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1000字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1000字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是一本由《新周刊》杂志社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0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一):捕捉社会心态,触摸时代体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二):《新周刊》二十年精选

224,曾轶可不笑的时候,表情介于了然和木然,恬淡和冷漠之间,纹丝不动像超越了七情六欲。这样一张成熟到几乎让人简直无法参透的面孔,开口竟然是浅扁轻颤的童音,也难怪很多第一次听曾轶可说话的人会吓一跳。 224,当曾轶可一曲终了,轮到高晓松点评。他说曾轶可把“唱出我们心头的白鸽”,改成“唱出我们心头的白鸽飞走了的忐忑”,改得多么押韵,变静为动,生动有意义。她严谨诚恳得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还是让观众忍不住笑出声来。 高晓松评委对曾轶可的很多激赏和殷切寄托,恐怕也是超越了曾轶可的理解范围的。90年代的校园歌手们被关在青春的门外,抑郁徘徊许久,终于捡到一本门内遗落的私密日记,那些被屏蔽多年的独特小逻辑,不足道的小情感一下子豁然开朗,昨日重现。拾到日记的人那种窃喜感激,失主当然是茫然无知的。 224,能在选秀里走红的人,绝不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优秀,而是能挑起爱恨极端的人。

281,西班牙有一句谚语:“匆忙的人先到坟墓。”霍金曾形容人类是“唯一被时间束缚的动物”…

289,曾几何时,儿童左撇子的待遇和兔唇几乎相当。但事实是,人的左手与右脑神经是紧密相连的,经常使用左手,就能充分锻炼右脑。

289,八卦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周密的推理能力与高超的言语表达能力。在繁忙紧张的办公室,八卦是最好的思想维他命与大脑保健操。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三):一本不过时的杂志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已形成包括《时代周报》、《香巴拉》、广州新锐贰千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飘壹代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在内的媒体方阵。创刊十五年来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也是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女人生猛”……《新周刊》的众多经典专题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盘点”、“情人节特辑”等,至今仍在不断被引用和演绎。

《新周刊》是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每年发布的“四大榜”——“中国年度新锐榜”、“生活方式创意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和“中国城市魅力榜”,更成为时代生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可以说这套精选集在手中,就相当于手握百宝箱,书中的知识也不会过时,因为它记录的是经典的历史。对于这本二十年精选集,诸如胡赳赳、肖锋等人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虽然观点、文笔都不错,但让我产生一丝的不适。新周刊能否多多的猎取其他优秀学者、专家的文章,而不是围绕着这些人转,即使他们是主笔。 阅览全书,很明显,书中作者常常提及的学者就是孙立平等几个。这跟文章多是出自胡赳赳、肖锋等人之手类似。让人觉得新周刊不过是几个人的作品而已。我所品味的观点不过是几个人的而已,从头到尾。不过虽然如此吧,这些不足以形成限制,总体还是很新颖的。

记录着事实与某种趋势,而今看来,亦有不少字眼不过时,于是,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一个人需要读几本杂志。因为立意于“新”,在新气息下,立足过去,审视未来,是个很好的视角,因此,得以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思考性的论述。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四):感受时代的脉搏

现如今,无论是街头行色匆匆的行人,还是地铁公交上的乘客,大多数都在埋头看手机,玩游戏、发微信、看视频或者读新闻,已经鲜见有人捧着一本书或者杂志仔细阅读了。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丰富的在线阅读资源,让人们离纸本阅读越来越短。但无论是新闻还是文章推送,也都在适应着生活的快节奏,浅阅读正在流行。记得有人说过,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在人们逐渐淡忘的书籍和杂志中,更多的作品是适合深阅读的,那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也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体温”。比如《新周刊》,这本创刊于1996年的杂志,已经用其特有的视角,记录了20年来时代的变迁,记得手机还不普及的年代,路过街边的报刊亭,经常会驻足看看有没有新到的《新周刊》,买上一本回家慢慢阅读,在一个一个深入挖掘的话题中了解与思考,也与这个时代保持着精神的互动。而今看到这本《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翻阅从1996年到2016年的精品文章,仿佛又回到那个曾经彷徨过,又曾经斗志昂扬过的时代,感慨万千。

站在2017年,回首看20年前的热点话题,有种穿越之感,1996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国科协工作部部长的马阳直言中国要建76个国家化大都市不可能,延伸阅读推送了《中国城市十大败笔》一问,提出了“强暴旧城”、“疯狂克隆”以及“疯狂塞车”等,20年后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都得到解决。而2000年的《我为网狂》一文中,“有经济学家提醒说,中国的网络经济是泡沫,电子商务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段话,现在看来更是让人嘀笑皆非,不过却也真实的记录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步伐。

时代变迁是快速的,不变的可能是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探究。老派的《金婚》式爱情,浪漫的张小娴,知性的黄菡,解读着爱情,也解读着时代对于爱情的影响。

“20年,一本杂志,提炼着一个社会的主线,书写出一种生活的宣言,测量着一个时代的体温” 这是一本杂志的力量,也是时代的力量,任何时候回首重温,似乎都能感到时代的脉搏和温度。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五):从时代的体温中发掘传统媒体改革前进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传统媒体受到的来自数字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几乎走向了死亡的边缘。美国的《读者文摘》有着近90年的高龄,旗下拥有90余本杂志,曾经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刊物。但是,2009年《读者文摘》美国分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13年《读者文摘》母公司再次提出破产保护申请。2011年,新西兰唯一的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关闭,结束了132年的历史。随着网络的强力冲击,杂志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从这场暴风骤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力量极其强悍粗暴,不敞开胸怀拥抱它,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死亡。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历史在我们眼前发生,我们就必须应对。在国内,很多名刊大刊经营业绩下滑,期刊界不时发出某某期刊停办的消息,焦虑、悲观的情绪在弥漫。目前期刊界同人都面临的问题:传统期刊经营面临危机,新的业态尚不明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新的传播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仍然是内容生产。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绝大多数原创性报道仍来源于传统媒体。《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等期刊杂志正是坚守这一点,拥抱新趋势,始终傲立在时代的潮头。认真分析数字媒体,其追求的是轻阅读、快阅读、易阅读,很难在深度上下功夫。而《新周刊》等期刊正是找准了这一方向,在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并使之成为傲立潮头的根基。《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就忠实地记录了《新周刊》自创刊以来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分析和犀利结构,通过其中精选的文章能够清晰地看到《新周刊》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完全符合其自身“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定位,称之为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并不为过。《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既是《新周刊》创刊以来杂志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我们逐渐远去的那个时代的深情回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