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读后感摘抄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读后感摘抄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是一本由崇效天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读后感(一):读完了

昨晚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读到后来,感觉到的确实中国近代所遭受的那些耻辱和李鸿章、曾国藩面对历史的无奈。

甚至有了这么一个想法,或许抗日战争也是有好处,它在二战的背景下削弱了所谓的帝国主义的势力,使外国无法顾忌到对中国的剥削和欺压,同时中国武装力量的大幅度增强,为最终中国的独立自主打下了重要基础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读后感(二):靠关系上位,靠能力坐位

文/龙寻

古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屡次在历史上得到了验证,但如果是只靠着关系,那想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善始善终又岂是玩笑。既然做了官,那想只凭着关系,悠哉悠哉,那基本上不会得到皇帝的重视。如果自身能力很强的话,那就一样了,特别是那些为皇帝分忧解难的人,一定会得到重用。曾国藩、李鸿章这对晚清重要的权臣,给我们讲述了一段靠关系上了位、靠本事坐稳位的故事。

曾国藩一路科举走来,在同治十八年的殿试考试中,他取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这个很不理想的成绩。这个名次只让他获得了“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同进士”也就是相当于进士的意思,这点估计大家都明白,不是正牌进士,只是次等进士,这让曾国藩很郁闷。幸好后来他参加的朝考,跻身翰林,这才得以留在皇帝身边。更重要的是他在道光二十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穆彰阿。这个穆彰阿可是道光朝一等一的大员,有了他的青睐,曾国藩的官运一下子好了起来。从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到正五品的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士,再到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最后坐到正二品的礼部侍郎,这里面少不了穆彰阿的一再提携。曾国藩在这样的关系庇护下,也完成了极为罕见的一年连跳四级、十年七迁、连升十级的辉煌经历。这也说明了在官场上有“靠山”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再看李鸿章,他的科举之路比老师曾国藩要顺利一些。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一举高中二甲第十三名,比起曾国藩来,要好一些,好歹也是正牌进士。当时李鸿章已经拜入曾门,他的“靠山”就是曾国藩。但当时曾国藩还处于“靠别人山”的时期,所以李鸿章的官职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多年“很稳定”,一直没有大发展。

而官场风云突变,穆彰阿被罢黜,本来曾国藩应该受到牵连,就此再无前途可言。但因为他确实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出来不错的工作能力,还是得到了新一届领导咸丰帝肯定,并且一下子兼任五部侍郎。一共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曾国藩兼任了五个,这说明什么?能力超强恐怕还不能形容曾国藩,简直就是“超人”。别看“靠山”没了,一样不耽误自己“上进”,关键是看自己。而一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把曾国藩推到了风头浪尖,同样给李鸿章带来了人生的转机。虽然师生两人分别在不同的战场做着相同的事情,但他们的仕途却都是暗淡的。曾国藩带着湘军和太平军玩命,但头衔却是“团练大臣”。李鸿章身先士卒,但却只落了个候补道台的名分。不过等到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合力对付太平天国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朝廷只能依仗曾国藩的湘军,他也顺利地当上国家封疆大吏——两江总督。李鸿章在老师的关照下,也得到了官衔的提升。特别是曾国藩决定让李鸿章独自成军建立淮军后,李鸿章一跃成为了江苏巡抚,这里李鸿章“靠山”——曾国藩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随后李鸿章一路坐到了两江、直隶总督,这些与曾国藩的关照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李鸿章的能力和他手中的那支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适时地将湘军裁撤,避免朝廷的猜忌。这时李鸿章的淮军就逐渐取代了湘军成为晚清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使得李鸿章的锋芒几乎超过了曾国藩。如果李鸿章自身的能力不行啊,即便是他坐到了大官的位置上,也无法再有大的发展。

所以官场上位没有人赏识是不行的,但有了人赏识,自己确实不靠谱,这也不行。等到“靠山”倒了,那自己也就会倒下。而想知道曾国藩、李鸿章如何在官场上游刃有余的,那就在《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读后感(三):官场师生是个啥样子——评《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官场师生是个啥样子——评《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文/ 醉清风

晚清历史上有两个不得不说的人物,这两人关系非常的微妙,他们既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又是同朝大员的身份,而更为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是,两人前后成为朝廷倚仗的重臣,每每在大清危难之际都是两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们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想必这两个人的大名一定为大家所熟悉,但两人之间从师生到同僚再到接班人的关系却并不为大家所熟悉。曾国藩年长李鸿章十二岁,他与李的父亲李文安是同一年的进士。就是靠着这种关系,在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父亲的引荐下,拜曾国藩为师,开始了两人长达近三十年的交往。在投入曾门后,李鸿章很快就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而且曾国藩以得意门生来对待李鸿章,可以说两人的感情非常的浓厚,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师生情。而作为一代理学大师的曾国藩对于李鸿章也是谆谆教导,期望李鸿章能有所作为。志大才高的李鸿章在这样的环境里,更加对于像是慈父一样的老师心中存有尊敬和敬佩。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一下子搅乱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曾国藩作为朝廷官员义无反顾地投入镇压这次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而李鸿章也没有置身事外,跟随老师参加了湘军。如果说人生的机遇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的话,那机遇绝对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恰恰是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给了师徒二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兄弟连”——湘军,跻身朝廷重臣的行列。李鸿章在老师的支持下,组建淮军,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师生转眼变成了同僚。之后两人成为了晚清的支柱,留名于史。

《仕途•师徒》这本书并没有单单从两个人的经历下手,而是着重以两人之间的角色转换为切入点,从他们从师生到上下级再到继任者的角度,展示了他们之间亦恩亦怨的关系,揭示了官场上一些不得不说的话题。曾国藩、李鸿章在官场上虽然也有起伏,但他们依旧得到了“善终”,这里面的道理不可谓不深。曾国藩、李鸿章能够一路坐到权臣的位置,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挺”起来,也就是面对压力能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对待太平天国也罢,对待西方列强也罢,没有这股迎难而上的决心是万不能出人头地的。特别是曾国藩,他一直以来就以“挺”为原则,凡事都不要有意地躲避,只有自己敢于站出来,才能说到是否可以成功。如果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哪又谈何成功。

而对于是是非非的官场,他们除了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外,还需要“油滑”的对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种“油滑”来自对自己位置的清楚认识,在其位谋其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说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后,曾国藩、李鸿章都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政府对于自己手中湘军、淮军的顾忌。虽然心中不舍自己“子弟兵”,但还是裁撤了大部分的军队,从而获取朝廷的放心。如果说江湖身不由己的话,那么在官场上更能用这四个字来代表,很多事情并不是以自己的意愿为转移,哪怕是正确的。但如何在不由自主和自强自立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就成为考验一个官员能力的标准。曾国藩和李鸿章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样子,用看似合理的原因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见,以不得罪朝廷而又达到个人意愿为目的,而这一切最终决定的还是能力,事情别人就办不了,非要他们才行。有人说地球缺了谁都在转,但那是说地球的,可放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有时候缺了某个人还真不一定行。所以在官场上立身,就不得不自强、自省、自谦、自量,这可能是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吧。不管人们怎么评论曾国藩、李鸿章,说他们好或者说他们差,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这才是关键。那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仕途•师徒》这本书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