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大全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大全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乌角道人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这是一本用刘邦的风格写成的关于刘邦的书

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初读这本书时应该都会觉得这本书戏说成分太浓,不够“正经”。

一本正经的、工整的权威史学家出版的历史书可以比作项羽,那么这本一开始就出现AV词汇,感觉吊儿郎当的“流氓”历史书正是刘邦。如果你不能接受这本书的风格,那说明你并没有正真理解刘邦。述说一部历史只需要知识,笑谈一部历史却需要智慧,这就是作者的智慧,也是刘邦的智慧。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楚汉传奇

读书会活动书评

统一王朝的末代,总是英雄并起的时代,也是传奇诞生的时代。秦末、汉末、隋末、明末产生的故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影响了一代有一代的中华子孙。

秦末,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灭秦,再楚汉相争,再到刘邦一统天下,每一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刘邦与项羽的功过评论也在后世争论的几千年。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起家的皇帝,为后世诸多的平民起义树立了榜样。刘邦创立的汉朝绵延几百年,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给后人留了一个“汉”的文化符号,成为华夏民族此后永远的称谓。

本书是白话历史的跟风之作,通俗易懂,帮助我们重新温习了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还记得去年的电视剧《楚汉传奇》,里面刘邦由陈道明饰演,项羽由何润东饰演。两位都是实力派演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在看本书的时候,脑海里都是他们的形象。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不要把别人说得跟个SB似的

我过去也挺喜欢看一些戏说历史的书籍,正史资料总是过于端庄,读了半天也很难找到一丝乐趣。反倒是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能够短时间梳理完过去纷繁无序的线索,让人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久而久之,趣味说史风气大开,如今什么事都有了,早到春秋,晚到民国,果真大事小事落玉盘。我渐渐开始反感起来,这些作者只学会了谐谑历史的表面文章,却失去了明月体书写历史内在的幽默和无奈。这本书也不例外,着着实实地是一种看似风趣实则无聊的写法,读起来老觉着作者皮笑肉不笑地逗你笑。如果你真的是个文盲什么都不懂,或许觉得作者挺有意思的,可是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如果作者不能在钢丝上玩出点新花样,那就真的是方家门前献丑了。

写人物传记(姑且这么看),除要在人物事迹的真实和详实上下功夫外,还需要很客观全面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戏说历史书籍犯的比较多的错误,往往一开篇就喜欢把传主刻画成SB、笨蛋、地痞、流氓等等,非得把他们给说得猪狗不如才行。然后又添油加醋地告诉你,这群蠢材只是因为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经历才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最后功成名垂垂老矣之时回忆说,啊其实我就是个SB呀。

这样有意思吗?我觉得人家成功或许有偶然性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家本身内在就有很多闪光点。就拿刘邦、朱元璋说,出身低下,自己没多少文化,可是呢,人家知道谁有文化,愿意向有文化的人学习,并且愿意把国家、军队的权利交给有能力的人。而且刘邦虽然一身痞气,可是只要别人说得有道理,自己尴尬没台阶下,不也得照样自认理亏。仅仅就这一点,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学不了。相比而言,太平天国、义和团这种,祸害社会、遗臭万年的跳梁小丑,倒是挺需要各位作者挺身而出,用调侃SB的语气给立传刻碑。如此这般,戏说历史方有警示当前、造福后代的好效果。

最后,两星给作者的辛劳工作,码了这么厚的书确实不容易,一星给作者的旁征博引,我挺喜欢里面穿插引用的一些诗句和谚语,比如这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历史到底是什么?

历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如何的存在。貌似脑海里九成以上的历史都是来源于学校课本和课堂上的灌输。由于文言文没有学好,外语也不过关,加之以前对于阅读也不甚关注,所以史书基本没有涉猎。说是一个史盲也许有些夸张,但也离之不远。不过能够庆幸的是,必定有很多人的状态和我不相上下,我的历史就是那种趟在腰眼上的水平。

而这个状态也促成了我能够津津有味的看这本书的重要因素。也许这本书就是写给我这种读者看的,戏说调侃了刘邦一把。诙谐幽默的方式能让读者少去了很多阅读压力和一些晦涩的阅读理解。记得上一次了解这段历史应该还是在20多年前,那时也只是课本上有限的几百个汉字,引了些《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罢了。而如今洋洋洒洒的扯了一本书,俨然是一部励志小说,让我不断的在憧憬自己47岁的那年光景。

当然作者绝对不会去瞎扯,一定是有据可查,虽然加了一些修辞文笔的噱头,但原则上肯定是要符合历史的,至少是他能看到的历史。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比课本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环境。我只是在想,如果要让我去写我自己的历史,只要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都能称之为历史,我写的出那么丰富吗?我突然发现我写不出。当然自己的文笔差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我没法写下来。如果下笔写几行文字,那将只是我对那刻的描述和观点。我只能说出我能看到的表象和我认为正确的含义。哪怕这只是回忆我独处时的心态,我都会觉得如此的片面和无力。连自己的历史都无法描述完整周全,又何来描述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历史。当然我个人能力还远不够去描述历史,其他人的能力会更强,更有能力去记录历史。但怎么能保证描述的历史能客观反映完整的事实。而且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的因素,人的思考都是有个性或者说有情绪的,做到完全客观的去思考也许只有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再加上使用了人类发明的文字或图形工具去记录下来,去企图重塑一个历史去影响他人。这种影响里绝对包含了主观方向性。历史一定是无所不在的,一旦有了方向性的影响,那一定是片面的去看待历史,偏离了发现历史真实的轨道。

所以历史很难写,也很难看到历史。

当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错,我只是发散性想到了所有史书该怎么看。貌似没有一本能告诉我完整的历史。如果真的要以史为鉴,那《资治通鉴》是决计不够的,各个角度的历史都要去了解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而由于我只看过这么一本关于刘邦的史书,而且还是戏说,所以我只会当它是部戏,戏里的刘邦貌似偶然的坐上了应该属于他的皇位,只此而已。至于中国的汉高祖,不认识,也需要多看看其他史料去了解及评判。

2014-11-2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