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读后感锦集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读后感锦集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是一本由饶雪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读后感(一):听听老师怎么说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这是一套两本,这本是“沟通篇”。因为我自己基本没遇到过和老师沟通有误差的时候,所以以前没觉得这也是个问题,但偶尔和同龄人聊起天来,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家长+老师这个组合里事事如意的。

这本书是饶雪莉老师写的,她本人又是亲子教育家,本身也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那个位置才能看到当下发生的、真真切切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身在一线的老师怎么说。

书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孩子上课不发言”、“孩子换座位”、“家长群里特别热情的家长”、“孩子当班干部”、“小学生的友谊是否需要门当户对”、“小学生早恋”等等,很面面俱到了。但是这些问题,我个人感觉其实都不算大问题,但是书中老师有提到“校园霸凌”的部分,这一节内容是我们以往可能大家都知道,但确实细节上会有所遗漏的部分。

老师在书中把霸凌分为三种:肢体霸凌、关系霸凌、言语霸凌。

肢体霸凌现在可能在社会和教育系统的重视下越来越少,言语霸凌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两种霸凌是家长们都会警惕的。但往往“关系霸凌”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没有肢体和言语伤害,往往很难被发现,但被群体孤立和冷漠、遗忘,偏偏这种氛围对小孩子的伤害是长期的,隐蔽且遗害深远。

饶雪莉老师说,中止“关系霸凌”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但作为家长而言,及时的发现问题,预防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书中有具体的详说,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总之,孩子是自己的,家长们,咱们努力吧。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读后感(二):家长群什么样的家长讨人厌?孩子换座位如何解决?这本书一次性讲透了!

老师的三心:爱心、责任心和上进心。

女儿去年上小学,我因为工作忙,很少参与学校的事务,一般老师向我反映情况,我也只是简单被动地应答。这样的家长,老师会喜欢吗?

看了这本《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我才了解到,原来和老师沟通有这么多门道。捡几个比较常见地说: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抱怨同桌不好的事情,一些家长立刻给老师打电话:换座位!

但若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会知道,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一个人的“特殊”,就要伤筋动骨。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换座位要求都是合理的。例如书中列举的苗苗的例子,她连续换了三个座位都不满意,最后还把气撒到妈妈身上:

就是因为妈妈让老师给她换座位,全班都叫她“挑剔鬼”。

所以遇到孩子换座位的问题,家长应该这样做:

首先,耐心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其次,引导他如何与同桌相处;

再次,鼓励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找到与同桌相处的方法;

最后,孩子提到的不恰当做法,家长要多花心思与其交流,引导他阳光健康;

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怎样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曾几何时,我觉得在家长群里给老师点个赞,说几句好话,是对老师的尊重和支持。没想到,原来这会成为老师的负担。

书中说,家长群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校沟通,老师希望自己发布的消息不要被各种信息淹没掉,但重复的“收到”、赞美或是询问,则会让老师平添许多麻烦。

那么家长群里,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姿态呢?

首先,家长群是家校沟通的平台,不需要在群里讨好老师。

其次,别拿家长群当聊天群,炫耀群,投票群,广告群。

最后,个人咨询不需要在班级群,单独给老师发私信即可。

家长、老师、孩子是三角形的三个角,每个角所持有的态度各不相同。

这本书更偏重于以老师的角度,告诉家长应该怎样做才是最优解,虽然不能说完全符合家长预期,却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最后,思维导图笔记放在这里,请大家自行取用!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读后感(三):家长该如何与老师更有效地沟通?

“老师,我家小义说他的同桌总是要跟他说话,影响他学习,请你把他们的座位调一下,不要坐在一起!” “老师,小兵的手怎么青了一块?问他也不说,是不是同学欺负他了?” “老师,试卷是不是查错了,到底是‘漂流’还是‘飘流’?” …… 班级群里不时会有家长关于孩子的问题发问,例如调换座位、孩子矛盾、对错等。

有时很难用三言两语回答,变成了一群人听两个人聊天;有时一方没能及时回复又令另一方不快;有时确实让人很难做出回答,毕竟那是个群,要考虑其他人…… 孩子的座位问题最好跟老师私底下聊,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和更好的方法;孩子反映的情况也应该多方求证,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指错就更要给人留颜面和余地,做到既更正了错误又不使人太尴尬。

随着社会的发展,沟通越来越方便,建立班级群是很多老师采取的家校联系方式。但把所有问题都拿到群里说,或简单、粗暴、直接质问,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加强沟通是必须的,但沟通的方式需要技巧——沟通中的语言是一门艺术,除了用平和的情绪、诚恳的语气、真诚的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场合、分寸等。

亲子教育专家饶雪莉老师是一位注重教育方式、热爱孩子的好老师,她在新书《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沟通篇)》中说: “我是最了解孩子、最了解家长、最了解老师的作家。我愿意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桥的这头是老师,那头是家长。家长和老师的和谐沟通最需要的不是利益交换,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彼此的真诚。” 饶老师分别从细节教育、兴趣培养、学习指导、家校配合等方面谈沟通,这也是家长最经常与老师沟通的话题。

教育无小事。 孩子上课不发言怎么办? 孩子上课老爱讲话怎么办? 孩子被冤枉了,又该怎么办? 发现老师有错误,如何纠正? …… 这些,饶老师都预料到了,关于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沟通,书中都有详细的分析和建议。 每个内容都那么清晰、朴实,因为那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例,饶老师信手拈来即可。 每一篇采用“案例+温馨提示”,就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教育者分享教育故事,总会令人深受启发。 例如换座位这件事。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反馈跟同桌关系处理不好或者影响学习,就着急上火,觉得这同桌得换,于是就马不停蹄地找老师要换同桌。其实,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结合实例,饶老师给出她的建议—— 1.孩子说他与同桌发生矛盾,家长要耐心引导如何解决,如何与人相处。 2.孩子如果有不恰当的做法或想法,一定要及时并多花时间进行教育。 3.孩子执意要换座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找老师,锻炼其沟通解决能力。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它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会孩子能力,帮助完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家校好好沟通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正如饶老师在扉页上写的: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就是帮助孩子在“快乐成长”的理想和“考试升学”的压力下,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希望饶老师这本精心编写的书你会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