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1000字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1000字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一):非高人一等者不能写史

本书既然名为《史略》,固然说不上详细,但是全书的逻辑和思路却是很清晰的。

写史的多半以时间为纲,以联系前后。但难点在于前后的联系或者说演变的缘由要说清楚是难的。

读本书的一大体验是,一般人轻易是写不了史的。写史非有丰厚学历,出众才力,雄健笔力,发达智力者不能为,否则勉强写来也不会好。

本书虽并不详备,但所举事例颇丰,可见鲁迅先生的学历;分析透彻,可见其才力;言语简洁明了又夹杂诙谐,足见其笔力;小说发展脉络清晰,要旨明确,亦可见其智力。

当然,此书还有不少的缺漏,但若抱着了解的初衷来读,也绰绰有余了。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二):小说的昨天今天明天

第一次听说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在初中时代,当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向我们推荐过,自那以后,心中一直牵念,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直到去年7月决定考研后,因为报考专业的关系购买参考书时算法推荐才一时兴起入手。

初中时已知道本书属于半文言,或许比之《诗经》好读,比《红楼》又难一些。有中学时代的文言功底,并不存在阅读障碍,这部不算短的书我几乎是在一天中一口气读完的:兴趣所在是一方面,鲁迅先生写得好读也是原因之一。

书名中“史略”二字相当精辟,中国小说从三皇五帝至新中国成立前,历朝历代的小说史均可写成皇皇巨著,鲁迅先生打通五千年历史,择其重点论述,中国小说的大概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本书的重点还不在于梳理了小说发展历程,而是鲁迅先生对小说技法的点评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称得上是一本教写作的书——我个人读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此,是想学习一些写作知识。

鲁迅先生立意高远,将口口相传的神话和传说放进小说范畴来论述。不过根据古稀从其他的此类书籍和文章中获得印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大概发轫于唐朝,即传奇文。下面一条是学过中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是明清,出现了一座山峰——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是珠穆朗玛峰我承认,但是《金瓶梅》因为圣人道德有被刻意贬低让我深觉可惜。

时间来到21世纪,一种名之为“网络文学”的东西兴起了,在我对网文最沉迷的高中,古稀是喜欢读玄幻类。玄幻小说说白了,和上古神话传说是同一种。只是现代人更脑洞大开,除了开天辟地这事儿被古人占了先机,其他想象完全没有受到原有框架的限制,反倒因为现在科技启发构想出更不可思议(甚至连我们在想象之中都不愿意相信)的情节。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这样的大发展,很多天象可用科学解释了,物质匮乏的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乱亦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谴责、讽刺等寓意深刻的小说少了,大部分属于消遣之作,尽管每年创作的小说数量越来越多。古稀倒不是对纯粹的消遣之作持批判态度,而是在思考今后小说的发展,本世纪结束,再有人接着鲁迅先生的《史略》写近两百年的小说史,到底会记录下一番怎样的景象?

我也不杞人忧天了,在最后和有志于写小说的朋友说说我从个人经历得来的一条启示吧:想写就写,动起手来,写得好写得坏有什么关系,管他人怎么说;不过不要仅凭一腔热情,多少也读读写作相关的书籍(比如《中国小说史略》),学习一二,至少不要写出今后自己来看惊呼“what”的东西。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三):无意学者,自成一家

鲁迅虽无意为学者,可因其《中国小说史略》,却成为该学术领域的第一人。

《中国小说史略》:

现代学者可掌握的资料与方法不知领先前辈多少,可小说史的体例与框架仍旧沿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为初试,亦是典范。

该书本是鲁迅先生于京师大学堂上课准备的讲义,但在离开后仍旧屡次修改,鲁迅先生严苛的治学态度可见一般。虽然无论是讲义还是专著,我们都是高山仰止,但于鲁迅先生,讲义需各家学术观点,而专著则需个人独特的研究思路与学术创建。

《中国小说史略》前,小说是无史的。古代由于观念使然自然不可能有,自晚清始,才将小说置于文学体系,有了小说学而“五四”学人才将小说纳入学术范围,创建了小说史学。但他们都借鉴的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进行分析,虽然前卫,却是忽略了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小说源流自唐传奇。可是中国小说毕竟有其独立的发展形态,鲁迅先生以研究对象为中心,而不是由理论出发对研究对象以取舍,这样写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展示了中国历史概括下的小说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发展状态。

从《中国小说史略》框架结构来看,是以小说发展的历史为经,小说类型为纬,从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小说史构架。而其对于不同时代小说的变迁过程,以及小说形态的类型定位,都是极为精细而准确的。就单个小说作品的审美判断,是简洁准确、一针见血。至今无人可出其右。其小说家独有的审视眼光,加上以《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等的编纂,铸就其学者非凡的积淀和判断力。

《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这是鲁迅先生应邀至西安关于中国小说史的讲演稿,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白话版和讲演版,而并非额外的研究著作。

《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本来是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授课的讲义,本为中国文学史略,可写至汉代业已停笔,遂改为《汉文学史纲要》。

尽管作品短小,还是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自己独到的文学史观,这与同时代乃至现今的文学史皆是不同。其文学史观不仅融合了当时“立人”思想,即由“观人心”而发的“人史观”,更体现了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现实关怀。故而由文字始,由人而发,透视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其中评点《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论断,已成圭臬,非鲁迅先生不可为。

固然,鲁迅先生非“学院派”知识分子,其思想方式与“学院派”研究是有差异的。或许在一些如今的学者看来不够专业,但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对作品艺术鞭辟入里的判断,以及对作家和时代的精绝分析,这出于鲁迅先生非凡的创作经验、艺术敏感、知识结构和人生领悟。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超过了文学史这个单独的学科。

鲁迅先生凭借《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虽无意学者,却自成一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