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精选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精选

《宪法学讲义》是一本由林来梵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355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1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一):规范宪法学的魅力

林来梵先生是我国很有特色的宪法学学者,作者倡导的规范宪法学对我国宪法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方法论与基本范畴是最为重要的,在对基本范畴的具体分析中,能够坚持方法论的一以贯之就更为难能可贵。在本书中,作者坚持其一贯的规范宪法学立场,对宪法学基本范畴逐一讲解,让读者体会到规范宪法学的魅力。由于本书是作者为本科生授课的讲义,因此语言较为鲜活,保留了课堂上的原滋原味,但也正因如此,可能受制于授课时间,不同部分详略有异,第九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讲解的略显粗犷,还好作者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可以弥补此书之不足。本书的另一个不足是文中错别字较多,希望以后再版中能够认真核对,减少这些不应有的错误。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二):真性情的宪法学书

3次读书小记

开始读《宪法学讲义》第二版,细想一下,已经十年没有认真看宪法书了。这是林来梵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录音整理而成,第一版出版于2011年,读着文字就想起了林教授讲座时的音容。惋惜的是,没有早出版几年,2000年我上第一堂宪法课时,没有什么书可读,要是那时候就能看到这样的书,该有多好啊。

值班夜读《宪法学讲义》,至12月4日凌晨1点,终未看完。书中国家结构部分的国家学说,其他教材没有写过,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宪法上,基本权利条文在国家机构前,但讲义把国家机构放在前,手段在前,目的在后,逻辑演进也是通的。毕竟条文更强调的是宣示作用。 终于读完了,林教授提纲契领,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偏不缺不漏。十年前的感觉,也就是当初的心,越读越清晰。即使不为职业,也可为爱好,这本书是很好的切入点。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三):我就是应该推荐这本书

已经快要一个月没有碰这本书了,这段世间在法院实习(北京,商事口),正在豆瓣写实习见闻。

而之前,因为准备考研而与此书结缘,内行人应该瞬间明白我考的是哪里吧 。

此书有多好 ——考研之苦全仰仗此书来消解,林老师的风趣,林老师的睿智,林老师的担当。林老师是很有偶像魅力的。 一遍又一遍,看个不停,就已经不是为了考试了 。因此,我觉得我应该为这本书写点什么。

宪法学抛砖引玉之经典。经典到何种程度,我甚至将器视为绝对正确。如果说为宪法学找一把钥匙,非此书莫属。虽说林老师在此书的第一版很推崇规范宪法学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偏袒,而是宪法学发展到当今之使然。现在这个阶段的宪法学就是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其理论至深,涉猎之广,读此书会让你觉得有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 另外,对于已厌烦官方哔哔版的宪法的同学,此书会让你另眼相看宪法,甚至喜欢上宪法。。。

法学幼稚病的良药! 宪法学讲义不只是关于宪法,更是关于法律,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学汪洋大海里的航灯,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很缺乏这一块,本科四年毕业后,对什么是法律一片茫然。法律熏陶下应有的那种气质一点没有,这种气质我很难描述他,但是当你多接触一些法律界的”大家“,法律界执牛耳者,不管是前世的还是现在的,你会感觉到的,反而学完法律给人留下一种古板乖戾的气质,甚至成为一种标签,常常被用来调侃。 何然?! 因为没有对法律深入骨髓的理解,这种理解就在于对法律思维的掌握,甚或对法律之信仰。教育缺这块可能不是教育却,而是教授知识的人却。 而林老师在这本书中对法律思维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塑造,对法科学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削尖脑袋要往名校钻,自有其道理。

望诸君细细品味此书。

(这个书评写的很不满意。但还是发了吧,我善于原谅自己)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四):一些有启发的点

1、规范宪法学的特色是“带着规范的镣铐跳舞”。法解释绝非随意地进行。如果不戴镣铐,谁都能跳;而带着镣铐跳出水平,便是学问了。P105

2、事实和价值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无法从事实命题中推断出规范性命题。但这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重要倾向。P167

3、宪法不调整没有国家参与的社会关系。P74

4、在法学领域中,事实论当然不可忽视,但规范论则更为重要;而事实论在其他的学科领域——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等——中占据主要位置。P78

5、宪法学与政治学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宪法学实际上是一门解释学。P103

6、真正的学问或许就在此处:你在众多的观点中选择了何种观点,并且告诉读者,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就要求同时具备梳理资料的能力和论证观点的能力。P105

7、法条里可以装入不同的价值。往往法条依旧,而其内涵已经沧桑。

8、拉伦茨:法的适用就是事实与法条之间对向交流、相互穿透的“一种思想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通过应照法条,将原始的案件事实加工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案件事实;另一方面是通过解释法条,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适宜对当下个案的案件事实作出判断的规范形式。

9、政治上的责难,以及政治斗争的策略,全部都收敛起来,或者只隐存于判决书的“发言法语”背后。这就是美国人的一种政治智慧,把政治的话语转化为法律的话语,甚至转化为法律技术来处理。P146

10、公民概念相对应的是外国人,人民概念对应的是敌人。P206

11、三种无边界的基本权利:内心自由、人的尊严、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P244

12、界限当有界限,限制应受限制。P245

13、综观历史,政府都会把最稀缺的、最能营利的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实行专营专卖制度。P249

14、套路:目的是否合理;手段是否合理;目的与手段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性。高考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目的是合理的,因为各地教育水平不一致;手段是不合理的,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应当分数线更高而非更低。P284

15、国际上对教材的规范要求:一是不能只给观点不给论证过程,二是最好给出并立的不同观点。P295

《宪法学讲义》读后感(五):多出点这样的书 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中国庞大的考生人数,以及永远也无法做到公正的高招制度。注定了进不了知名大学的学子一定是大多数,也许你非常勤奋,天赋也不算低,但最终也只能在一所诸如XX学院的高校度过本科的时光,教你的老师也许也就是一刚刚毕业没多久的研究生,很可能照着书本、PPT念就是他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四年,如果再不去考研、考些含金量高的证书,恐怕就真的算是白瞎了学费和高三的付出。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不知名高校逐渐成为了考研、考证的辅导班,对法学这样年年遭遇就业红牌的本科专业来说,这样的趋势几乎已成客观规律。由此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越来越多的法学院毕业生,学了那么多年的法律,却并不具备法科学生应具备的思维能力与学识素养。在与知名法学院毕业生的竞争中只能甘拜下风。然而毕竟每一位法学院的学生,都可能是未来法律共同体的成员,这一素质差距的鸿沟必将成为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如何消解这一差距呢?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我并不知道林来梵教授,最初编写这本宪法学讲义的初衷是什么。但我坚信,这本书必将是众多无缘名校但勤奋好学者的福音书。读着由教学实录转化而成的文字,虽与林教授无缘半面,但也能感受到他大气幽默的授课风格,仿佛此刻业已端坐于清华的学堂之上,与那些天南地北的精英才子们一齐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纵览全书,思路明细,字字珠玑,引人入胜之处比比皆是,愉快的阅读体验与死板僵化的统编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可贵的是,本书中对诸多宪法问题的思考,形象生动地彰显了法律思维的精髓,在令读者醍醐灌顶之余,也为其形成扎实的法律思维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一部好的教材,并不在其记载的知识是否全面,而是在于能否激发起阅读者探索的热情,切实提升其思维水准。这一点林教授做到了!

期待着,林教授再接再厉,我们拭目以待本书的第三版、第四版..........,期待着,那些知名法学院的知名学者们,都能敞开胸怀,将其多年教学中“压箱底”的绝活、秘笈编辑出版,让一本本诸如《法理学讲义》、《刑法学讲义》、《民法学讲义》成为全体孜孜不倦的法学学子求学路上的好伙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