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刘邦读后感精选

刘邦读后感精选

《刘邦》是一本由佐竹靖彦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邦》读后感(一):读后感

21年已读59 本书主要借助正史《史记》《汉书》等史料来探讨被胜利者所被篡改的历史,试图借助史料来还原真实的历史。大多都只是借助史料的来开脑洞推测篡改下的真实历史,来还原无法还原的真实历史。 从“鸿门宴”上,《史记》所刻画的如此生动形象,但也是篡改最严重的,为了突出刘邦汉王朝的正统性。描绘一个愚蠢的项羽,和范增所说的刘邦有帝王之相,劝说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没有杀掉刘邦,反而使刘邦逃跑。其实,事实确是刘邦投降了项羽,所以,才项羽才放了刘邦。 “垓下之围”,准确来说是“陈下”之围,因为垓下距离陈下268公里之远,而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到达垓下,篡改成“垓下之围”否认韩信的功绩,因为韩信日后被刘邦诛杀了,为了消除韩信在历史的影响,所改写到垓下,着力突出刘邦的功绩。 “天文历法”上,刘邦最先是汉王时,就已经用沛王历,由于鸿门之会上刘邦投降项羽,中止沛王历,从而将公历公园前207年十月直接改换为汉元年十月的历法。 对本书影响最深的就是,在彭城之败后,被围在荥阳的刘邦,为了脱离项羽的包围圈,突围时,用纪信假装成刘邦向项羽投降,率二千女子出城门,来分散项羽的注意力,从而使刘邦脱逃。“当已经厌倦了长期乏味的包围战的楚君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的时候,突然发现要与之短兵相接的竟然是一群毫无抵抗能力的女子,整个战场肯定在一瞬之间陷入了异常混乱的魔鬼世界。” “可以说,改写历史的操作几乎遍及中国古代王朝的所有史书。《史记》实际上是中国史书中改写最少的一部例外之作,但即便如此,《史记》也仍然存在这种问题。”

《刘邦》读后感(二):痞气十足的刘邦走向帝位之路~

前段时间娃爸刷电视剧《刘邦》,陈道明饰演的刘邦这个角色我很喜欢,年轻时的刘邦痞气又仗义,很有人情味~

而且机智果敢,敢想敢做!

看到联合低音这本日本作者写的《刘邦》就很好奇,想看看书里面真实的刘邦与电视里陈道明老师演绎的刘邦有多大差别~

发现陈道明把那个讨厌儒雅之士,见了儒生就让人家脱掉帽子并朝帽子里撒尿的刘邦演活了。刘邦确实是一个率真之人,他无视儒家道德观和统治者们的价值观,自我认同感极高,这一点值得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学习。

刘邦是那种高度认可自己的人,无论他做了什么事,哪怕当时觉得有点违心,他都会在短时间内将其正当化,可以说刘邦是那种善于将自己行为正当化的天才。

书中还讲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并迅速恢复理性也是刘邦的一大本领。这都符合陈道明饰演的刘邦角色。

刘邦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但是他却一点不自卑,他自称“老子”,这种把对方视为手下、自己则是老大的说话方式也反应了刘邦挺自大的。

书中提到,因为刘邦爱自称“老子”说话,他的部下用“慢而侮人”来评价他。实际上,刘邦并非目中无人,傲慢自大。只是他的原生家庭足够包容他、爱他,让他底气十足。

书中记载刘邦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虽将首都设在关中,但倘有一天客死他乡,沛依旧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足以说明他对家乡感情深,说明他的原生家庭有爱。

刘邦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但电视剧里他很受父亲宠爱,嫂子有时给他白眼他也不在意,心大,该吃吃,该喝喝,啥事都不往心里搁那伙。

这本《刘邦》在原始素材(《史记》)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刘邦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改写的历史,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真相,为我们还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了不起的庶民皇帝刘邦。

《刘邦》读后感(三):这个不一样的刘邦未必是真实的刘邦

本书算得上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刘邦传记,包含了很多新奇的观点,比如刘邦只比项羽年长五岁,刘邦任侠集团与魏国移民的关系,吕后是吕不韦的后代,曹无伤是个背锅侠等观点,读起来的确让人体会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刘邦形象,但作者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论证,很多关键的地方也是靠猜,所以这些新奇的观点可能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全书是围绕着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展开的,其一是刘邦集团起源于居于丰沛的确的魏国移民构成的任侠集团,其二是刘邦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目标与战略,其三便是汉初的历史书写中的正统构建。这几个框架都并不新,但对理解刘邦及汉代开国史(乃至《史记》的书法)都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些关键的问题,本书注定是一本浅显但绝不浅薄的著作。可惜的是作者继承了日本学派最喜欢的脑洞研究法,很多地方脑洞开得太大,很多观点的论据很不充分,这就给一本原本应该严谨的传记打了很多折扣。

关于刘邦集团的任侠性质,李开元先生的研究已开其端,刘邦早年从任侠时光再到秦始皇统一后转任亭长再到流亡芒砀、起兵丰沛最后成就帝业的轨迹在李先生的作品中已经有了很清楚的呈现。作者在这部分特别加入了一些奇怪的观点,比如作者认为刘邦的年龄比现存史料上的记载小十几岁,刘邦在与吕雉成亲之前其实已于曹参的妹妹成亲、吕雉是吕不韦的后人等。关于刘邦的年龄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推断,至少回答不了刘肥与刘盈之间较大的年龄差问题,且把刘邦的年龄减少十多岁也不好解释他丰富的早年经历。至于刘邦与曹氏的婚姻及吕雉的血缘问题,其实也是为了加强刘邦与魏国移民的关系,多少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要是吕雉真的是吕不韦的后人,那吕后执政之后为何不以此给吕氏造势?吕氏其他成员在刘邦集团中也并不出于太核心的地位,否则诸吕之乱就没那么好平定了。

作者对刘邦心理的描写也有倒因为果之嫌。在本书中,刘邦很早就具有了天下的视野并有了清晰的计划这个可能性是很低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很多关于刘邦早年事迹的零散记载其实都是后面改写编造出来的。

关于西汉初期的开国史构建是书中最为精辟的部分,特别是作者引用了辛神关于“陈下之战”的观点,进而找出了没有修改完成的痕迹。关于《史记》的成书过程,李开元的口述史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刘邦》读后感(四):从草根到皇帝,始皇帝的传奇经历。

关于始皇帝书籍、电视剧市面上有很多,自己也看了许多,读了许多。最初,去了解始皇帝刘邦的是源于看到电视剧中“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情节”。初看这本书,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当时心里产生过小小的“迟疑”,心想日本作家可能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但是具体到某个时代的某一位皇帝的了解深度肯定还是有些“欠缺”。带着疑惑读完本书后,心里的所有“小疑惑”都烟消云散,反而觉得是一本好书。

作者从九个部分展现了刘邦从草根走向帝王的经历。

刘邦早年不喜劳作,游手好闲。但是他早年结交侠义之士王陵、张耳,又与萧何、雍齿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超强的情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为他日后建立大汉基业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说起刘邦,不得不提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和项羽作战,总是败多胜少,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但最终胜利的却是刘邦。

“疑人不用、用人又疑”是项羽输给刘邦的重要原因。刘邦在陈平的帮助下略施“反间计”便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严重怀疑。相反,刘邦虽然打仗不及项羽,但是他善用良将,与人为善、心胸豁达、为人大度,有高超的用人、驭人能力。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是对项羽格局不够、只顾眼前的最好概括。这也是预示了后面项羽与刘邦的“广武山对峙”、“陈下对峙”最终“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埋下了伏笔。

学习刘邦的用人之术、学习张良恃才而不傲物、学习萧何处世之道。历史很多时候像一面镜子,照着现实中的我们,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可能更多的是,身上拥有了与大部人不同的特质,而那些特质正好是变成更好的自己所需要的,他们恰恰好有而已。

《刘邦》读后感(五):沛公殆天授也

虽然看过《史记》、《汉书》关于刘邦及其开国功臣的内容近十遍了吧,自以为已经很了解了吧,但阅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收获,通过作者的视角可以补充自己所忽略的角度。读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作者对不同的史料进行关联研究分析,尤其是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以能够得出有意思的角度。当然,书中也有些作者yy的、类小说的表述,自己分辨清楚即可。

我打算把本书和《史记》《汉书》交叉看看。

一些收获和感想:

1、以前读《史记》时,年表都被自己给忽略了,看了作者在书中的引用,发觉还是有不少丰富信息的,值得翻出来细看;

2、刘邦起义前,属于当地任侠组织,且比较讲义气有威望,比较有人气。也多次“出差”咸阳送徭役人员。也就是说,起义前,刘邦实际是比较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

3、以前看《高祖本纪》时,留意到个现象,韩信被刘邦夺过好几次兵,一直觉得很奇怪。看本书时,因为作者梳理了刘邦跟功臣的关系,有点理解了。说白了,韩信缺少“执政基础”,韩信下一级的将领,可能多是早起追随刘邦的旧人;

4、书中附了个地图,我加上了标注。通过这个地图,我觉得把刘邦为什么胜项羽为什么败,展示得非常清楚了。(1)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实际上一直在楚地作战,战火从未在自己的地盘燃烧,意味着刘邦的后勤资源从未受到大的影响,而项羽则不然;(2)长期在楚地作战,远离刘邦的大本营,即使战败,从地图上看,也有非常大的缓冲回旋余地,而项羽则不然;(3)楚汉相持京索间,刘邦占据粮仓(敖仓),西有关中源源不断的资源。项羽北有韩信压境,腹地有彭越在游击,致使项羽往来奔波,左支右绌,在胜利的持续性上远不如刘邦。

总结起来,刘邦重战略布局,重视统一战线。因此,即使项羽打赢了99%的战役,也会最终失败。

沛公殆天授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