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高祖刘邦读后感精选

汉高祖刘邦读后感精选

《汉高祖刘邦》是一本由黄中业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高祖刘邦》读后感(一):汉高祖刘邦从平民到称帝的逆袭史

刘邦在秦朝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却在秦始皇死后的第十二个月,帝国的东南方燃起反秦统治的熊熊烈火后,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并贵为天子的只有刘邦一人。

刘邦是沛县邑中阳里人,这里适合农业,又有水流和湖泊,可以称得上“鱼米之乡”。

刘邦有帝王的相貌,高高的鼻梁,上额突起,犹如龙额,有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72颗黑痣。刘邦的为人,根据记载,天性仁爱,待人宽厚,喜欢施舍,胸襟开阔,这样的人非常符合天子的特性。

刘邦在家就是闲人一个,不愿意像他的两位哥哥一样,经营产业,居家过日子,三十多岁也没有娶妻生子。他当上泗水亭亭长后,有机会接触县府里的下级官吏们,见识了很多的见面,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刘邦对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也为他起兵反秦中的知人善任有关。在沛县有三友,刘邦、萧何、曹参,这两人在辅佐刘邦打天下时功劳卓著,帝国建立后又相继成为了西汉王朝的第一、第二任相国。

刘邦在与吕氏结婚前,有一位情人曹氏,并育有一子,这在他的家乡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刘邦即皇帝位后,并不介意,立刘肥为齐王。

可见当时并不像我们现在“一夫一妻制”,对结婚前丈夫的风流事情那么在意。

刘邦的结发妻子是吕雉,比刘邦小15岁,吕雉的父亲吕公与沛县县令交好,为了躲避仇人,举家来到了沛县。

刘邦趁着沛县县令大宴宾客之际,两手空空的来了,却谎称自己贺万钱得到了上宾的待遇,与吕公一顿饭吃下来相谈甚欢,吕公于是有意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给刘邦。刘邦自然是有意答应这门婚事的。

婚后,吕雉与刘邦十分恩爱。她温柔和顺,敬重丈夫,是位多情的女子,但同时她又是很刚强的女人。

刘邦成为皇帝其实并不是偶然,在他带领沛县的几百名农夫在服徭役的时候,特别是见到秦始皇的车驾从面前经过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称帝,或许也是他的心之所向吧,关中与咸阳是他的理想王国。

以上这些文字,皆出自黄中业撰写的《汉高祖刘邦》,故事生动具体,按照时间线来,根据史实记载所写,看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封面更是显得古典高雅,颇有怀旧之风!值得一品!

《汉高祖刘邦》读后感(二):汉高祖刘邦传奇一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靠的是白手起家,从一穷二白到创立千秋大业,这个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关于刘邦的传奇故事,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但大多数都是只言片语,主要描写他的高光时刻或者与项羽楚汉相争时的精彩片段。

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黄中业的《汉高祖刘邦》则从刘邦早年“游手好闲”的经历写起,一直写到他建立伟业,励精图治,其遗风影响后世上百年,将刘邦跌宕起伏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个人对刘邦早年的表现特别有感触。

刘邦在34岁之前都没什么能耐,甚至被父母嫌弃。他生于农民之家,却不下地干活,整天无所事事,在家吃闲饭。后遇秦统一天下,公务员队伍扩招,郡县制延伸到乡里,每十里需要设个亭长。

于是,刘邦为了“混口饭吃”,便去谋求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务。

不过,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刘邦有个特别能成事的优点,那就是口才特别好!这张好嘴,使他走到哪里,都能成为焦点。他无论是高谈阔论还是拿人开涮,都能让大家开心乐呵。

刚开始还有人不乐意,后发现刘邦不针对任何人,心胸开阔,他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久而久之,不仅没人和他计较,反而都很愿意与之交往。

甚至,连当地有名望的人,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其中包括后始终跟随他打天下的萧何与曹参。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其实并非真的“游手好闲”,而是不喜欢干农活,尽管他那时候应该还自己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什么,但始终都在发挥自己的强项,并没有因父母的责备而颓废。

读史是为了明今,从古到今,能像刘邦一样通过白手起家一跃而成真龙天子之人,实在少之又少,故而,普通人看刘邦的故事,我特别建议多读他早期的这段经历。

作为父母来说,不说望子成龙成凤,至少希望他不要“游手好闲”整天“无所事事”。

像刘邦30岁以前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娃儿,确实令人担忧!

但是,父母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父母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自然也不同,故而,父母担忧,父母责备,都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我们要做的,是像刘邦一样,尽可能多结交朋友,多了解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努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许有一天,就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刘邦便是这样,他当亭长当得无趣之极,听说有个差事是带领沛县的民夫去服徭役时,主动请缨。

这是刘邦踏上成功之路很重要的第二个关键点——主动争取机会!

正因为有机会“常徭咸阳”,他方才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更让他有机会见着了秦始皇的车队,其阵势“浩浩荡荡”,他不由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古语有云:“人无目标不立,事无目标不成。”刘邦能够成为后来的汉高祖,与此此刻内心种下了一颗目标的种子有关。当然,见到秦始皇车队并且立下大志的,还有其他人,比如项羽,他轻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包括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各路英豪,无不渴望有一天能够如秦始皇一般,君临天下。

为何最终的胜利者会是刘邦?

看完《汉高祖刘邦》,我认为刘邦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更离不开他豁达的胸襟、超强的目标感和坚韧的性格。尽管我们不一定会像刘邦那么成功,但能够做到这几点,我相信亦能够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

《汉高祖刘邦》读后感(三):汉高祖刘邦的平民逆袭史,就是希望与行动的完美结合!

先哲莎士比亚曾说:“期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性命的安全力量!”

希望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那些成功者就会发现,站在高维度的强者身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怀揣希望,为了希望不断前行!

而历史上结束了战乱建立汉王朝的刘邦,可以说是把希望与行动完美结合的翘楚。

纵观刘邦的传奇一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平民身份,最让人向往的就是可以留存史册,可以成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然而这样的传奇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不仅因为现实环境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与自身的因素有关。

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里精准定位?又要怎样做才能不被阻碍切断梦想?

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黄中业在《汉高祖刘邦》一书里,通过对汉高祖刘邦一生的介绍,让当下的读者看到了努力的最好样子。

通过这位传奇帝王的激情澎湃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是有方法的,虽然成功程度不可复制,但看透成功要努力的方向足够了。

那么成功需要哪些条件呢?其实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总结后就六个字:希望在于行动!

一:了解自己的希望,确定人生目标!

龚世奇曾说:“希望似阳光,驱散迷雾,照亮前进的道路。”

希望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希望是拉开与他人差距的原因。 希望之所以重要,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分析。

1、希望是内心真实的渴望。

汉高祖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成功逆袭离不开内心深处的希望。

而他的希望之火来自幼年是的偶像崇拜。刘邦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人们生活朝不保夕,尚能解决温饱的刘邦,因为乱世生活而崇拜信陵君魏无忌。于是想成为救人们于水火成为英雄,深埋进幼年刘邦心底。

2、希望是外在行为的动力。

希望不是奇缺货,每个人都有,然而为何不能人人成为刘邦呢?原因就是希望有了,还需要能推动希望成为现实的动力。

刘邦自小树立了救人民于水火的希望,又为了这个希望而不断努力奋斗,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希望能让内心丰满,最终成就自己的目标。

怀揣希望的人眼里都有光,他们不畏艰险,排除一切只为达到心底的目标。这样的内驱力是行动的动力,让心里的想法得意实现。

希望是照亮人生的光,寻着心底的希望之光,每个人都能不畏艰险前进。 那有了希望就可以高枕无忧“躺赢”了吗?

二:设计自我的行动,为实现希望目标加保险!

汉汉族刘邦的逆袭从来不轻松,他的成功反应出两个字:行动!

行动不能盲目,需要有具体的方案和策略。

首先:明确第一步要做什么。没有计划的盲干能断送你的希望,让你的生活目标回到最初原点。

其次:目标要随着现实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让你的策略更适合当下。有了好策略,追求目标的方向就固定了,那努力就变得有意义,最终会成功。

刘邦因为丰西释徒后在芒砀山里逃亡,生活更是饥一顿饱一顿,吃尽苦头才等到举起反秦大旗,才有机会一路厮杀得到走上巅峰的路。

因此,成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需要成功者坚持付出,排除一切困难,一点点走到成功彼岸。

三:希望与行动并驾齐驱,摘取成功的果实。

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具体行动,行动力强弱直接影响成功。 《汉高祖刘邦》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魅力,成功的路径虽然不能复制,但成功的方法却可以借鉴。

成功的精髓就几个字:希望在于行动!你的行动有多勤奋,那么你的希望就会越清晰。

通过《汉高祖刘邦》这本书,我们可以为成功设计一套路径:

首先看清自己的希望是什么,然后认可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带给你动力,让努力找到正确方向。

其次:希望要有行动加持,这样的希望才是有活力的。

行动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希望一直存在于脑海里,那么希望就会变成空想。所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行动力,排除一切困难不畏艰辛一直坚持,这样希望就能成为我们的最初原动力。

刘邦的平民逆袭史从来不是花架子,一代帝王的努力值得所有人赞扬。

当我们心里有了希望时,请不要畏首畏尾地害怕和逃避,只有你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才能有足够的行动为你开路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