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S.马龙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读后感(一):让记忆说话

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濒死之际,人生中值得回味的一幕幕走马灯似地在眼前闪过。一瞬,一生,倘若真的存在这样的濒死过程,无意识闪过的记忆跟我们自认为重要的记忆之间会有多少交集呢?

美国作家迈克尔·S·马龙创作《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一书,有与之相似的契机。他的父亲临终前几乎失去了意识,却仍以手指悬空,做着敲击动作——那是半个世纪前他有限的飞行员记忆。氧气面罩唤醒不甚深刻的记忆,也让马龙拨冗埋首记忆的历史。

书名虽为“万物守护者”,但如同我们身不由己地记住了某些偶得的际遇、忘了某些深刻的触动,记忆对我们的守护更像无心插柳。我们借助外界载体扩充记忆的过程铺就一部文明史,而点点滴滴的共同记忆又确乎是人类立身之本。罗马帝国的衰亡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后世对其衰亡如此在意?为什么历史学家普遍将公元476年视为衰亡的节点,而非此前、此后接连不断的打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罗马人的共同记忆在此断了线。蛮族抛开旧有传统,代之以新秩序,后人惋惜的并非是此中人追逐的温饱。马龙评价,记载着“此前上千年希腊、罗马历史的记忆和知识的卷轴及抄本”,若完好无损,记忆便可依赖,罗马便可重建。476年,被毁灭的记忆使重建化为泡影,历史和文化连根拔起,国家从此失去庇护。

人类仰赖着记忆而生,不断扩容的记忆本身却像是历史发展的副产品。交流的需求产生了语言,随之而来的是听觉的记忆;思想的深度需要文字,那可称之为符号的记忆;用黏土、芦苇、动物皮记录并传播,媒介扩充了记忆的时间和空间。凭借聪慧的大脑记忆或可传为美谭——譬如人肉录影机西蒙尼戴斯可记得所有宴会参与者的座次——不过人类还是充分利用起了记忆的媒介。彼此间的想法有了差异,也有了冲突,但从长远来看,记忆给予了人类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深度思考、可以突破阶层、可以实现更宏大的目标,持续不断地创新、创造。

我们为人类早期艺术品惊叹,为博闻强识的百科全书编纂者折服,为探索隐秘挑战成规的勇气喝彩,作为隐喻的记忆、作为分类的记忆、作为参考的记忆,都仿佛是有生命的。不止于此,机械、声音与影像的记录、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存储器,乃至未来人机合一的畅想,为记忆提供了无限可能。载体更迭的速度远远超乎想象:堆积如山的纸带、房子般大小的计算机、5.25英寸软盘,几十年前也曾代表着媒介的领先水平;十几年前,让iPod能放进口袋还被硬盘制造商们嗤为天方夜谭;今天的纳米技术又似乎无所不能。如此尚不算记忆媒介的终点,倒令人未雨绸缪起来。

当大部分的知识都能在网上搜索到,我们还有必要像古时的博学之士般,将之装在脑中吗?电子设备作为记忆的载体真的比纸张、磁带来得可靠吗?假以时日,掌握人类迄今所有记忆的机器人是否会取我们而代之?倘若“运用记忆做事而非仅仅记住”曾经是我们有别于动物以及我们远古祖先的优势,将之越来越多地交付给媒介,确乎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来源。相比个体生命终结时无力掌控的记忆,人类共同记忆的超载不是幸运反而像是威胁。难怪马龙说:“记忆是万物的守护者,然而我们人类最终才是记忆的守护者。”

不是我们选择了记忆、利用了记忆,应当让记忆本身说话。就像那些自动浮现在脑海的记忆,它们的存在让更多、更大、更有效率的记忆媒介有了用武之地。没有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没有对遗忘的恐慌,也没有植入记忆会被篡改的焦虑,我们守护记忆的本能和纯粹,记忆才会继续守护我们。

——丁酉年读迈克尔·S·马龙《万物守护者》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读后感(二):守护好记忆,守护好未来

记忆是什么?从概念上说,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但事实上,不仅人类有记忆,而且其他不少动物都有记忆。但人类的记忆与其他动物——或者是生物——的记忆之间的区别也许就在于,人类在脱离动物界之后,记忆的积累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逐渐固化为一种文化、习俗,或者是一种守则、规定,全部的总和就成为了文化。到如今,有了突飞猛进的科技力量的加持,人类的“记忆”在如虎添翼的同时,当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也非常有必要妥善应对。所有这些,就是美国知名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在《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一书中想要告诉给每一个人的,既要懂得珍惜,又要有所创新,还要保持清醒——这样才能守护好自己。

从50万年前海德堡人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开始,记忆便开始伴随人类了。而直到通过将记忆转化为以语言为基础的组合结构,早期智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人。从远古时期的巫术礼仪、古希腊神秘的记忆术、中世纪奇诡的动物寓言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工记忆的飞速崛起,每一个篇章所讲述的,都是整个人类记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但是,很显然,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一开始并不是自愿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与原来习惯了的舒适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告别,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从此,古猿的一支走上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艰难道路,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最终进化成为现代人类;而留下来的那一支,则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等其他高等级灵长目动物。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具有直立的身体、高度发展的大脑,以及由高度发展的大脑而来的推理与语言能力;人类还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的记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发展变迁的历史;未来虽然遥远而不可及,但仍然具备一定的趋势可以大致把握。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关于记忆、关于文明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从尼安德特人留在西班牙岩洞里的壁画,到“旅行者2号”带去宇宙空间的那张包括着各种几何图案的镀金铜片和记录有地球上各种声音的唱盘,再到今天容量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的个人电脑、服务器、芯片,关于记忆的内容以海量发展和储存,但是有一点,人类想到了没有,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反客为主,那又该怎么办呢?

应该说,这不是在杞人忧天。还记得1996年和1997年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的两次人机大战吗?第一次,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以2:4告负之后;次一年卷土重来,其改进版以3.5:2.5赢了卡斯帕罗夫。两次交战,人和机器有胜有负。而在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中,李世石几无还手之力。而对于美国谷歌旗下的英国子公司沉思科技日前开发出了新版本围棋用人工智能“AlphaGo Zero”来说,其战力更为可怕,不仅对旧版AlphaGo取得了100战全胜的战绩,而且AlphaGo Zero善于自学,在试验40天后,AlphaGo Zero已经与自己对弈了2900万局,正在掌握人类未知的下法……如果人类仅仅以为AlphaGo Zero只会下围棋而有所疏忽的话,那一定是错误的看法。想想人类记忆的发展历史,可以预见,未来某一天,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真是很难想象!

正是因为人类不止拥有记忆,而且拥有对记忆的一种再加工、再强化,所以,人类才能不断得到进化——不是身体方面的,更多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是意识的深入推进;不止盯着地球、太阳系,而且将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宇宙!虽然浩渺的宇宙会让人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的微不足道,但知不足然后才能有大抱负,人类终究会迈出这一步,并且找到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读后感(三):是什么标示了我们的人性

最近比较热的电影之一是《银翼杀手2049》。复制人K是新一代的银翼杀手。他不像上一代的戴克那样,从一开始,K就知道自己是复制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服从人类的命令,哪怕那命令是杀死别的复制人。

转折点出现在K完成某次杀手任务的一棵树下。在那里,K和他的人类同事发现了一具复制人女尸,而且发现她还曾怀孕生育过。

人类领导乔伊瞬间觉得世界秩序要崩溃。这个曾冷酷地对K说“你受伤了,我不付你的医疗费”的女领导,把“找到那个孩子,再杀死他”的任务交给了K。

在层层抽丝剥茧地探寻中,K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孩子。乔伊曾对K说,“说说你的记忆。”K想起的是自己的童年,一群男孩要抢他唯一的玩具——一匹雕刻的小木马。他把它藏在了废弃的炉灰中,造成小马已经被烧毁的假象,任由那群男孩的殴打。

在导演剪辑版的《银翼杀手》中,老一代的戴克常常梦到一匹银色的独角兽,后来在他住所的地板上,他发现了折纸独角兽,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原来也被植入了记忆,与另一个复制人女友瑞秋远走天涯。

K也跟自己的仿生全息女友分享过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在老年戴克的居所,K看到了那匹记忆里雕刻的小马,它是现实存在的。可是,他也沮丧的说,我怎么知道,这些记忆不是事先植入的呢?

作为人类,我们究竟因何成为我们自己?

是记忆和记忆的载体。我们因为记得我们之前经历的种种事,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闻过的味道,爱过的人,而成为自己。

有一本书,叫做《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作者是美国的知名科技作家迈克尔•S.马龙(Michael S. Malone),讲的就是关于记忆的事儿。这本书从原始人的语言进化讲起,包括一万多年前的被称为“史前卢孚宫”拉斯科洞窟壁画、奥地利维纶多尔夫的维纳斯雕像、埃及的纸莎草、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亡灵书》,到后来的羊皮纸、造纸术、人类历史第一个着手对人类集体知识和记忆进行进行采集、分裂和收藏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直至近些年的照相机、电影、磁盘、光盘,以及目前最新锐前沿的人工智能……把人类关于信息记录的发展历程,以生动又严谨的故事形式讲了一遍。甚至还包括远古时期的巫术礼仪、古罗马神秘的记忆术和中世纪奇诡的动物寓言集。是的,这是一部极具独创性的科技史,也是一部饶有趣味的文化史。

在这本书里,还可以发现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冷知识,比如:

“舌骨是从早期鱼类的第二个鳃进化而来的。它促生了特定的喉部,后者使智人能够持续发声,还能唱出跨越多倍八度音节的音符。”

比如:“动物世界的基准时钟是心跳。根据概测法,大多数生物终其一生的心跳次数为10亿次左右,心跳快的动物(比如昆虫)寿命就很短,而心率相对缓慢的动物(比如灵长类动物、乌龟、鹦鹉)等寿命就很长。”

比如:“人类大脑平均拥有多大1000万亿甚至5万兆的神经节……人类的大脑可以存储的记忆数量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不过,既然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人类棋手,其实我们人类也很担心会不会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超越了我们。因为早在1995年,数学家和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教授就在他题为《迎面而来的技术奇点:如何在后人类时代存活》的论文中提到,“30年内,我们人类将用技术手段创造出超越人类的智能,而此后不久,人类的时代将会终结。”后来著名的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把这一时间点转移到2045年,称之为“奇点元年”(不管怎样,我非常有信心今天看到这篇推文的各位,都会活到2045年,让我们大家拭目以待。)

用“奇点”这个概念来描述某一个发生重大改变的时间、地点或者事件的原因是,无论是数学、宇宙学还是量子物理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在“奇点”前后,改变的事物有着彻底的不同,比如牛顿第二定律这类的物理法则完全失效,以至于将改变前后的事物进行比较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银翼杀手2049》中,人类女警官知道仿生人生育了一个后代之后会感到震惊,人和仿生人的界限如果被打破,人将如何定义自身,之前的规则是不是要打破?

那么作为人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如何与拥有和他一样思维的强大生物好好相处,怎样为它们的繁殖制定法则,并为它们发挥作用制定节奏,以及如何避免它们错误地与人类对抗。”(《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P368)

也许,有另外一种可能。在奇点到来以后,我们可以定期自我备份,以此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从血肉之躯的碳基生物,变成硅基存在,人类变成机器,以数码形式永生,人成为记忆本身。

《银翼杀手2049》中,复制人组成的反抗军女首领对K说,“你可以杀死我,为了同类牺牲,是我们所具有的人性。”就像福克纳在诺奖颁奖词中所说:“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唯独他能永远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为此我们将永垂不朽。”

我们创造文明,我们肩负责任,我们世代传承。“这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机会在过去的时代,只有君王才会拥有。因此我们必须要记忆,并保护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的记忆,找到更新颖的更持久的留存我们记忆的方式。”

记忆是万物的守护者,我们人类是记忆的守护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