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学校》读后感1000字

《妈妈学校》读后感1000字

《妈妈学校》是一本由徐亨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学校》读后感(一):《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学前准备妈妈篇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能力。不同的身份角色下自然有着不同的学习知识点。而作为家长身份的群体,尤其需要学习的是有关于教养和配合孩子们学习的课程了。

《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由此拉开了关于父母们如何引导孩子积极适应小学时光,走好人生学习成长道路的最初学习起步之路。众所周知,小学学习阶段是培养一个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孩子从幼儿园到步入小学毕竟还小而存在着不适应性,这个时候更值得孩子的父母们有着比较专业的教养经验,合理地引导孩子可以成功地度过实则比较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

在这本育儿书册中,其中的内容便是紧紧地围绕着孩子上小学阶段父母需要留意和关注的要点而展开。正确的陪伴带领孩子走过幸福的小学人生之旅途。既然目标明确,那么关键还在于我们家长朋友们付之于实际行动。作为一册特别为佳有小学生的妈妈们精心准备的书册,《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的确称得上是相当有含金量的父母指南丛书。纵观全书,我们可以一一解读到详略分明的有针对性讲解。全书最初通过五大不同的讲题揭开了本次家长讲座的重点主题。小学学习其实并不是全面地只着力于学习成绩的好坏,相反的是注重的方面还有很多家长曾经忽视掉的。类似于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幸福地经历孩子的小学阶段,教育孩子学生的本分,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竖立孩子成长的自信心。基于这些大的教育方向,我们在随后的章节中便可以一一细读每个年级孩子教养的侧重点。这样的书作章节编排很是清晰了然地方便家长朋友们学习和阅读。突出教养重点,又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侧重点。不是囫囵吞枣,也不是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什么都是讲究因势利导,什么都要尊重和适合孩子们身心成长的需求。基于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父母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有适应性,有循序渐进性,有可行性地推广一切符合孩子们成长需求的教育辅助,确保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他们的小学阶段。

尽管父母的身份只是家长,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先入为主地主动转变角色成为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当我们的孩子上小学之时,我们家长朋友实则需要的胸有成竹地积极给力配合孩子们的小学生活。方法何在呢?我们不如来细细一读《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吧!相信其中必定能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育儿知识点。

《妈妈学校》读后感(二):为孩子上小学预先做准备

三四年前,就拜读过韩国妈妈徐亨淑的书籍,那时,她创办的“妈妈学校”风靡亚洲,她的《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系列书籍就在那时被引进国内,我有幸拜读了全套书籍并从中获益良多。徐亨淑温婉、柔和、广博、深刻的家庭教育方式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她的家庭教育极为成功,一对卓越的儿女就是她成功家教的力证。

今年,徐亨淑又出了一本新书——《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 ,这是作者历时7年时间,接触3000多名小学生家长,根据这些妈妈们咨询的案例,专门写给小学生妈妈的贴心教养提案。这本书,虽是韩国人针对韩国小学生的情况写给众多韩国妈妈的教养提案,但,也非常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学业和家教状况,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

全书按照小学年级划分为4个阶段:一年级,二至三年级,四至五年级,六年级。每个阶段都设置了教养侧重点,一年级,主要是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这个阶段孩子适应学校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二至三年级的重点是妈妈的沟通与陪伴;四至五年级的重点则是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到了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或即将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妈妈的主要精力和职责应该是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迷茫不安的青春期。

这样的阶段划分,是基于作者对孩子在小学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基于对小学生经常遇到的各种诸如入学适应、学习习惯养成、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深刻认识,基于她的育儿理念以及作为成功母亲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正是小学生妈妈所要了解、掌握和吸收的宝贵东西,是值得家长逐条深度思考和实践的。

不由得想起另一个人和她的另两本书,饶雪莉和她的《别让孩子伤在小学》1、2。饶雪莉是小学老师,她在去年和今年也出了两本关于小学生的书。对比徐亨淑女士和她的书,饶雪莉是从老师的视角来解读和阐述小学生、小学生活的。作为小学生家长,如果能综合徐亨淑女士妈妈学校的教养提案和饶雪莉老师的教师视角看待小学六年,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家庭和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案,就会比较完美了。什么时候制定小学生的教养方案呢,我个人还是推崇未雨绸缪,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就要先了解到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到小学生活是怎样的,了解到孩子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了解到应该给孩子的预先规划和支持,这些工作最好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大致完成。也就是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

《妈妈学校》读后感(三):家长做好准备功课,教育事半功倍

妈妈学校一系列是我喜爱的育儿类图书,这套书的作者都是生活中的妈妈,书中的内容也都是过来人的亲身感悟,新颖的观点,风趣的叙述,再加上让人欣喜的教育成果,这些些都让人信服,并希望自已也能从他们的家庭教育故事里收获多多。这套书出一书,收一本,基本上都看过了。我也常常拿出其中的观点和家人讨论,一起研究自家娃的教育问题。

《妈妈学校: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这一册依然是关注孩子上学时,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展开话题。众所周知,比起初中高中,小学阶段不算太重要,功课太基础太简单,重复性高,基本是玩。而进入初中高中后,课业一下子加重,难度加大,这两个阶段才有绝对的影响。但是小学阶段说重要其实确实很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时期养成,优秀的个人品格,也在这一阶段形成,兴趣爱好也多在这一阶段培养,能在小学阶段奠定好一生的基础,也会让人的一生为之受益。本书中讲述的也主要是这些家长易忽视,轻慢的小学阶段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学习习惯,自信心,内心强大,有主见,个性坚强勇敢,开朗,帮助他人,和小朋友一起玩,善于表达等等。但个人感觉这本书也适合有孩子刚入托或上幼儿园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刚开始总是大同小异,多了解这些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心中有底,也才不会临事慌乱,也能顺利合理解决。

谁都不是天生的父母,每一个人都是在摸索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自家小孩的方法,多阅读,多了解,就相当于身边多了一个亲子教育的老师,可以一起交流沟通,从他人的经验分享里收获自己的方法感知。书中说做家长不能缺席,尤其是在孩子正当黄金成长的时期,比如小学阶段,要多陪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陪他们学习指导,参与与孩子有关的各种学校活动,比如前一段时间四川地震,学校老师组织班上的同学每人交四本书写上姓名友情支援震区的小朋友,那时,我和小孩子一起从她的书堆里挑选适合的书籍,一些破损的太旧的,就不送去了。还有一些不适合的像学校曾统一订阅的课常辅导书籍也排除在外,小娃对自己特别喜爱的,刚开始也舍不得放手,但最后还是由她自己决定送出自己喜爱的。我想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吧。现在孩子班上有许多家长双双都外出务工,家里托家中的老人们照看,典型的“留守”家庭,这是社会问题,但还是为这些孩子担心。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家长缺席了,将来补都补不回来啊。

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书名起得很好,我想,无论孩子多大,上几年纪,家长做好准备功课,总会事半功倍,孩子学得轻松,家长管得轻松,能理顺关系多好。

《妈妈学校》读后感(四):小学教养全攻略

“让孩子幸福成长,是妈妈追求的终极目标。”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的孩子从幼儿园那个少不更事的小小孩儿步入了小学的门槛。作为母亲的我,心理上似乎还未来得及作好一名小学生家长的准备,孩子已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开始了小学生涯的学习了。

作为新手小学生家长,面对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种种问题,肯定有茫然和不知所措。这本《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是一部小学各阶段的教养指南。从小学一至六年级,作者详细而耐心地讲解了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特征规律,每一个阶段不同的教育指引,以及对孩子各个阶段出现问题的解答,让原本毫无家教经验的家长少了很多茫然。

算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已快两年(孩子很快就要完成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了)。回首这两年的小学教养经历,我只能说自己是一名教养学习者。能够在孩子小学低年级之初,及时读到这本书,直接为我对孩子接下来的小学家教备课,使我对未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中心中有了定数。

我要记住“孩子的成长不会速成,妈妈有耐心才能培养好孩子。”“在抚养孩子的过程,生气只会伤害彼此的心,并不会有任何益处。”这两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虽然我平时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是一旦面对孩子一些使人闹心的事时,有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自我无法控制的暴躁!作者再次向我敲响了警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如不平心静气去处理、对待,结果只会愈发糟糕!我希望孩子在成长路上和自己教养路上都充满了幸福,那就得首先自己克服这个让幸福感打折的毛病。

纵观作者在整本书里,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理念:作为家长教养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在尊重、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教养理念和模式下,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快乐学习,乃至成长为一名在同龄人中出色的人。很庆幸,自己在教养女儿的路上,能够基本上做到上面这点,虽然做得还很不够。作者的这个理念再次深深地震动了我,激发我向更进一步努力。

同时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对比之下我还发现自己深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是:爱唠叨。很多时候,我总是不放心女儿,一句话或一个问题说了一次又一次,有时也明显地感觉出女儿的不屑与不耐烦,同时她亦向我提过意见:这唠叨让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事实上我的啰嗦对事情改善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可我为什么总改不了呢?是不是关心过度,不放心,不信任思想作恿?这个问题值得自己深刻反思。

11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分水岭,孩子四至五年级的时候要步入青春期了。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懵懂躁动的青春期,这是作为父母最责任重大的时刻。虽然我的孩子还未到青春期,但能够提前学习、了解到一些这方面的教养知识,让我备足功课,早作准备,亦是好事一桩!

还有书里按不同阶段列解了孩子诸如此类种种的小学常见问题,家长读到这些时,也许能够获得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教养启示。

从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教养理念和方法,读过这本书,你将会获得不同阶段的教养启发。

《妈妈学校》读后感(五):六年六个台阶

说起来六年,似乎是段漫长的时间,但是当我们把七岁的孩子送到学校里时,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叹,人生能有多少个六年呢?匆匆忙忙地孩子就在一个又一个的六年中走向了不同的成长阶段,不断地成熟,不断地离我们远去,似乎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他在怀抱里的感觉,他就已经背上小书包和老师同学们融入到了一起,而又一个刚刚开始的六年,就在我们日日送他上学放学的路上向前,同时向后退却着。成长是这么急速的过程,每一天都有新的功课需要学习,不止是孩子,我们的教育不也是这样吗?追着他的脚步,不停地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可即使是这样,也还是觉得不够,也还是觉得他的问题总是比我们学到的要多得多。

近日在读的《孩子上小学,妈妈先备课》像是一场及时雨,本书涉及时间从一到六年级,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孩子年龄段所需要了解的问题,如果还在低年级,我们又可以提前了解一下高年级学生的各种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而书中采用的具体问题与回答的方式,更容易让人容易吸收,因为提问的家长的问题更细致也更有针对性,我们就可以更具体地去看符合自己孩子的答案。本书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家长的教育目标,来分别解答,特别适合家有小学生的家长们阅读。

儿子现在上一年级,刚刚入学时,我在紧张的情绪里也有一丝轻松,总觉得这是个懂事明事理的孩子,他一定会很容易适应学校的生活,上幼儿园时那个不愿意去的小娃娃变成了小学生,他心智应该会更成熟,做事会更稳妥,总觉得当妈妈的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教育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终身事业,不再是幼儿的他虽然摆脱了幼儿的生活行为,但是做为一个初长成的少年儿童,又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向我挑战着。比如学习,不能再像儿童期那样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多学少都无所谓,只要高兴就行。小学生的学习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这种习惯需要约束与规范,在经历了与儿子的愤怒、控制等等不恰当的举动失效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要如何吸取别人的经验并针对儿子自身的个性为他制定学习计划,如何以平静的心面对他的难题与成绩,如何让学习与玩耍劳逸结合。这个过程,在我们上学时,没有父母可以指导,现在这一切,我们都要从头学起,像个学生一样,重新走进他的课堂,学会做一个智慧的家长,我想,就等于给孩子的学习插上了一双翅膀。

当然除了学习,我们还要学习太多知识,例如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朋友,如何听取孩子心声,等等等等,在人格与性格上对于孩子的指导,这些我们都要同步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他最终要面对的是社会,而不只是象牙塔。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特点不止是家长们的疑问非常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做为一个母亲,也有许多可借鉴的成功方式让我们学习,所以她的解答就非常具体,而不是像有些教育书籍那样空喊口号,看起来读明白了,但用起来还是脑子一片空白。例如教一年级孩子写日记的事,她说:就算没有什么内容,也是孩子现在的水平,不要生气地去改动,而是要提出一些可以打开孩子思路和问题。儿子上了一年级多半年了,现在我也有了一些小经验,认为作者说得非常有道理。还有怎样让孩子积极发言,我很喜欢她的回答,因为那几乎就是我自己内心所想的,不同性格的孩子总会有不同的表现,因为孩子不是为了弥补所有不足才去上学的,而且,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当然会做不好,每个人擅长的方面有所不同,不爱发言的人也可以成为作家,研究员啊。因为在家长会上,老师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是有所微辞的,但我坚信,不爱发言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就算想要进步,也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喜欢这位作者的平和心态,当我们自己能够做自己内心的主时,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孩子了。

读这本书时,我觉得并不像是在读一本板起面孔的教育书一样,反倒是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妈妈在与你一起谈心,可能是韩国人特有的温柔吧,韩国妈妈的那种宁静与平和总是时间浸润在字里行间,当然这可能更与一个人内心的修养与素质有关。

六年,每一年都是一个台阶,孩子每天要在学校里学到太多的知识应对太多的状况,而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可以轻松起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一步一个台阶,同时,还要走在孩子的前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