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祝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祝福读后感篇1

乌裙蓝袄白头绳,瘦削脸颊昔日红。曾经笼鸟今终飞,只因人变时不同。——题记

那是一个时代,那是一个人,而那样一个时代,才有了那样一个人。

祥林嫂,一个悲剧的化身。

她二十多岁丧夫守寡,逃出家去给人当女工。她靠着自己身上的力气看见了生活的曙光,可是她的婆婆,为了给自己小儿子娶亲,将她从曙光的边缘又拉进了黑暗,把她嫁到了山里,不,应该说是卖到了山里。从此,她失去了在她心中无比重要的东西——贞操。而她有一颗非常容易满足的心,在命运的强权面前,她屈服了,生了一个孩子,决心在山中生活下去。可是,命运却又跟她开起了玩笑,让她再次守寡的同时还让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无奈的她只好再回到鲁镇,她想在那个看见曙光的地方再次寻找希望。可是,守寡失贞,克夫克子,无论她捐多少门槛,付出多少努力,鲁镇都已经不再接受她。最后,她 历尽了 那个时代一个女人 所有的 苦痛 ,带着 生活的窘迫与无奈,带着 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离开了我们。

她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眼泪,而是压抑,压抑得让人落不下泪来。她的悲剧,让人只想打开窗户,让呼吸更顺畅些。读着她的悲剧,看着眼前的另一个世界,我们有时真得说不出来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祥林嫂,一个时代悲剧的代表。

她嫁给一个小自己十岁的丈夫,逃家打工,然后守寡被婆婆逼着再嫁。这不是她个人的命运,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命运。她再婚当晚挣扎不成,便随遇而安,相夫教子。这不是她个人的选择,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选择。她克二夫一子,被人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相待,也有陪着她流泪的女人,而那些女人,只是想看见比自己更不幸的女人,来寻求一下心理上的安慰。这不是她个人的遭遇,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遭遇。她最终带着活着的人鄙夷的眼神和唾骂的声音离我们而去,去的是那样默默无闻,之后又很快被人忘记,连渐渐都谈不上。这不是她个人的结局,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结局。

自古英雄出乱世,而那样一个时代,在风云人物辈出的同时,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祥林嫂这样一个女人,也许只是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人的生活小小的合并了一下,但是毫无疑问,她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女人的代表,卑微的地位,束缚的“道德”,易安知足的心态,悲惨无奈的命运。这种地位,这种束缚,这种心态,这种命运,不是一两个“卫老婆子”、“严厉的婆婆”、“鲁四老爷”造成的,而是无数个像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大众组成的时代造成的,而这最后造成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的代表,更是一个悲剧时代的牺牲品。

那样一个时代,文明虚伪的外表,阿谀奉承的言语,冷漠鄙夷的眼神;那样一个时代,陈旧繁多的规矩,不可理喻的道德,纷乱不安的社会。不得不说,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一个悲剧的时代,而这个悲剧时代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又创造了无数的悲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有一天,有人站出来,下定决心并倾尽全力去颠覆这个悲剧时代。

悲剧,时代悲剧,悲剧时代,值得庆幸,过去的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时代创造了现在的人,而每个时代都会有悲剧发生,我只是希望这个时代的悲剧会少一点,如果有一天要我去做那个站出来人,我想我会的,而且那时应该还会有许多与我同行的人。

祝福读后感篇2

每次读鲁迅的文章,我总会对旧中国加深理解,感受到那时这个民族所经受的巨大痛苦。这次读完祝福,心中同样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它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代,鲁迅家乡的一位雇工祥林嫂坎坷的一生。一个年轻勤快的壮劳力经过时代的洗礼,沦为疯疯癫癫的老女人。鲁迅高超的描写生动地展示出那个年代表现出的这个民族文化的糟粕,人性的扭曲。

这篇文章从祥林嫂这件事反应出当时社会的总体面貌。这里体现得很明显的就是祥林嫂两次来四叔家做女工,家里人和鲁镇人的反应。第一次出场的祥林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那时周围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么看这么顺眼,以致于祥林嫂出嫁后四婶老惦记着她。到了她第二次再来做工时,丈夫又死了,孩子被狼吃了,人也傻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一开始人们还同情她,后来就真是厌恶她了。看到这,我们明白了,其实人们根本就没把祥林嫂当乡里人看,活干得好就像夸畜牲一样夸两句,疯了后,大家对她的厌恶程度胜过干不动活的牲畜。没有一个人真心跟她分担那种痛苦,一开始的怜悯不过是凑凑热闹罢了。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人性就变的越来越本质,就是为自己和家人谋生。怜悯这东西是吃饱了撑出来的,别人的事,再悲惨也就是拿来当故事听,听完后说一句“唉,惨呀。”就接着想尽办法谋生去了。

倘若这些事是人之常情,那我们的大文豪也不会费那么多笔墨去写这件事,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有些事要说的。其一就是它表现出的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些糟粕。最明显的就是封建礼教,祥林嫂之所以变疯,根本还是因为被迫被她婆婆嫁到山里去的原因。在封建礼教下,人们没有自由,而对于贫穷黑暗的时代,它竟成为赚钱的工具,女儿就是买卖的牲畜,那管幸不幸福。我想真是这种如此低俗的行为触怒了鲁迅,让他深感封建礼教的弊病,而可悲的是众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更让鲁迅觉得有必要让人们意识到旧传统的糟粕。而由此带来的人性的冷漠,扭曲更凸现出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颓废与可悲,这就是鲁迅写这文章的原由。他在让人们苏醒,让人们不要彷徨,让人们去改变旧的传统,这也是他一贯的风格。

最后我想说说鲁迅这个人。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用批判的思想改变中华民族,将人们从彷徨中骂醒,使民族重新拾回人格的尊严,所以他是伟大的。而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一批像鲁迅一样的作家,来批判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阴暗。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她的人民的忧患意识也是世界第一的,甚至胜过日本。在美国的很多地方,新闻报道最多的是各种犯罪,黑暗的事;军演完总是说损失有多大。我认为这才是美国作了半世纪超级大国的根本,即她的确是个优秀进取的民族。所以中国想成为真正的强国,只有树立起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有自我批评反省的能力,才真正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强大的民族。

这应该是鲁迅留给我们这些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