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100字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100字

《记忆的脚注》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一):董桥的书

董桥的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读完了,对于其中的句子,感兴趣的,作为日课写字的内容,也记了下来。从情感上,他是讨厌大陆执政者的,随时都流露出来。从文字上,初看去有些韵味,细品却感到不足,或有些破绽,但是整体上风格还是统一的,属于自己喜欢的一脉。但是他的收藏徒令人嫉妒。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二):文人气十足

轻抚着蓝色布面书皮,上面的皱纹就好似时光的印记在刻画.

董桥一生爱书藏书.

收到的书,做个书盒还要讲究材质,实在小资到了极致.

字里行间透出一个文人气十足的"遗老"形象.

真难以想像现实中,他也是个现代干练的商人.

他说中国画的学问往往在题不在画,这点不敢苟同.

国画中近山取其质,远山取其势.工整处婉丽,写意时辛辣.

留白的分寸和念想.这其中的学问可真不压于文字.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三):还是写人事比较好

久仰董桥的大名,知道其文字复古而清丽,透过他的文字能够感受逝去的那个时代,这姑且称之为董桥的话语体系。真正拜读董桥的作品实在去年,记得完成了很多事情后突然变得很闲,在即将要离开的图书馆里漫步突然发现了董桥的作品,还记得那是《今朝风日好》,封面纯净而俭朴,十分喜欢,翻开书,书中记录的都是过往的物与事。文笔果然洗练、清纯,追忆那个清淡而婉约的时代。但是记录的事物也许与作者关系过于密切,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对那个时代的具体人事和作者都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就欠缺了一份吸引,所以看了一半就放弃了。后来也陆续看了一些,但是都是看到一半就放下不看了。

这次选择看这书,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呢?但是这次却不会,两天就已经把它看完了。我想这可能是与内容有关。正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作者为自己的记忆作注的书,书中所言之人与物其实我们都相对熟悉(国外的还是不熟悉),读起来就减少了阻隔感。读后又有无限的感慨,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相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那是最好的时代,而在另外的时代却不一定。

董桥的文字还是值得一读的,文字中所记录的人与事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今天能完全懂得那个时代吗?读过董桥的书后,你就不能妄言,尽管他们和我们所相差的时间,与汉唐明清相比,那当然是近的。不过不能忽视的是j近代是个变化剧烈的时代,今天的话语与那时的话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区别,董桥的文字最起码能为我们从感性上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桥梁。

《记忆的脚注》读后感(四):且看旧时风月

18年年底开始迷董桥,迷得神魂颠倒。不足两月,市面上按正常价格能买到的董桥作品基本凑齐了。抱着一摞精装书,长吁一口气,竟有抱得美人归的畅快,着实滑稽。 或许跟阅历浅学识薄有关,虽说这些年学位拿了一堆,书也读了不少,跟真正的读书人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知识面窄,读董老的书便成了享受,更长了见识。他聊张氏四姐妹、聊周树人、周作人、聊胡适、聊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逸闻轶事托着文人风骨,饮食男女书墨中浸得久了,风月也变得雅致。哪怕他那些不甚出名的儿时好友,也都那般云淡风轻、遗世独立。读多了旧时明月,总会临摹些老派文人的味道,说到底还是怀旧。故弄玄虚也好,煞有介事也罢,终归是诗意的。 我总有错觉,董老坐在我对面,跟我絮叨他的过往。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但无知晚辈依旧插不上话,因为往事中穿插着大学问。或许真是着了魔,《英华沉浮录》买了一套简装版用于阅读,又跑了三家店凑齐一套精装版作为收藏。久觅方得的心境,不亚于收藏家拍卖行内锤起声落豪掷千金购得珍版古书的喜悦。董老说,书痴迷到最后,恋的是装帧。董老的书装帧极好。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先生极为重视书品书相,因着这些漂亮皮囊,吸引的不止是读者,还有太多颇具情怀的作家。据说海豚装帧还是差了香港牛津一大截,寻觅牛津版董桥成为另一个美好的期待。 明朝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藏书癖似乎还是比其他怪癖可爱一点,不如就保持着吧,旧派学者的博闻强识达不到,东施效颦仿些风韵也是好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