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学乒乓那些事儿经典作文

我学乒乓那些事儿经典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学乒乓那些事儿经典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最近几天一直都是长篇大论,该换换趣事了,是吧?正逢暑假我有两大毛病:睡懒觉、不锻炼。二者相加,后果很严重!于是乎,妈妈便为我策划着去学打乒乓球。

原本计划昨天下午就去,结果小沈阳他保镖踩我脚了,弄得我老疼呢,只好作罢,换今天。

今天算我暑假以来起的最早的一回——五点多。起着床,我还在想:哎呀,我太伟大了,竟然起来了。但是呢,当我们走出大门的时候,傻眼了:街上好热闹噢。原来早起的人们多着呢,我还真是目光狭窄,该改改了!

哎呦,天气不错哦。

我们一家人一起来到指定地点(他们顺便锻炼身体),推门而入,只听里面乒乒乓乓、热热闹闹的,似乎还有很多人呢。我们再向里面走走,便大致看清了乒乓球室的“全景”:最靠里,是两个特别的乒乓球桌——说它们特别,是因为它们上面各安了一个发球机,且都被一圈低矮屏障围着,为的是防止球跑远;屏障之外,是六七个球桌,中间都隔着一定距离;另外,还有两排椅子,估计是休息用的。

我仔细考察了“现场”,发现以下“证据”:球桌中,最左边的那个,供刚入门的学生练,有老师手把手得教,目前人数最多;它右边的个,供稍稍有些基础的学生练习,老师偶尔去那边溜溜,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打。这两个球桌都是安着发球机的。至于屏障外的那些球桌,则是供已经“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的学生练习,属于“对打”形式。

嘿,“三部曲”,还挺有趣!

再看人……呃,除了老师,我似乎是最大的……

不过这没啥关系,至少不会妨碍我兴冲冲地去拍两拍子!

忘记介绍老师了——称“教练”的也不错。我们的教练呢,有三个,两个都是年纪轻轻的,第三个比较成熟一点的呢,就是我们的主教练了。

介绍完毕,进入正题。

我首先要在“幼儿园小班”练习,而这里人又最多……所以,只能排队了。

好在很快就轮到了我。

我操起一个球拍,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地来到老师面前,顺从地让教练纠正我的身体姿势。姿势OK后,教练便轻车熟路地握起我的手,冲着发球机发出的球,内行地一击,球便又跳回到了发球机里——哎呦,不错哦。

我又连续对迎面而来的球发动了反击——当然了,是在教练的操纵下。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这个动作:教练握着我的手去击球,身子有规律地晃动着,嘴里不住地喝道“转身!”或者是“压拍!”、“上提!”,我似乎都没什么意识了,只是软绵绵地让教练握着我的手去击球,自己欣赏球被击出去的快感……

哎,刚有一点感觉,就该换人了。

我怏怏地返回队伍末尾,脑子里还回味着刚刚地那一幕:我的眼角有什么东西划过,接着对面的球便跳回了老窝,很轻盈……

这样的状态又持续了一个回合。第三次轮到我的时候,我猛然发觉,自己应该去掌握教练的击球方法,而非击球感觉!于是,我一改从前,开始用心去感受身体协调的方法……

但我却似乎感觉到,我击球的水平反倒越来越退步了——怎么搞的?学球是不是像学习那样,越深入其中就越知其渴?还是说老师对我要求严格了?又或者我真的是退步了?我不敢确定。总之,我很迷茫。

之前打球,教练只是时不时地喝道“转身!”“压拍!”“上提!”一类的字眼,现在又加了许多:比如,“头别晃!”再如,“保持胳膊架!”什么的。还有,每次被老师操纵着打球的时候,都是刚有一点感觉,就换人了,感觉只好下次再找;而下次……

崩溃啊!

不过没关系,我心理素质够硬,不断地那之前学吉他的经历激励自己:学吉他时,最初我好像没展露出多少类似天赋的东西,进展很慢,但入门后学得飞快,势如破竹,还被老师“誉为”“学得最快的学生之一”呢。

那么,乒乓球我也能行!毕竟我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基础的。

相信自己行,自己就能行!同志们听好,我要发奋了!以后每一个乒乓球里程碑我都会写到博客上,请大家监督!

第二篇

我是上星期三进的乒乓球训练班,六天后晋了一级,今天又晋到了第三级。第三级的任务很简单:练发球。

发球,这个活呢,在没有经过正当训练的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在已经练成的乒乓老手来看,也不过如此;但初学,必须全心贯注地去练习,心会神凝地去体会发球方法,一点儿也大意不得。

最开始,教练想摸摸我的“底细”,便扔来两个球,让我试发;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的好极了,球又低又快,连教练都忍不住赞叹了几声。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我还没正式学发球,就发的如此之好;喜的是我在教练面前“露了两手”,且同样说明我能很容易将发球技巧掌握。教练不久便走开了,我也信心满满地和同伴一起练球。

但随着分分秒秒的推移,我发球的效果越来越不称人意了,先是发得越来越高,后来球速又越来越慢,甚至还经常性地“脱靶”。我不禁有些急躁:莫非最先两球只是碰巧?我实际上基本功很差,需要练很长时间?

趁着“换班”时间,我平定了一下心情,仔细回想着我之前的动作。再轮到我时,我静下心来,认真按照老师规范的动作去练习,渐渐找到了一些小窍门,发球状况也渐渐好了起来。球每进一步,我的心就轻松一分,最后,我的发球效果终于回到了最开始的那两个球的状态,且稳定了下来,我的心终于完全轻松了。

再趁着“换班”,我又细细品味了一下我练发球的前后,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大家也可以按照哲学来理解,呵呵。“许多事情,当最初火热的感觉过去后,如果能再通过努力,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就真的‘练’成了。”这句话同样也能套到友谊、学习上面,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算真正的成功。

练发球时,为了节省时间,教练让我们捉对练习,也就是说,两人一组,分别站在球台的同一边,一个左侧、一个右侧,就相当于把球台一分为二来用了。对于初学发球的“右撇子”来说,还不能完全控制发球的方向,一般都会把球发到对面案子的右边;如此一来,对于站在球台左侧的童鞋们就不幸了,经常把球发出界。但在我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这一组的两个人轮流站在左侧。每次,当我站在右侧的时候,我都会很习惯很自然地把球发到左侧;但当我站在左侧时,我也很少发出界,而是下意识地不把球发得太偏左。后来,我试着看我站在右侧能不能不把球发得太偏左,结果很惊奇地发现,我很难做到。

嘿,怪了,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个球拍,为什么效果大不相同?现在想想,其实也挺简单:站在右侧时,对面案子的左边有很大的空,我便自然而然地率性发球而不用担心出界;站在左侧时,对面案子的左边几乎没有什么空余,我下意识地控制着手劲,尽量使它向直前方飞去。

其实,这一件小事也挺有内涵的。何谓“乱世出英雄”?其实,任何时候,英雄几近相同,只是在乱世,更需要英雄而已。比如说,如果东汉末年不乱,他刘备,能趁机招兵买马而不被怪罪吗?肯定不能。身临逆境,自会加倍努力,锻炼自己;身处太平,必不会像逆境中那样奋发图强。

也就是说,在太平中,“人工酿造”出一个逆境,在其中不断磨砺自己,当突遇逆境时,也就不会那么慌张了——这也是我打乒乓球的另一番感悟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