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导论》读后感精选

《哲学导论》读后感精选

《哲学导论》是一本由[美]罗伯特·C·所罗门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导论》读后感(一):哲学导论

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没看过,不评论

《哲学导论》读后感(二):思考让人疲惫

哲学,简单来说,就是不停思考,直到疲惫为止。

这样一本哲学教材,让人陷入大批哲学家的大量思考,让人目不暇接,自叹弗如。不同哲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理论,有的相近,有的则完全对立。他们各说各的理,令读者无所适从。然而,就是这些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思考,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宣扬老百姓如果不认可政府,就可以推翻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的独立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的政权更迭都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且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身上的桎梏而且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他人的主人的人,反而比他人更是奴隶。”《社会契约论》

“社会秩序乃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它为一切其他权利提供了基础。然而,这项权利并非出于自然,而是必须建立在约定之上。”《社会契约论》

《哲学导论》读后感(三):哲学是什么?

这本教材,根据历史进程,介绍了各种哲学理论的创生和发展,确实是了解这门学科的好书。

那么,通看一遍后,哲学在我脑海形成了什么样的一种印象?

我觉得可以这么来定义哲学:在未被实证之前,对自然的各种合理意淫。

实证就是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进步,让未知逐渐变为已知。 那么哲学就是在未知成已知之前,突袭认知处女地的一门学科。

到这里就该举例了。 比如最早的火是本源这种哲学理论,盛行于蒙昧时期。 待到物理化学有了充分发展,大家就对这套说法嗤之以鼻了,顶多拿来当作对过去的缅怀。

如今自然界被我们弄的七七八八了,哲学只能另找空间生存:比如人类意识。 缸中之脑,就很有代表性。

那么什么人会喜欢这种意淫学科呢?自然就是喜欢意淫的人了。

这让我想起我最近越来越确证一个结论:艺术是人类想法的奔驰。 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相对于科学,更接近艺术。

那么艺术有没有用?我现在更倾向于是有用的,只是有用的程度比较暧昧。 艺术比较接近于一种反思、想象,让科学查缺补漏,或者偶受启发。

《哲学导论》读后感(四):翻译非常糟糕,初学者切勿看此书入门

非常好奇打高分的人有没有认真看过这本书,有没有掌握哲学的关键独立思考

最近开始了解哲学,选了这一本入门,没想到翻译得非常垃圾

本书在P26中将克里特悖论(Epimenides paradox)翻译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

初看觉得云里雾里的,不明白为什么“若他所说为真,那么他就在说谎,他所说因此也就是假的”

详细思考一番觉得非常奇怪,感觉有可能是翻译问题

去查询wiki得知原文应为“Cretans, always liars”,正确翻译应该是“克里特人总是在说谎”

说谎者在中文语境中意思是说过一个谎话的人,不代表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因此“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不是一个悖论

因为Epimenides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是一句真话

但是Epimenides曾经说过一句谎话,他也是说谎者

“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完全有可能是一个事实

本书有云“哲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分别是怀疑论和悖论”

既然悖论是最重要的两个挑战之一,那为什么会将介绍悖论选的例子翻译得如此糟糕

完全体会不到此人或是其学生对哲学的炙热

《哲学导论》读后感(五):为什么我们要读哲学

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识教材,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哲学。

所谓通识,是现代社会实现共识的基础,是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力量。有了通识,我们才可能免于有知识的无知,才可能免于被工具化的宿命。应该承认,知识是力量,但没有通识的天空,这力量就有可能背叛我们自己,成为自我奴役、自我麻痹的工具。

罗伯特·C·所罗门看到了这样的危险性:当大众把哲学看成高度专业的工作,完全忘掉了它解放我们心灵的伟大力量时,人类社会就有可能丧失应有的敏感,我们又将被新的幻觉套牢,成为另一种暴君的牺牲品。

本书独到之处,在于直面生活的具体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活着?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这次人生失败了吗?我们是自由的吗?所谓的善,究竟是一种幻觉、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本能?在这个被理性主义败坏的世界上,我们该怎样超越它,该怎样去批判它?所谓的自我究竟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如果拆除外部条件,自我又会是什么?所谓的意义,是一种欺骗吗?

其实,这些问题每个人年轻时都问过自己,并因为没有答案,而陷入深深的苦痛中,而绝大多数人解决方案不过三条:

一是彻底忘掉,将自己沉浸在繁忙的工作或娱乐中,认为追问是孩子气、无意义的,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

二是躲入信仰中,用相信替代质疑,而心灵的每次困境,都被认为是更大相信的前奏,或者是相信所要战胜的幻觉。

三是用世俗利益替代灵魂追问,用快乐替代幸福,毕竟,权与钱是比较实际的,何必要想那么玄远的东西呢?

应该说,这三条路其实差不多,都是在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那么多半人格,他们只能承诺一半、相信一半、思考一半、真诚一半,他们在热泪盈眶与冷酷无情之间来回徘徊,一面把自己打扮成天使,一面又在赤裸裸地作恶。当“不得不如此”成为铁律时,平庸的乡愿们终于一次次地堵塞了未来之路。

一个没有反思、忏悔传统的民族,注定会在同一地方不断跌倒,当他们仅愿意睁开半只眼睛,不愿意仰望苍穹,不愿意接受最后的审判时,悲剧就会轮回,苦难就会重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属于一切内心真诚的人们,因为他们愿意承担苦难,所以哲学将带领他们,走得更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