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点一横长读后感锦集

一点一横长读后感锦集

《一点一横长》是一本由明凤英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点一横长》读后感(一):后知后觉生活的诗意

新买的书今天到货啦。 买这本书是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吧,做作业,做到一篇与这本书同名的散文《一点一横长》的阅读题,匆匆做完几道题目之后,却不舍得翻过这一页,又读了几遍这篇文章,自此这篇文章里抒发的情感一直留在心底。前些日子又想起这一篇文章,决定找到这部同名散文集来看。 现在想来,其实小学,初中,高中的很多阅读题选取的文章都是很美的,奈何当年邂逅的时候,它是令人生厌的题目,而我是要做完这一道还要赶着去做下一道的考生,便来不及品位,只觉得絮絮叨叨,净说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话;亦或是当年年少天真,还不懂得这笔下是有多么深情。而多少年之后随着阅历和审美水平的增加,你的生命也有这样的体悟时,你会猛地想起当年有人有过和你相同的经验,替你说出你想说的话了,并愈发咂摸出其中的巧妙,叹息自己的才华是多么欠缺:同样的感受,别人却能说的如此透彻。 跌跌撞撞的命途中,撞见的某个平常的文章,某个熟悉的人,某个不曾在意的时刻,某个熟焉不察的角落,多少年后或许会让你喟叹不已,后知后觉地发现它原来是如此珍贵。反而是有些当时觉得不可原谅,无法释怀的,却早已烟消云散。 所以还是又想到了我的一个感悟,才华,想象力与人生经验是学好文科,尤其是文学的关键。能在岁月的浪潮中挑选出来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庸俗的,并把挑选出来的东西讲述给别人,让后之览者亦有感,是文科赋予人的能力。

《一点一横长》读后感(二):盐巴

真好看啊。作者写童年就是孩子的视角。

作者的童年在台南眷村里长大的,眷村是她的天堂,若天堂里有地狱的话,仅此一次,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来偷鸡被捉,为了他病重的妈妈。最后是坐在某伯伯的自行车后座上送回家,一并离开的还有半袋子米和妈做的一蓝子凤梨咸鱼。

是什么让作者有如此视角,笔下的南台湾即温情又丰盛?

是她童年里来来往往爸爸军营里的老乡叔叔伯伯,是母亲台西故乡的亲人们,是学校里传统仁爱的老师,是相好玩耍的伙伴们。。。更是她久居本地人间的外省人父亲口中的那句话:台湾人很善良。

还有,就是封四朱天文的评论:“且她赴美甚早,带着他乡生活的眼光回望故乡,这种距离,是我们没有的,特别有一份提醒,真叫人怅惘。”

作者八十年代即赴美求学,和大多数理工科的台湾学生不同,她学的是文学。因此,她更是个知识分子。

但这个知识分子,因为茁壮地长于乡间,同时被泽于四九年后大陆南来的军旅乡愁和台湾本土氛围之中,而少了呆卷气。所以她捕捉到其市井乡间远亲小舅舅的一个心声:盐巴。

在《少爷》这篇的结尾中,她通过这位小舅舅的嘴写:“查某孙仔,我跟你讲,你们读书郎不要动不动咄咄逼人,那个我最受不了。读书人什么都不知道,批评起来像撒盐,抓一把盐,随便给人家伤口这样撒下去!实在是,哎呀,不是我在讲……

狗阿,猫啊都有感情。男人也有感情,吞进去肚子不讲而已。社会上的事,你们读书郎都不知道啦。你们只会撒盐。”

社会上的事,你们读书郎都不知道啦,你们只会撒盐。。。。

这本书,家常语言,温润情感,封四李陀的评论很到位:“她的写作里有一种特别动人的朴素。”读完,心里有快乐划响,酣畅淋漓,每篇都是佳作!

可惜,里面星点四处的错别字,煞了去些风景。责编啊!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也正是读书人的执拗,对文化对美好意向的执拗,让我们的文化,通过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地,在南洋,在台湾,在飘零过海的落脚各处,落地生根,再开出绚烂的花儿来。

盐巴,也有盐巴的用途啊!

《一点一横长》读后感(三):再论明凤英《一点一横长》

上一篇评论也是我写的,所以叫再论。 虽然是考试周才拿到这本书,可还是忍不住每天都要看几页这本书,终于看完了。打动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语言有一种明净的优美,看似平淡,读起来却时常动人。另一个是这本书常有一些日常生活的共相,十分到位,挖掘出隐匿在流水的日子里共有的小细节。 中间还穿插看了一些胡桑老师的《在孟溪那边》和电影《无问西东》(天啊我考试周做这么多无关考试的事吗[捂脸]),这几部作品,连同之前看过的一些,都在书写人的生活经历,谱写了一曲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之歌。他们的作品,纵然与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然而其中的情绪,却是可以与我们共鸣的。而我也常以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古往今来所有人面临的人际关系,所有人的情感都是相同的。书中阐发的情绪,我们分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感受过。所以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这群人,怎么在我们当今的语境下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我们该如何回望我们走过的路?我们表达不出来,是因为我们不够真诚?亦或是我们才华的欠缺?私以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不要跟我说现在一些推送,他们远远不足以回答我的问题。很多基于当代人生活而阐发感悟的推送,思想肤浅不说,语言也极其无味。(如前段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芳华〉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所以,我期待能有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能从我们看似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生活里挖掘出来一些人性深处普遍的真实。就比如:我们是如何在城市中长大,又是如何走到名利,爱情和有彩虹的地方的。 今晚的思绪很乱,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 大家将就着看吧。

注:解释一下我刚提的那个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七八十年代就成名的人有回望他们生活经历的作品,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也有回望他们生活经历的作品,胡桑老师是八零后,也有了回望自身经历的作品。那么我们呢?如何对我们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审视?和他们不同的是,前面的人的时代是动荡的,至少是不稳定的,很具有特殊性,他们的阅历要比我们丰富的多。而我们在城市中出生长大的一代,过着较为单调而普遍的生活。然而我不认为,我们的生活经历就没有什么好再审视的。因为前人作品中的情感我分明在生活中也是有感触的,“虽世殊时异,其致一也”。所以怎么在我们这种不丰富,不独特的阅历下提炼出深层次的情感,接续这个话题,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