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读后感100字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是一本由[加拿大] 江学勤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1-6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读后感(一):梦回大学时期

阅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有一位教授带我细细分析每一个教育实验和案例。把那些我以为已经懂得的知识又掰开揉碎讲给我听,让我不断反思,修正错误的认识。有时感觉突然梦回大学时期,想念我的恩师。拿到学位不代表学习的终点,“深度”终身学习应该是永远的追求。但是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第二遍细读估计要以“月”为单位,才能不辜负作者的心血。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读后感(二):激发人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我们会面对意想不到的一些不确定的事情,因此在这个状态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是很重要的。有时这种前进的力量,来自于朋友的一句话、一个鼓励,有时来自自身的某个记忆,有时又因为受到了某一种感召,有时是得到了关爱。可以让一个人安心做事情的原因或许会有很多,但我们很少对此认真回想。 因此在很多无数个当下,我们只是顺着昨天的记忆或习惯在前进。 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将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因为这些,也让我们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读后感(三):耶鲁毕业的失败者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外滩教育》微信公众号的推荐文章。文章的名字《我花四年考入耶鲁,却用了十年才走出它带来的迷茫》一下子吸引了我,因为我也有着对国内教育相似的批判。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读完各种教育类书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然后集结成册。他里面提到的教育类的书我之前也大多读过了,他的观点也只是咀嚼这些书里的内容反刍出自己的总结和感想,没有半点新意。就连他提到的STEAM教育也是很多年前美国就已进行,现在国内大城市已经不足为奇的教育方法。

但我还是会把这本书保留在书架上,是因为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为数不多的篇幅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发展做了坦诚、相对客观的反思。

--------------------------------------

摘自P58:

我在多伦多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一直在“黑森林”里挣扎,又愤怒又害怕。在学校里,同学欺凌我,老师忽视我。家庭生活也强不到哪里去,我家太穷了,连麦当劳都吃不起。我父亲在中国是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但在加拿大只是一个洗碗工,还得打扫厕所。为了养家糊口,他牺牲了个人的尊严,这使他愤怒而暴躁。他把怒气发泄在我身上,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就打我。我在学校和家里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事实上,研究发现,比智商、自控力和成长型思维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智力、身体、情绪成长的基石,是获得成功、幸福、健康的终生保障。

摘自P76:

但是尽管有耶鲁学位,有高智商,我的很多行为仍然类似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智力低下的罗马尼亚孤儿。20多岁的时候,我频繁换工作,没法做任何一份全职工作超过一年。我在北京做了9个月的高中英语老师,然后仓促辞职,自断后路。有几年的时间我尝试自由写作,但当我在香港一个著名杂志社获得全职记者的工作时,我对老板很无礼,又和一名同事发生了激烈冲突,当场辞职。我还做过纪录片,但最后我发现自己没法和制片人合作,而这名制片人也是投资人。

后来我得到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挑不出任何毛病。我受雇成为联合国在阿富汗的一名公共关系官员。工资很高,而且不需要实际做事,还是终身雇佣;如果我成家,联合国还会支付我孩子的学费和医疗费;退休金也很丰厚。要想解雇我,除非我杀了人,还得经过漫长的听证程序。世界上不可能有比联合国的这份工作更好的差事了。结果6个月后,因为与同事不和,我辞职了。

我从一个短期工作跳到另一个短期工作,最后总是回到多伦多的家,成月成月地住在父母的地下室里。我过着吸血鬼般的生活,每天夜里玩儿《星际争霸》,白天睡觉,下午六点起床继续玩儿。我愤怒又痛苦,连父母都躲着我。

当我上耶鲁的时候,我不知道的亲戚一个个冒出来,说我是家族的骄傲;当我成为失业的耶鲁毕业生,他们避我如瘟疫。好在我父母从来没告诉他们我辞去了联合国的工作,不然他们没准会要求把我锁进疯人院。

那时候只有一次换工作我没有回多伦多,因为我当时和女朋友住在一起。我们深夜喝醉,然后早上因为某件破事大吵一架,中午分手。不用吵架了另我很轻松,然后我随即又感到心灵空虚,身体颤抖,仿佛将要化为虚无。然后我发现我恨她,但还是不能没有她;她也打电话告诉我她恨我,但也还是不能没有我。然后我们再喝酒,再进行同样的循环。我们加剧了彼此的愤怒和痛苦。最后我觉得再和她在一起就要疯了,所以有一天我坐上飞机回了多伦多,在父母的地下室过吸血鬼的生活,直到再度幸运地得到下一个短期工作。很快我就30了,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耶鲁学位为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却因为情绪不稳定而亲手毁掉了人生所有道路。

为什么我不是罗马尼亚孤儿,但行为却与之类似?研究者发现,罗马尼亚孤儿的生活也不都是相同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敏感程度。有的孩子不太敏感,就会比别人过得更好。我则是一个超级敏感的孩子,这一点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我的敏感使我具有极好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却让我记得自己受欺负、挨打的每一次经历。即使今天,这些糟糕的回忆仍然鲜活,威胁着我的自尊和理智。我的敏感令我成功进入耶鲁,但也把我关进囚笼,让我在清醒的每一时刻面对我最大的恐惧和脆弱。这种痛苦令我无法忍受。

摘自P153:

自主性是我被耶鲁大学录取的关键。虽然招生负责人能看到我的申请书不像别人打磨得那么精致,也没有那么精彩,但他们能看到我在申请过程中主动探索的精神,这一点对日后我在耶鲁大学的学习和整个人生都很重要。

刻意练习帮我进了耶鲁,改变了我的突触连接,我与以前彻底不同了。但进入耶鲁也让我变得骄傲自大,以至于在后来的十几年间无法稳定工作。最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开始了新的自我转变之旅。我发现即使年过30,我仍然能重新塑造突触连接——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

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名校毕业并不能保证成功。他坦诚他从耶鲁毕业,变成了一个loser。他自己分析的原因是因为童年糟糕的环境让他没有安全感。在我看来,安全感的缺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他安全感缺失导致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水平实在太差。他每次找到还不错的工作,要么是因为和上司有矛盾,要么是因为和同事吵架,愤而辞职。耶鲁的学历让他变得非常傲慢,如果没有耶鲁的学历,他或许不会如此频繁的辞职,所以对于没有安全感、人际关系差的人,名校的学历反而可能害了他。

这本书的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者毫不掩饰自己毕业后的失败经历,他认真剖析自己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从而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进行反思和批判。名校毕业的失败者很多,但是大多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这本书让作者与其他名校毕业的失败者区别开来。

本书对如今热衷鸡娃的父母也有警醒的作用。培养孩子不能只培养学术能力,而是要给她安全感,提高她的人际交往能力,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

------------------------------

看这本书正文之前,我先看的推荐序。推荐序的开头就很打动人,一下子吸引了我。“读高中的时候,我曾是学校最好的长跑运动员,直到安迪出现。” 继续往下读,你会明显感到推荐序作者不只是优秀,堪称伟大。他的伟大不在于智商有多高,而是在于对周围人的关怀,对社区人的关怀,对底层人的关怀。他胸怀天下,温暖人心。推荐序的最后署名:Peter Hessler

原来是Peter Hessler. 曾经读过他的《寻路中国》,被他对中国深刻的洞察力和诙谐的文笔折服。这篇推荐序让我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父母的教育理念,才知道他是怎么被塑造成这样的。

所以光这篇推荐序就赢回了书价。

美国名校教育不可避免产出了一些失败者,但也筛选出了如此优秀的人,譬如Peter Hessler(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所以在现今的教育体制的比较中,美国名校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比如他注重选拔有社区精神和运动竞技强的candidates,除了学业优秀,他还要求candidates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

本书的观点与美国作家柯林斯写的《文凭社会》完全相悖。《文凭社会》批判美国教育的不公平,不完全以标准化考试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名校所要求的兴趣爱好、运动竞技能力、社区精神被作者视为教育不公的因素,是名校为了排除家境贫寒、阶级低下的学生的工具;而本书却批评美国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强调学术成绩、鼓励竞争。

可见做教育真是左右为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