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精选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精选

《经济学讲义》是一本由李俊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一):交易费用的使用边界?

作者师从张五常自不用说,同样推崇经济用来解释现实也是我所认可(实证经济),但26讲之间的逻辑似是并不十分系统和严谨,单讲似乎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彼此又脱不开关系,如此也导致了一些重复的内容。说是要颠覆传统经济学,那也需要厘清何为传统,何为现代。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一切,就是现代,就是颠覆?虽说交易费用本身很合理和强大,但所有理论、现象都无不以此作为解释关键因素似乎也有啥都可以解释啥都没有解释的感觉,就像任何概念和规则自有其作用范围,那么交易费用自己的作用范围呢?我似乎闻到了一股『万能理论』的气味

以上是自己写的短评。

整书读罢,也算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当然是需要感谢作者的,此文自不去论书籍本身的组织结构,也不用探讨所谓文笔的各种『术』,翻罢最后一页,难以即刻平复,或说是一直萦绕心中的是作者对于交易费用的亲睐,和贯穿与全书使用此工具对于各种既有理论的反驳,完了心中形成的关于交易费用的形象不是一个理性的牛顿,而是一个无所不能(其实是一无所能)的神棍。

于是,我不禁要问,就像作者所称『民主应施于公产,市场则应施于私产』,那自是说的是各自的边界;就像科斯定理最关键的关于私产界定,也自是对于私产边界的确定。显然,任何一个概念或者规则自是有一个边界,那么『交易费用的使用边界为何?』

这概念本身最早大致是科斯在讨论公司和市场的不同制度安排提出的,自此若干年,后续的经济学家发现这个概念可以用于解释更多的场景和现象,所以不断得以扩展。

但,就像作者书中不断提出的『套套逻辑』,这个概念用于解释所有现象是否也是一种『套套逻辑』?

经济学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也就是人的行为(或者选择)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就是最小化选择的成本,而这选择的成本也就是广义的『交易费用』,那么人的自私假设和交易费用(最小化)是一个东西,那么叫猫为咪的价值有多少?

另,作者在反驳一些理论时也显得很是武断和鲁莽,例如认为『博弈论』是一文不值,还有均衡理论等也都是一一驳斥,这里面一个核心问题是,很多理论的构架并非基于(或者认同)交易费用理论(甚至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那形成自己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且可以解释现实的现象那岂能如此武断地认为其没有价值?同一事物自有多种不同解释,也非只有一种正确(何为正确?),批评与包容共存,现实的解释力(预测力)自会如同『看不见的手』一样自动去劣存优的,这不就是市场?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二):何为批判性思维?

首先给出我自己的结论,这是一本极其优秀的书。最初读到这本书的缘由是赵志峰老师在上课时提到他喜欢张五常,由李俊慧整理的张五常的博客,他是一直跟着读的,出一篇他就读一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俊慧的名字。然后上网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紧接着,这本书就出来了。我又到学校图书馆搜了一下这本书,正好有这本书,我就借来看了。这一看就觉得这本书不能错过,网上也有人说可以把它当做是学习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的入门书籍,张五常是志峰老师的最爱,而我之前也读过一点张五常,但是觉得他的东西有点不适合我。正好,李俊慧是张五常的学生,有这么一本书阐释张五常的思想,再好不过了。从我和这本书的相遇中可以学到的一点就是人总归是要有一点好奇的,如果我没有回来在电脑上搜一下李俊慧,那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了。

李俊慧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宏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深感现在主流教材上的经济学理论错误百出,前后矛盾,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于是,她在征求同学们的同意之后,开始讲她认为的对的经济学,所讲的经济学内容最后做成了这本厚厚的《经济学讲义》这本大书。整本书分为26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整本书的框架参考了赫舒拉发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这本的主流的经济学教材。在《经济学讲义》里头,李俊慧从头到尾差不多把整个的传统经济学批判了一遍,丝毫不留情面。不是说她讲的就一定是对的,但是起码我极其欣赏她的勇气,你要知道,在她的面前,可是一整批顶级经济学家的东西啊,可是她丝毫不胆怯,三言两语就否定掉了行为经济学、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紧接着,她又把枪口对准了凯恩斯,这个被主流经济学界誉为是经济学这门学科自成立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被批判的一塌糊涂。我曾经想过,我们大一就学过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那一套东西是否有用?为什么在学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前还要学另外一套经济学呢?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根本没有必要,可是我不敢说啊,因为旁边会一大批人会说,你算什么,就你还能读懂马克思,你差远了,马克思说的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最后的结果就是马克思是伟大的,不容批判的。不畏权威,在这方面,李俊慧或者说是张五常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科斯说有两种经济学,一种叫“黑板经济学”,另一种叫“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他青睐的是后一种。我自己也学过传统的宏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说法千奇百怪,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根本无法分辨谁是对的,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毫无疑问,学完之后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当然也有可能是自身的能力不够,但是我身边所有的同学都是这个情况,这就说不过去了。《经济学讲义》力图解释真实的世界,为此,李俊慧不断在书里头强调,经济学是一门需要验证的科学,所有的理论都要接受真实世界的检验。

我自己读完这本书,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李俊慧说传统的经济学里头充满了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学这门学科太年轻了,才200多年。我是学金融的,现代金融学的历史不过60来年,由此可见教科书里面是什么个情况。那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开始,今后在学习金融学理论的时候要多想一想,真实世界是怎样的,这个理论会不会与真实世界相悖。当你真正的开始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才是你从这本书里头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三):读《经济学讲义》11.7(未完)

这本书是在婉平同学书架上顺手借来的她最贵的一本书,特别符合近期的阅读胃口。此前读过微观经济学,作为跨专业的人来说,图表和公式不如一个简单的结论和一个比喻来的实在,作为经济学启蒙可以说是很合适了。 从功利的视野看,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什么巨儒,若不是与张五常教授有交集(也深受张五常教授《经济解释》的影响),恐怕她这本书难上书架。但我十分欣赏她的自信,我相信序言里她大学同学说她的热爱和潜心研究,开卷有益。 近来阅读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东西,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私是一个人做出任何决定的基本前提,本书的作者也说一定要承认自私的假设才能再来讨论经济学(但“不能直接使用自私的假设去解释现象,而是要加上客观存在的局限条件的变化”)、提出交易费用(张五常教授认为对斯密当年缺失的填补方法——“(斯密)从人类自私的角度推出国富的道理,但忽略了人类的自私可以毁灭自己……填补方法是……引进制度或交易费用,推出无数可以验证的假说”)、局限条件、需求定律作为公理的观点的价值。我觉得交易费用的理论(概念最早由科斯在1937提出)十分合理的解释了我为什么通常是打车而不是去坐公交车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我在践行这个理论,哈哈哈。 简单了解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类,知道了一点经济学发展史(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被命名为宏观经济学,作者认为在大萧条时期是饮鸩止渴)、美国大萧条的成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开征企业所得税、关税法案、最低工资法”另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将美国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的原因(战争而非罗斯福新政),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加速了凯恩斯药方的后遗症——“滞涨”(这是凯恩斯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因为在凯恩斯的理论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互相替代,不可能同时出现),作者主张不应该划分什么微观与宏观,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吉芬物品,也批评了经济学中滥用数学,指出当下经济学存在很多套套逻辑、诸多误读和谬误(认为马歇尔对成本划分为长期、短期错得无可救药…说生产者在短期里无法改变固定投入,就是说生产者在短期里没有改变有关投入的选择,然“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既然所谓固定投入,没有可以改变他的选择,则何来成本而言?”),吓得我简直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个。 作为一个韭菜,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股价是可以、也是不可以预测的”。作者将天文学上日心说与地心说的竞争是奥克姆剃刀在发挥作用,有趣。因为“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所以我觉得每一种选择都是在失去。面临选择的时候只需要知道租值是否为负数(现实之中有信息费用的约束,判断是否租值为负,所需的信息通常是最少的,也就是信息费用最小化的选择)就可以做出符合租值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评述(我倒是觉得导向“公有制”的主张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马克思起码能自圆其说,形成一个封闭的理论完整体系)也比较特别,学习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术语成本、租值、科斯定理等等,当然,我也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交易费用和需求定律。 本来想着读完了再发这个读书笔记,但是由于书实在是太厚了,然后时间有限需归还,只读了一半。有机会再读,只好整理11.7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讲义》读后感(四):毫无疑问的一本好书,经济学讲义

这几天读了李俊慧《经济学讲义》,毫无疑问是一本好书,现将核心内容摘录如下:

经济学的两个前提:1、经济学一定要是明确的、可以被证伪的,不可似是而非;2、经济学因为有人的参与,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结论不能通过受控实验,而只能通过实际生活来证明,即是一门实证科学。

经济学的唯一假设:自私。与道德的矛盾:1、对道德的主体来说,道德是一种非货币的自利,利己也包括非货币的利己,这样将道德也纳入了自私的框架;2、对道德的客体来说,其评价不会好过主体,并且大概率不会创造新的价值,所以社会通过道德引导人们利他进而自利;与非理性的矛盾:动机是理性的,但由于交易成本(尤其信息费用)的存在,不能以结果的非理性否定行动的理性。

经济学的局限条件:1、稀缺:主要由于质量的差别;2、竞争:最好的竞争准则是价格准则,因为其必须先得到收入才能竞争取胜,得到收入的过程就是先利他,此外,不会导致租值消散,但价格准则的前提是对产权的保证,此外还需要支付交易费用。其他非价格准则包括先到先得、论资排辈、民主投票、弱肉强食等,都会带来租值消散(租值消散也是某种交易费用)。自私的人最终会选择交易费用较低的竞争准则。

自私的假设加上局限条件的变化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人的行为变化是对解释的事实验证。

经济学的另一种理解:其实针对人类所有的选择,可以称为“人类行为学”,是社会科学的全部,能够找到合理的基本假设,构建对内逻辑自洽、对外可实证证伪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实然,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不研究应然,即“好不好”、“应不应该”的问题,而且应该先研究应然,后研究实然。

福利经济学的问题:在于以实然的客观标准(如是否有浪费、是否有效率)回答应然的“应不应该”,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浪费与无效率。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250年左右的历史);2、古典经济学:包括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集中分析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如何引导资源以生产,产品销售后的收入又如何分配,推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3、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标志着进入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仍深信不疑,但引入了数学来表达推导理论;4、1929~1933年大萧条,无法解释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失业率高企的现象,凯恩斯理论出现,但并非拯救大萧条;5、战后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调和,认为古典经济学关注微观主体(个人与企业)如何在价格的引导下消费、生产与交换,这就是微观经济学,凯恩斯学派关注政府如何从国家高度上确保经济正常发展,这就是宏观经济学;6、1970年代滞胀出现,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相继出现,反对凯恩斯理论。

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微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中性”,即货币币值稳定,则物价稳定,货币价格与真实价格(或相对价格)一致,;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非中性,即物价水平不稳定,表现为通胀或通缩,进而误导了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所以政府要稳定货币价值、稳定物价水平。

大萧条的成因:股票市场崩盘的原因是前期货币供应太多,产生通胀进而误导了人们的选择,进而生产过剩,然后股市首先崩盘,但是此时银行急速收缩货币供应量,进而产生严重通缩,生产者获得的价格无法弥补运输成本,索性就地毁灭以减少损失,那为何导致长达10年的高失业率,则因为政府1、开征企业所得税加重税负;2、大幅提高关税导致贸易额锐减;3、尤其是制定了最低工会法、工会等制度阻止工资向下调整。

均衡与最优的观念:均衡针对宏观总体,永远存在,没存在只是因为存在交易费用导致不想再均衡,改变价格的交易费用越大,价格波动就越小,非均衡的价值在于排查补齐遗漏的局限条件。最优针对微观个体,其核心同均衡。

边际:指局限条件的变化导致人的行为的变化。数学中的边际指作为平均基准的数量变动(对应局限条件)一单位所导致的总量变动(对应人的行为),对应了经济学的边际。

需求定律:对应了需求曲线,但有几个前提:1、相对价格(即真实价格)引起需求量变动,而非需求量引起价格的变动,其隐含假设是货币中性;2、需求量描述的是人的意图,而非客观事实,是否成为客观事实还要看局限条件;3、其他因素不变,其实就是排除其他对需求量意图变化的影响。但是其他因素分为三种,a、直接导致需求量变动的,就不能变;b、直接导致价格变动的,就必须变;c、中间因素,一般是事实,如替代品,必须允许它们变;d、偏好这一类看不见摸不着的,允许变,但要关联到客观事实,并且需要用奥卡姆剃刀理论。

局限条件变动的时间性,是某些事物(如股市波动)无法预测的重要原因,其实本质就是信息太多、变化太快。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关注时间性较长的局限条件。

需求定律的来源:自私假设+局限条件,其中,价格变量是事实,对应局限条件,需求量是非事实,对应自私,所以,需求定律=自私(非事实)+局限条件(事实)。

供求理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一体两面,价格低就买,就是消费者,价格高就卖,就是供应者,均衡数量也是意图量,现实中如果实际均衡量不是供给曲线的均衡数量,则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

价格干预:价格管制侵犯的是卖家的收入权,最低价格试图侵犯的是买家的收入权,因为买家可以不买,而卖家大概率不能不卖,最终侵犯的还是卖家的收入权。价格管制导致的结果是竞争准则的变化,而非短缺或价格准则,其中被侵犯的那部分可以由最小交易费用的人获得,这个行为就涉及到租值消散。所以,判断价格干预好不好,不能看主观目的(可能是好的),而要看实际结果(可能是不好的)。最低价格典型包括最低工资法与农产品价格支持,最终却可能侵犯了穷人的收入权。最低价格则负担大部分由政府承担。

效用:其实就是功利主义里面的功利,1、是非事实层面,用于度量偏好,但效果不如事实层面的使用价值;2、是序数而非基数,因为其因人而异,无法比较。

吉芬物品:1、表现形式:价格上涨、需求也上涨;2、前提条件:贫穷物品,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基本不可能)。但现实世界尚未发现。

需求弹性:有弹性,则可以薄利多销,无弹性,则只会谷贱伤农。但尚未找到理论提前确定弹性,常规对于弹性原因的解释是:1、是否易于获得替代品(容易获得的有弹性);2、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奢侈品有弹性);3、是高价品还是低价品(高价品有弹性)。张五常的解释是:随着时间推移,关于某个物品的替代品的信息费用下降,替代品增加,则物品会更有弹性。

机会成本:1、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2、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因为无法重新选择),其作用是在存在信息费用的局限条件下(即信息费用高),人们可以借此估算机会成本,即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差异在信息费用,当信息成本为0时,历史成本就与机会成本分开了。

租值:即经济利润,是未做选择前的预期盈利,=预期收入-机会成本(预期成本),符合最优选择的租值都是非负的,租值的不同角度:1、从最粗的角度看,租值是收入,即次优选择是啥的都不干;2、从最细致的角度看,租值是0,因为次优总是与最优基本接近。3、从中间的角度看,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无法确定具体的租值。(实际)盈利是做了选择后的盈利,=实际收入-机会成本,是预期之外的收入。

上头成本:三个定义,1、没有产量也要负担的成本;2、收入-直接成本;3、生意的资产价值即租值。上头成本是预期,只要收入下降没有让上头成本为0,就能继续战斗,所以企业的核心也是做大上头成本。其实本质是否是固定门槛?固定门槛越高,越能承受收入的下降,因为上头成本低的会率先出局,如同小时工。

交易费用: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同上下游对于要素的组织,其组织的过程(即生产环节的统一)即节约了交易成本,节约的费用或者说使用市场多付的费用就是交易费用。但为什么不把所有生产放在企业内部?这是因为使用企业也有交易成本,毕竟内部失去价格指引,出错的机会比有价格时更大,这多出来的费用就是管理费用。总体来说,它们可以统一为制度费用(只是因为交易费用太深入人心,所以还是叫交易费用),也叫广义的交易费用。

制度费用即交易费用的合约理解:制度的背后是合约,“鲁滨逊一人世界中不存在的费用”,即协调的费用、社会的费用、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费用。

受价:接受价格,即传统所说的自由竞争,要求产品没有种类质量的差异,且没有信息费用的干扰,或者说进入成门槛即成本低,典型代表如期货。

边际产量递减定律:针对生产者,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其他生产要素增加时,刚开始总产量会增加,最终会下降,主要是生产要素有一个最优配比,过多的生产要素无法起正面作用甚至妨碍生产。还有一种针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两者从来没被证伪。

类聚:即生产者聚集,可以节省信息费用、可以获得专业化带来的成本下降、可以方便同行互相合作,以降低交易费用。

觅价:类似于垄断,市场为受价或觅价取决于进入市场的自由度与成本,其进入门槛是垄断租值,或上头成本。垄断的成因有:1、天生;2、人为(包括政府)构建。反垄断不能反好的垄断,而应反行政垄断。

信息费用:因为信息很难保护,保护信息的关键是把信息具化为有形物品,进而直接保护该物品,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降低信息费用的方法:1、以价定质;2、做广告;3、排队。但信息费用最终还是需要以质量做基础。可以用信息来度量风险。

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没有解决预期寿命大幅提高、通胀造成储蓄存款购买力下降的系统性风险,只是解决了有人不存钱、有人养了不孝子的非系统风险。

货币的职能及核心:1、交易媒介;2、储存价值;3、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来自其所能交换的物品,即物品的价值,货币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以及虚拟经济。

货币的价值稳定:1、其数量要严格随物品数量变动而变动,古代由于生产与货币增加都不快,所以相对稳定,通货膨胀少;2、现代通货膨胀多,使用因为法币易增加,凯恩斯理论给出印钞依据,以及工会福利制度阻止工资向下调整。

货币的特性:1、非中性:是由于有货币的世界中存在交易费用。通胀将大大打击储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投资,所以拉美经济不好发展;2、流动性(并非货币独有):变现越快,本息受损的风险越小,流动性就越好。

中央银行的起源:设置唯一货币发行权,是获知货币总量及其责任人信息费用最低的制度安排。

货币调控:1、最终目标:控制物价水平(通胀),而不能用来调节经济增长;2、难点:中间目标,美国紧盯利率,但其由社会平均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难以由货币改变;3、好的货币制度:朱镕基,第一阶段将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锚定(当时美元稳定,且外汇数据可控、可测),而且采用国内货币政策,即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直接控制通胀,而非国外采取的动用外汇储备;第二阶段可考虑锚定可交易的一篮子物品价格指数,直接控制国内物价水平(即相对价格,真实价格),这个锚不是CPI,因为CPI物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上升无法反应,难以处理新产品的出现,以及统计费事,而应该是期货市场。

工资合约与产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是否分离的关系:交易费用比较低时,一般采用件工合约,两者无法分开;交易费用比较高时,一般采用时间工资,两者分开。

失业:如果一切生产要素通过分成合约(即件工合约)来做,就不可能出现失业,有点类似于固定资产,获得了某种稳定性(如个体稳定的工资),就失去了某种稳定性(如集体可能得失业)。

自然失业率:靠通胀手段没法根本消除的失业,其成因不是摩擦与结构性失业,而是最低工资法等制度因素。所以货币政策也无法调节失业。

GDP的核心:我国公布的GDP是名一致,增长率确是真实值,如果产品或服务不通过市场交易,就无法核算价值。其中,储蓄与投资相等,储蓄是站在现在的时间看,是扣除消费后剩下的,投资是站在未来的时间看,是现在不消费留到未来消费的。

永久收入假说:永久收入是长期稳定收入,相当于预期折现,否定了增加现期收入就能增加现期消费,除非能增加永久收入

货币与商业周期的关系:如果货币政策不出错,经济不会波动,真正的经济增长依托的是实物,哪怕货币出问题,但只要相对价值不变,虚拟与实体经济没有脱节,金融危机也不会带来长远影响。

决定经济表现的四点:实体经济中财富的生产能力;人们的预期(即增加永久收入);虚拟与实体经济是否脱节;交易费用占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比重。

新制度经济学:即合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主要思想是科斯定理,即1、产权界定(游戏规则)是市场交易(竞争规则、价格准则)的必要前提,也要考虑产权界定的交易费用,产权有三个:使用权(但是要收到约束,不能损害他人)、收入权(税收是否侵犯收入权?如果是从量税,可能是公共服务的对价,相对合理,如果是从价税,一般会侵犯);转让权(最直接体现市场交易以价格准则定胜负的本质,确保资源落到最擅长使用的人手上),所有权其实不重要,只要这三权在,转让权很重要,缺乏了价值会低。2、有了明确的权利界定,市场交易下资产的使用会带来最高的价值。3、如果交易费用为0,市场交易的结果最后都是一样的。

外部性存在的原因:从合约的角度,1、没有界定产权,所以没有市场交易合约;2、有合约,但条款不齐全;3、条款齐全,但某些使用的收益与成本在边际不相等。

租值消散的核心:那一部分收入权没有清楚界定,无法市场交易,所以改用了非价格准则。价格准则不产生租值消散是因为其获得价格之前为社会做了贡献,现实中出现非价格准则,大概率是没有界定为私有产权。

租值消散的行为:1、合约的安排或行为改变,增加了交易费用,如加油附带润滑剂;2、资产的使用或生产行为改变,导致资源的价值下降,如政府管制房租导致房东降低租房品质。

市场节约的交易费用主要就是租值消散,因为市场的价格准则是唯一不会造成租值消散的竞争准则。

租值消散的结果:边际上下降为0,而不是全部消散,因为边际内的租值还在。

政治学:即公共领域的选择,是人们不使用市场(即价格准则)的领域

选择的方式:市场、独裁、民主,其中,市场是投钞票、民主是投票、独裁是不投票,对应的三个乌托邦分别为交易费用为零的市场、完全明智的独裁者、所有事项都全票通过的民主,乌托邦不能实现的核心在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帕累托最优:直接民主下的全票通过符合帕累托最优,但很难,交易费用太高,所以采用少数服从多数,但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除非外面还有市场存在,则可以用脚投票或投钞票保护自己利益,但在政治领域,这基本不可能,所以对少数人的损害不可避免。所以民主做不到帕累托最优。

最后,说说书的缺点吧。就是李俊慧老师呢,火气有点大,哈哈,其实完全不必,坦白说,书是好书,也有很多真知灼见,但一定就是究极真理么?不可能吧,而且也是站在张五常老师的基础上嘛,还是少点火气更好。

如果对本文满意,可关注公众号“何是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