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精选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精选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一):杂感

前三本访问的基本都是知识分子和文化人 普遍都是性格内敛的人

这一本多是商人 即使是科学家或是文化人也带着商人的身份

两相比较 后者性格更为外放 特别是汪健尤为明显 他对精神世界的不屑一顾我们暂且不谈 他对生命科学 对自己一手打造的事业的自信与热情真是很打动人 表达也很有感染力 同样的笃定也体现在王小川身上 这种热情可遇而不可求

刚工作那几年 有一段时间很着迷奇葩说 追着看了好几季 后来慢慢发现辩论这种形式只是提供了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不是解决方法 解构并不能带来深刻 所以慢慢就弃了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看到了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谈 自然就站在了许的一边而对马颇有微词 这么多年过去了 重新看文字版反而觉得马说的也不无道理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精致化和粗鄙化并行不悖也不无可能

而李诞这篇怎么看都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采访 更像是两人在自说自话 或者说两人用各自的话语技巧来掩盖自己的攻击性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二):那些许知远不懂的人

《十三邀4》,因为预期够低反倒有些惊喜,这第4册似乎是追逐商业、娱乐、互联网前沿的,毋宁说是定位在许知远本人搞不懂的领域,与十几个搞不懂的人对谈,碰撞,谈出火花、碰撞和矛盾、彷徨,也因此反观了许知远自身,是4册里许知远本人形象最鲜活的一册。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

叶准是叶问之子,有点奇怪,咏春武术的演变,也从反叛者之技,一变为富家子弟技艺,又变为承载更大东西的载体。

王石篇是宾主尽欢,双方都做足了准备,提炼了在哈佛求学磨炼更甚于攀爬珠峰,企业家精神等,像第三册的知识分子对谈。

但蔡澜篇,感到一股镜头下介于真诚与不真诚的矛盾,看似坦诚,但又狡猾,很多地方在乱喷,自保。马东、李诞篇章则更进一步,直接把许知远和嘉宾的矛盾、自身的矛盾甚至对话、辩论本身的矛盾展现,又因此展现而有解构意味,颇类他们的奇葩说、脱口秀等,自我解构,消解意义。这几个视频也是当时传播最广的,如丧,人间不值得等。值得回味的是访谈后这几年,他们都没有懈怠,在网络和视频中继续前行,作各种各样的作品。

汪建篇则许知远更是被冒犯的厉害,是理工男的究极形态,科学主义教主。罗振宇篇也很坦诚,如何成长,如何借助实用主义,从县城到北京,到央视,到得到。王小川阐述者搜狗、翻译的未来。刘畅是八零后女强人,百亿财富继承者。薇娅是电商女王。再看已是唏嘘。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仿佛是上个时代。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仿佛是某种未来。

总之,都是碰撞,有的是早已熟悉套路的见招拆招。有的在消解,解构。也有矛盾,挣扎。似乎总有种谨慎乐观,在某些对谈的时刻,折射出不易察觉又别有意味的锋芒。

一天速刷,今年第14本书。如上。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三):这下子四兄弟齐全了

我们很习惯于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看电影电视的时候,还总会评论,还是原著好。

现在我们又要开始习惯于把声音和视频转换成文字。早先,有把课堂讲义整理成书,这次,13邀把视频节目也做成了书,一编就是四册。这对于有文字崇拜和印刷品偏执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我们不会说某部电影是某本小说的衍生品,因为我们其实是默认,文字和影像是两种不同的媒介,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也不认为这套成册的《十三邀》是访谈节目“十三邀”的衍生品。访谈视频编辑成文字成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修正和创作,我以为,这套书比节目更精彩——又应了印刷品时代原著民的心理习惯,文字的总比影像的好。所以我理解许知远先生在自序最后那一句“节目的不足,我尚可推诿给导演团队,这本书的瑕疵,错漏,全归于我。”

从视频节目到印刷文字,我觉得有这么三个方面很不同。

一是访谈中的听觉上的口语习惯,阅读文字在思维上的书面用语习惯、通过排版要在阅读中还要产生对谈的语境,这三者要和谐起来,编辑是要费一翻功夫的,这绝不是用录音软件把声音转成文字,再修改几个错别字这么简单。阅读这四本书,可以充分感受到编辑的用心。在此不剧透,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二是效率。自从“知识付费”之后,付费者有了提高听课效率的需求,服务提供商抓住付费者心理,开发了个“倍速”机制。于是,我也顺应时代洪流,经常是2.0倍速的看完一期访谈,为此,老爸非常看不惯,我暗示,这是他年老耳背脑慢跟不上节奏。不过,一旦回到文字和印刷品的世界,我依然享受悠笃笃翻阅的安宁。在安宁中,我发现了不少在看节目听语音时,忽略了的很多细节。如果从完成一期节目的收看收听来说,倍速无疑效率很高,但是如果要深思,要细究,还是印刷品的悠哉安宁更有效率。

三是应用场景。过年过节要送礼,人逢知已要送礼。送礼总不能说,“十三邀节目不错,我送你一个腾讯视频十三邀,我送你一个十三邀公众号”。一套素雅文艺,又沉甸甸的《十三邀》很拿得出手很有面子。

我一开始是试探地买了一本《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然后又买了一本,然后又买了一本,又一本,终于还是把这四兄弟都收全了。当然,还作为春节小礼,送出去几套。就是这么喜欢。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读后感(四):每一个个体都值得尊重

许知远和他的十三邀如雷贯耳,人文主义背景下的人物访谈类节目。心仪已久,可惜囊中羞涩,舍不得每月十几元的视频网站会员,无意中借到这本文字版,也算老天对我不薄。

将视频化的访谈整理成文字,依我看犹如欣赏翻译作品,失了原著味道。视频中受访者的动作、状态,乃至不经意的小细节,都无法用文字还原。文字对于想象是一双翅膀,但对于记录本身,还是画面更逼真。给予读者/观众第一手的观感和理解。尤其是这种根据谈话记录整合而成的文字,更是干瘪。

不过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选取的12个人颇有代表性。有些人的谈话让我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如汪健;有些人给予我新的认知,例如蔡澜;更有些人,让我体悟到人生的悲凉,如李诞……每个人仿佛一面窗,让我认识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生状态。

这些受访者以自己的身份、职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但是褪去这些标签,还原每一个个体,他/她都是普通又不普通的鲜活生命。

印象最深的是几个二次元少男山女。对于“二次元”的理解我始终停留在动漫、游戏的世界,可是穿上动漫角色的衣服装饰,也仅仅片刻的蛮族罢了。以我这样古板观念,现实终究要去面对,而不是活在幻想中。

《天龙八部》末尾,慕容复精神错乱,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了皇帝。

李诞,让我想不到他是一个很深刻的人。也是一个看穿世界真相的人。这一点,其实李诞与许知远是一类人。所不同的,许知远选择愤世嫉俗,去抨击肤浅的、商业化的社会。而李诞,选择世俗化、享乐化的解脱之道。李诞把“挣钱”挂在嘴边,财富于他不仅仅生存的手段,更是对世俗社会的另类嘲讽。一个对抗性的手势。

最后想写一写罗振宇。与大多数人一样,对罗振宇有一个崇拜到祛魅的过程。他可能是第一代做知识付费生意的人,这种商业模式走到今天,受人诟病者众,获赞者寡。商业自有其发展逻辑,当利润与初衷发生结构性矛盾时,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坦言我没有在“知识付费”上花过一分钱。不好评论什么。但是逻辑思维跨年演讲一直追,给我的体验大话多,实话少;空话多,干货少。

受访谈形式的限制,深刻的东西几乎没有。每个人力争把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讲出来。所遇到的个体遭际和世事浮沉,许知远刻意地,把这些个体体验升华到某种高度,成功与否,读者说的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