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的读后感大全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的读后感大全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是一本由[美] 谢利·卡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一):无聊到极致也会有那么一点有趣

怎么会有人研究死亡,还反复进行假设论证,语言风格比较啰嗦,没点耐心基本上看不下去,非常磨人呢,但是静下心去看,总有所得。

看这本书会调动自己对一些大众常识的反思,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

作者认为既然谁都无法解释意识,所以也就没有理由相信灵魂的存在。

这文字思想游戏玩的也是六。

我个人观点: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二):预告

曾经我很害怕死亡,可能是我现在所拥有的知识、情感、社会人际关系太过于美好。我可以允许肉体死亡,但我无法想象我失去思考能力,无法接受忘记所以记忆。也许,我心里真正希望的不是永生,而是永恒是冻结时间,这个时间点有着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这样日复一日,不再改变。

其实,某种程度上说,所有人本就是永恒的,在这个宇宙中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生即是死,死也是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我可能左手上的某个原子来自于太空的不知道哪一个星球,右手来自于数亿年前的恐龙。肉体死亡后,原子又回到这个世界里,我还是活在这个宇宙中。或者说,本来就没有我,只有宇宙,所有人都是宇宙都是永恒的。死亡只不过回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我肉身死亡后,我的原子融入到这个宇宙中,我的意识也将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渐渐消亡,回归世界,连对黑暗的感觉都不复存在。在将来某一天,这些原子又因缘巧合的情况下重新聚到了一起,那我就又复活了。虽然这个事情的概率无限接近0,当这个不等于0的概率事件,乘以无限之后,这就是必然事件。

所以,如果未来某天我离开世界,请不要伤心,我只是暂时离开,我们终将在宇宙相遇。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三):《死亡哲学》读书笔记

正确理解死亡死生命的终结。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会有生命。在哲学里死最神秘的话题。

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物质』和『非物质』。

|二元论

二元论:人类有灵魂和肉体。灵魂死有位置的。如果肉体与灵魂同时存在。如果我的肉体与灵魂有着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死亡就是这种联系的终结。

|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就是肉体。人类只有肉体。人只不过是一个物质实体。人这个物质肉体可以做很多其他物质实体不能做的很多事。又称为物理主义。

(1)灵魂存在吗(2)它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吗(3)肉体死亡后能存在多久

柏拉图裴拉篇

物理主义:心灵是表示各种精神能力的方式。肉体具有xxx的能力。离开了肉体心灵没有意义,心灵不是大脑。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赐予我们思考与能力。心灵伴随着身体。死亡是一系列功能的消亡,肉体不能工作。

心灵是什么?物理主义:心灵是肉体的一种表达能力。二元论,心灵就是灵魂。

我们如何证明那些无法靠五官感知的事物的存在呢?通常证明:存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可以解释一些我们一直认同存在的事物。被称为最佳解释推理。

假设有灵魂,有一个特性F能够用二元论来解释而一元论不能完全解释那么就会有灵魂存在那么一个说法。

人格同一性。贯穿时间的同一性。人格同一性在二元论形而上学的观点上认为人在不同的时间有同样的灵魂。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四):仅适合对哲学和死亡一无所知的读者,或是信奉灵魂的同时恐惧死亡的读者。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享誉盛名的公开课讲义。是我购买的三本关于死亡的书中读的第一本,另外两本是《最好的告别》和《直视骄阳》。

初版价格45,没有再版,为了个人爱好花了三倍的价格买一手书。

本书花了一半(200页十大章)的篇幅,用来“挑战”“人是有灵魂的”这一“普遍而常见观点”,顺带努力阐述了“人无法永生”这一重大观点。这是2007年的耶鲁公开课,2016年的书。

这让我想到了非常类似的一件事,1995年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才认同“女性的人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才开始承认“女人也是人”。这个例子可能有失偏颇,因为描述这类问题的措辞在如今可能永远不够准确。这个例子意为:在某些常识、文化或是习俗方面,最先进的国家也可能意外地落后。

本书的后半部分用摇摇欲坠的推理论证了一些关于死亡、永生和自杀的观点。推理的方式很接近西方古代的《形而上学》和《理想国》。这种石子叠高塔的论证比较适合用来反驳观点,但如果用来得出结论,我总是觉得这个结论充满了“底层一抽整座塔就要塌”的危险感。不严谨,很牵强,可能唯一的优点是“思考”这件事本身。

哲学方面,我估计属于民科范畴。虽然我略有阅读哲学经典,却与科班出身的不可相提并论。但无论观点如何变化,逻辑总是需要连贯自洽的,而这位耶鲁教授的逻辑说是有漏洞都抬举了,简直像个马拉糕。我有很强烈的欲望给他写个邮件问问。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五):哲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语言

《死亡哲学》里 卡根教授探讨关于灵魂的话题 ——“死后有没有生命” 他举出类比 探讨“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 就好比问“吃光了盘子里的食物后盘子里还有没有食物” “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等等 对此类问题的答案 他一言统之——“一旦你明白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就包含在其中了” 我与其结论相同 就是承认作为“非物质”灵魂的存在 但认为 肉体作为灵魂的依托 承载 以及作为灵魂的具象形式 伴随肉体死亡 灵魂自然死亡因此一切问题都是否定答案——不 没有 无可能 “死后不可能有生命” 或者先不谈结论 而单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解读 也部分赞同他说 问“死后有没有生命”就等同于问“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一样 对此我的类比是 路的尽头有没有路 但对于“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这种类比 还是与生命的类比有所不同 与其说“梦醒来后 梦会怎样”不如说“我醒来后 梦会怎样”——这是我童年时代个人时常忧虑的一个问题 后来我用不睡从根本上扼杀梦的问题——不如说“梦醒来后 我会怎样” 关于知道生命是有尽头的 这是不是件可以接受的“坏事” 对于伍迪艾伦这不可接受 但古先知好比苏格拉底 都是英勇赴死的 对我来讲 知道一切有尽头都是件好事 不然就意味着要无休止无结果无耻地进行下去 没有终结意味着没有答案 或许死亡就像写过《你别无选择》的刘索拉老师所说 死后人人都上天堂 因为人间就是地狱 世界是哲学的 美学的 神学的 文学的 也即是诡辩的 虚无的 蒙昧违实的 失败者的 哲学无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语言

昌秋言

3.2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