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中路读后感精选

林中路读后感精选

《林中路》是一本由陈舸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中路》读后感(一):试啼者:诗评实验001

我必须说,我不仅一次从诗文中,窥见自我的形象与象征。故而,既是“读者之我”,又是“作者之我”在阅读我的或者他的语言故事。 类似的浮想,有助于将诗人定义为初学者,急于炫示,和用几枚小片钞票赚得黄金声望。噢,诗童,巧取豪夺去吧!必须准备好面对惨败,黏糊糊的伤感,并恰到好处地使用魔法。你可知,星与草,是我们的捷径。 很难将诗歌归类为叙事诗,叙事自有其独有的具象法和抽象法。更像匆促的召唤,而每个欢忭的聚合同又包蕴着无法无天的离逝与垂别。叙事演化成“语言记忆”勾勒的粗劣轮廓。 诗人有自己的方式去俗化语言也好,诗人自身也好,以反驳以抵抗精明化的高贵。 “海,在远处翻腾。/我们陷入了树影/和秋天诡谲的阴凉。”轻佻的诗人在将爱人植物化之后,又自我暴露,毕竟诗人也是一株植草。 植物,一种解言方式。 精神居于海岛的诗人,一只在腥咸海风中颤栗的鱼鹰。一枚皈依砥石的湿漉漉贝壳。一片消逝于自身的灰影。

《林中路》读后感(二):乱评陈舸《中途》

在微博上看到木朵的诗评,屁颠颠揣着酱油瓶赶来的。

诗评写的很不错,看到诗歌,却有点电视购物拿到实物的感慨。

一只小木船

被破网勾住

船在摇船在抖

老妇在撩拨

那狗在叫唤

鱼儿在蹦跶

海水在灿烂

海水漫过来

可能这个拿着酱油瓶的人是一个毫无情趣的怀疑论者

所以不负责任地说一句:

俺在这堆并不出彩的“慢镜头”“剪辑”找不到到什么“乾坤”和“沙场”

阿朵同志啊,你是不是做虚假广告啊?

俺有点小失落

这已不是“兴观群怨”的时代了。

在有鱼排和防波堤的近海

现实中早已是漂浮的垃圾场

“透明的海水”和“漂移的水母”

不过是穿越过去的美好想象

那是我们的渔民还不用去韩国海域贸然找死的美好时代

不过诗歌有一些美好的寄愿总是好的。

在《中途》,我只隐约看到一些现代人经过雕琢的存在感。

如果你说,“问题总会在最后得到解决”

俺宁愿谁哄一句:面包会有的,彩票也会中的。

《林中路》读后感(三):邓宁立:词的突围

词的突围

邓宁立

在隐藏中,寻找更克制的;抑或在词语中汲取欲望的形状,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林中路》的目的。名词并不能使人坦率,对事物的描述也绝不等同于占有,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本诗集里,读者能够处处感受到一种随意的,并置的,却在不断变形,随时准备向内延伸的时间。没有什么值得描述,因为一切已经“被描述”过了,《林中路》打消我们的怀疑,甚至质疑这种怀疑本身。叙述,不过是为了瓦解。瓦解即将到来的那个结尾,瓦解事实本身,在语言的困境中,寻求得体的突围。

我们惊讶于他对名词的让步,其次,诧异于他对这些小小无神论者的控制。《林中路》的每一首诗都质疑了自己创造出来的平衡。专有名词,恰恰是语言这笔本金带来的利息,它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作者以资本所有者的形式出现,他踌躇于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两种欲望之间。如果说这本诗集终于证明了什么,那就是,语言的流动性:把手里仅剩的语言资产,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我们最终发现,市场是存在的,在理想化的自由市场里,各色各样的老工艺品和现代主义雕塑并存。

《林中路》读后感(四):木朵:陈舸的账户

陈舸的账户

木朵

如果有这么一个文学奖,奖金为1万元,面向那些一年来印刷的诗集,我恰好又是惟一的评委,我会考虑将这笔钱汇入诗人陈舸的账户。他自印的诗集,《林中路》(应是第二版)①,当之无愧。要是有人问起这一票为何这般,我可以从这些方面作答:关于一本好的诗集的条件

1、它首先是经过了严格挑拣的产物;

2、它不必太厚,一百页就了不起;

3、它不必试图区分少作和近作;

4、它阻止读者忽略任何一个成员;

5、它不承诺一下午就能读完;

6、它很快,半小时,就唤起读者写作的欲求;

7、它提供了一种百科全书的视野……

诗集的标题取自《林中路》这首看上去千锤百炼的诗。最初,我就是因它与诗人建立了好感。它也许并不是几十次修改之后的作品,但它明显流露出千锤百炼的决心:如有必要,他愿意为之赴汤蹈火。因此,我认为他的作诗法则情同一本连环画的展览,他对语感、语速的把握相当谨严,这与他对自然界不少物种的生性的了解形成匹配。他也代表了一种浓烈的好奇心,一种经得起藏匿的豪情,他相信“简洁就是美”的判断。他并不打算把诗的意思搅乱,或滥用比喻,他写一种便于辨识的诗,读者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他的干劲,但要弄明白这些凝重的诗意是如何从水底捞起来的,并非易事。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从事件或事物进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入手,都无损诗对实际情况的交代,都无碍诗诉诸连绵起伏。因为他偏重对一棵细小植物的关注,而这是我无能为力或熟视无睹的,我便通过他的诗集重返自然。

———

①实为第三版(2006年,自印),收诗50首。第一版(2004年,世界书店)收15首,第二版(2005年,自印)收42首,第四版(2009年,副本制作)收62首。——编者注

《林中路》读后感(五):臧棣:有自尊的想象力,或曰:非常叙事

有自尊的想象力,或曰:非常叙事

臧棣

读《钓鱼人的一天》这样的诗,我的第一反应是莫名的感激。首先,感谢木朵向我们推荐了这样一首好诗,其次,感谢陈舸写出了这样一首出色的当代诗,再次,感谢天亦有情,能让我幸运地读到这样一首好诗。

从诗歌写作的角度上讲,这首诗可以说写得相当优异。在诗歌经验的层次上,诗人老练地借用了短篇小说所包含的读者期待,这从诗的题目上,也能看出来:钓鱼人的一天。这样,在一天的时间里,一个钓鱼人会遭遇哪些奇特的事情,便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这里,从想象力的展开的角度看,诗人有意使用了线性的叙事结构,但很快,诗人便把他所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对内心视角的捕捉。也就是说,从诗歌技巧的驾驭上讲,诗人显得非常从容,并且也很老道。一方面,他虚晃一枪,用线性叙事设置这首诗所包含的故事悬念:毕竟,从阅读反应上说,我们也想知道诗人所要讲述的钓鱼人,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至于诗人要写一首诗来展示他的存在。另一方面,这首诗中,真正的主角并不是“钓鱼人”,钓鱼人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出现的;钓鱼人全部的文学功能只是提供出一个独特的视点。换句话说,诗人陈舸只是想通过包含在钓鱼人身上的某个“视角”来把握一种特殊的诗意想象。

我之所以说这首诗出色,原因还在于从诗人对节奏和结构的把握中,我看到了一种我一直对诗意的想象力的特殊的信念。假如没有没有这种对诗意的想象力的特殊的信念,那么,同样的题材,这首诗所展现的就完全可能是另一番面目。

我们这代人诗人的使命之一,就是让想象力获得自主性。这一点,说起来是常识,但放到新诗的历史上去回顾,它却是何等艰难的志业。

这首诗的取材也许很平淡,来自日常生活中的钓鱼经历,或是对钓鱼活动的观察,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用克制而稳健的叙事就,把看似平常的日常经验张弛有度一步步地推进到诗意盎然的幻象世界,从而呈现出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想象力的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这首诗也可以被看成是一出简练而有趣的心理剧。这首诗涉及到众多的心理波动,失望,狂喜,内心的盼望,警惕,幽默,满足,茫然,等等。而每一种心理波动都包含了充足的戏剧性。它们像闪光的链条一样有趣,扩展着这首诗的内在结构,并使它保持了必要的柔韧度。

附:

钓鱼人的一天

陈舸

体育馆的圆弧

顶部,在晨光里悬浮。

成群翻飞的鹭鸟

会吸引我的目光——,

我看着它们降落

让树冠一下子变白。

为了寻找

想像中完美的鱼群,

我要穿过乱草小径。

草坡已被混凝土覆盖

防波堤,掠夺了我

躺在日光里做梦的快乐。

我坚守着

这毫无遮掩的据点,

像一个耐心的

狙击手。

鱼群透过闪动的水面

会以为是灰色的岩石。

蜻蜓像水上小飞机

在头顶盘旋,把我

当作一截干枯的树桩。

我的脸不安地转动

最后,落在鱼竿的末梢

透明的双翅平展。

被抑制的狂喜

始于黄色浮标颤动,

它在瞬间沉没。

一股来自幽暗水底

平静的力

牵引着我绷紧的神经。

鱼竿开始弯曲

尼龙丝发出嗡嗡低鸣,

我的心剧跳。

我感觉到硕大的鲤鱼

或者鲮鱼,发疯地

搅动冰冷、灰色的湖水。

我尊重它。

有半小时那么久

它不停地来回游动。

但事情已经变化

不仅仅是距离,疼痛

一个人隐蔽的欲望

正在被满足。

当我紧张地

揪起沉重的钓竿——

鱼钩上只有一片鱼鳞

硬币般闪耀。

心迅速下坠,我茫然地

再度凝视鳞片

那里,一道眩目的小彩虹。

白昼已被那些

偷吃鱼饵的小鱼虾

啄食干净。

或者是一条隐秘的大鱼

连钩带竿地

拖至深不可测的湖底。

夜色和寂静围过来。

更远处的钓鱼人

用手电筒探照水面,

光柱摇摇晃晃,让人以为

他正在一条下沉的船上

打着信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