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摘抄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摘抄

《非理性的人》是一本由[美] 威廉·巴雷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一):不能理解理性而投身非理性的悲哀

作为一名物理专业学生,我至少可以说本书对于物理和数学的理解是灾难性的。那由此衍生的非理性思考也就毫无意义。哲学一贯的劣等之处就在于通过其片面而低下的理解对事物进行批判攻击。连对物质的理解都停留在“有质量的东西”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讨论第一性问题?连波粒二象性,非相似矩阵都毫无理解的人为何要对现代物理学做任何点评呢?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二):现代人的焦虑

今天又读《非理性的人》,才懂得我们为什么难以理解现代派艺术,甚至潜意识里不由对其生出排斥感。就如同走进蜡像馆,看到太过与真人相似的蜡像,会隐约有些毛骨悚然一样,由于现代派艺术的表现太过直白——画家那任意扭曲,错位或者平铺的画面,作家那看似毫无意义,琐碎,无来由的心理描写,这些都将人内里的焦虑,孤立感描绘的太真实,所以自然会引起排斥。借用其中一句话:现代人似乎比他最初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时,更不了解他自己了。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三):尼采-力量意志

总体来说,尼采的力量意志征服了我的思想和逻辑。海德格尔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温柔而又深沉地照看着这个异化的西方人类的思想。克尔凯郭尔的美学,伦理和宗教层面的分析让我可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的行为意志。从存在中去探求真理真的是一个无穷而又漫长的路,只有亲身踏上这个存在着生存着的人生才能有机会去体验去思量去领悟。

萨特对存在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确也很有趣和新颖。或许有趣不太合适用来形容哲学,但是我在读和思考本书的文字和思想的时候,真的有被愉悦到。之前度过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提到跟法国大革命期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解剖。这里了解了尼采的力量意志,再一次让我觉得这种力量意志的自在存在的领先和超越的概念。

读哲学是为了认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了解人存在的多样性,如何就成为了当下和现代的人。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四):评《非理性的人》

我最早读的一本哲学书籍是应该13年读的《维特根斯坦传》,然后是19年读的《存在主义咖啡馆》,这之后在喜马拉雅听了王德峰的《东西方思想史》,又一次燃起了我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趣,接着是赵汀阳老师的《坏世界研究》,最终我又挑了这本《非理性的人》。 这本书提到了几个核心的问题:理性vs信仰。 本质vs存在,究竟本质和存在谁更本源?尤其作为标靶的,就是柏拉图的那个面壁的人类的隐喻,存在是不是本质的一个拙劣复制品? 再后来介绍了四个重要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尼采和萨特。克尔凯郭尔作为排名第一个,颇有一些开山鼻祖的意味; 海德格尔是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者,著作颇丰,但是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 尼采,是一个身体不好的富二代,说出了著名的那句“上帝死了”; 萨特是最近代的存在主义者,书中对他的描述也很多。 存在主义者对于“理性”本身有很多批判,这是否导致了存在主义者“非理性”,甚至是“反理性”的立场呢?是否因为如此,存在主义者更多的出现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呢?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五):札记

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承认外部事物的无序性。 人要想获得完整的存在,就必须直面、承认和接纳痛苦。这里的痛苦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人总是会痛苦的,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这种痛苦,因为人在这种理念下还心存希望,认为通过做出某些行为和选择可以避免痛苦、迎来幸福,比如考取研究生、结婚生子…这里的痛苦,是一种绝望的痛苦,它意味着你不论怎么样,都要承受几乎等同的痛苦,痛苦就是你的影子,你无法摆脱。但是,这并不是消极的思想或心理,相反,是积极的、正面的。因为,承认这种绝望的痛苦,会让你学会反抗。如果你不承认它,就是在逃避痛苦,否定痛苦,这样一来,你还反抗什么呢?你连反抗的对象都没有了。可它却并未消失,它会缠上你,而由于你忽视它、否认它,你就无法反抗,你也就无法从痛苦中争取幸福。所以,人要承认绝望的痛苦。 痛苦与幸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当你否认痛苦,痛苦就会包围你,你也就感受不到幸福。当你承认绝望的痛苦,承认所有的选择和行动都抹杀不掉痛苦,与痛苦同在,那么,你就能反抗、对抗痛苦,就可以把痛苦从你的身上扒开一部分,让幸福得以靠过来,裹住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