细碎如影的阳光,我来到了这里。

随着众人一起,拜访了老五中对面的那条街,拜访了这里的人们在窄窄的巷中铺上细细磨过的青石板。两侧的牌坊大都是用竹子修成。坐在摇摇晃晃的竹椅上,“嘎吱嘎吱”的声音甚是有趣。便与友相视一笑,趣味尽在不言中。蓦地猛然抬头,目光落在不远的地方。那是一间奇异的屋子,同样是用竹子所修,店主却将一枝剪好的芍药插在门牌上。店门打开,内无旁人。

我悄悄地走过去,这是一间书店。里面所摆的无非是一些旅游书籍。唯有在一个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一套古色古香的书籍。这家书店,处在的是厦门最最宁静的街口,晨起有旭日东升,中午时分,必定有老人家执手一番,杀他一盘楚界汉河。温暖午后,如那平凡深邃的古井一般无波。

我翻开书籍,一阵风铺面而来,如同落入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中:

大雪纷飞,门前的灯笼亮了,小小书童坐在偏室的书案上,吟哦其阵阵书声。里屋蓦然响起琴声,侧耳倾听,扫弦轻缓,好似吴音般轻侬柔软。室外风雪渐渐减小,声音低沉嘹亮,小弦切切私语阵阵。弹指一挥间,清风扫落叶,风卷残云,恰似月溅星河。一霎时,琴声竟变得洪亮许多,似是与风雪齐鸣。琴声开始融入咆哮的风雪中,时急时缓。飞流瀑布,溅起三千弱水。而后所曲,金刚怒号,雨打芭蕉般,恰似雷声阵阵,波涛汹涌,卷起激流澎湃!雷公震怒,云母瞪眼,一时间,大弦嘈嘈急流四散,怒发冲冠。望向窗棂外,风声萧萧。一曲《广陵散》尾音落下,我却早已听呆。竟如此震撼人心。

我合上了书,喝完杯中清茶,离开书店,一时间觉得这种弹琴焚香、煮茗品茶的生活是如此如此的宁静,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致远。

就像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洒脱,那流传千古无比神奇的“柯烂”的故事,还有那高山与流水、孔明遇伯约的故事,一个个源远流长。

正是那——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九篇

我发现了燕子为什么南飞

春天到了,我发现在我家房前的屋檐下,有一对燕子正在筑窝。我便产生了一个疑问,冬天为什么看不见燕子呢?难道是因为它们怕冷,都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去了吗?于是,我便去找《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来帮我解答我的疑问。

原来,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对地由北方飞向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看完书后我终于知道了燕子为什么要南飞。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但不爱仔细观察的人是不会发现的,不爱学习的人是永远不会获得这些知识的。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十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是班长,一度在同学面前自傲了起来。

老师找了我很多次,我仍不知悔改,以致树敌太多。

辰是在五年级时转过来的,她来自一个小城市,不爱说话。最喜欢的事就是在课间默默地画画。

我一直对她不以为然,以为她不会很优秀。仿佛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名优秀的人才会像她这样,平淡如一杯白开水。

期中考试,当数学考完后,我正肆意地与同学对答案,神情难掩自得。突然,肩头被一个人拍了一下,我扭头一看,是她。我问她:“你有什么事吗?”她的声音小得像轻轻流过沙滩的小溪:“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书吗?”

“好啊。”我迟疑了一会儿,答应了她。

周六的早晨,两个女孩在新华书店里游走,我心里那种极度想炫耀的情感难以抑制,我转过身问她:“你知道楼兰古国为什么灭亡吗?”她停下来,依旧是那文静的微笑:“知道啊,因为干旱啊。”接着,她又介绍了很多,细弱的声音犹如泉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她的知识真的很渊博,上至星光灿烂的浩瀚苍穹,下达神秘莫测的炽热地层,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只不过是一点皮毛罢了。

我在他柔弱的声音里,突然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为什么在我高谈阔论时,那么多人不屑的神情;明白了为什么当我走出办公室时,班主任无奈地叹气;明白了为什么我像妈妈诉苦时,妈妈烦恼地摇头。

回到学校,成绩出来了,我和辰并列第一,下课后,我们笑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拿着卷子到处显摆,而是把它收到书包里,长吁一声:一切重新开始。

感谢辰,她用她的优秀与谦虚,照出了我的自大与幼稚,也许,她就是我的那面镜子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