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钨舅舅读后感1000字

钨舅舅读后感1000字

《钨舅舅》是一本由奥利弗·萨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钨舅舅》读后感(一):钨舅舅

我作为一个学化学的人,但是毕业后干了和化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工作,所以基本上大学四年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很开心让我发现这本书,随着作者童年的回忆,我的那些已经沉睡了好几年的记忆也被渐渐唤醒。不禁感叹为什么我就没有作者小时候的好奇心呢,也羡慕作者能有不断启发指引他的家人。作者能把化学知识通过实验一一展现,让你也和他一起对那些奇妙的化学属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禁联想如果自己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或是老师,或是家人,会不会学习就变得不再那么枯燥。还有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科普类读物,而是以作者成长经历为时间轴,也让你能顺便了解战争前后的欧洲,和高智商的大家族的人文趣事。值得推荐。

《钨舅舅》读后感(二):我是一枚化学女

化学之于我,很重要。

除去我们家大部分亲戚都是学化学出身的,除去我最爱的妈妈一辈子从事化学分析工作,我总是能嗅出她身上淡淡的化学试剂的味道。

单从我第一次接触化学起,被那些炫目的焰色反应,被那些华丽丽的结晶吸引,就注定了我与化学不解的缘分。

后来我的大学,是学药物。

所有的药物,都以各种各样的化学为基础科目。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作为一名化学女,我具备了理科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却不乏文科学子细腻敏感的内心。

买这本《钨舅舅》,源自职业的倦怠期。

很可惜,我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亦远离了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化学式,那些加减相当的化学方程式,那些沉默非常的惰性元素……

人,作为最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混合体,实在是复杂非常。

累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远不像完成一个化学反应一样,酸碱平衡,和谐非常。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化学特质,是不是远离它太久了?

于是,跟化学谈一场恋爱,亦是一次放松的机会。

《钨舅舅》读后感(三):卡文迪许被萨克斯医生疑为自闭症的一段

摘自书中132-133页

当卡文迪许将氧气与氢气放在一起研究的时候,他第一次观察到了这两种气体混合、爆炸会生成水,并用燃素理论解释了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拉瓦锡听说卡文迪许所做的研究,重复了这一实验,结果他更加准确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并声称这是他自己的发现,他并没有将卡文迪许的发现公布于众。卡文迪许对此无动于衷,他对名誉不在乎,实际上,他对人世间的一切或人类的情感都不在乎。

1851年,他的传记作家乔治·威尔逊写道:“他没有爱,也没有恨,不抱任何希望也不畏惧什么,更不会盲目崇拜。他将自己与别人隔离开来。并且很显然,他也不信奉上帝,他对信仰不感兴趣。在他眼里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也没有让他充满热情去做的事,他没有崇拜的英雄,自己也无骑士般的传奇。他更不知卑贱为何物。他只喜欢纯粹的才智,讨厌一切的幻想、想象、感情,甚至对信心都嗤之以鼻。在阅读其记录时,我发现,他用聪颖的大脑思考、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用灵巧的双手做实验或者作记录。他的大脑里好像有一台计算器;他的眼睛是观察万物的而不是用来流眼泪的;他的双手是用来操作仪器的,从未因为情感波动而发抖,也未曾因为高兴、感恩或者是绝望而鼓掌,也不会因为失望而扼腕;他的心脏只是一个让血液循环的器官。……卡文迪许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的方式远离其他人,拒绝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伙伴。他感觉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有鸿沟,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能逾越这个鸿沟,去和对方握握手或者问个好。他在人群之中感到孤独,这使他不爱参加他们的聚会,拒绝和他们碰面。他这样做其实是有自知之明,而非自以为清高。他好像是一位聋哑人,坐在众人之外。旁边有人围成一个圈在听着音乐,与人辩论,但他完全无法分享他们的言语,人家对他表示欢迎,他也没有感觉。因此,他也很聪明地与别人分开并于世界说了再见,带着自己的承诺做起了一位科学隐士,还像古时的僧侣一样,一个人住一间房。”

我和作者一样,看了他的经历都被深深打动了。第二段活脱了也在写我。

《钨舅舅》读后感(四):关于《钨舅舅》的媒体评论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家):

《钨舅舅》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科普著作。它讲的是科学,但浪漫、感人,充满激情和魅力。

《时代》周刊:如果你认为镓或铱不能感动你,这本绝妙的书能够改变你的想法。

《纽约时报》:本书有如罕见的宝石,风格清新、愉悦,言无不尽,同时显现出一个坚毅的心灵,好得教人难以释手。

《纽约客》:在这本回忆录中,萨克斯尽力展示了科学之美。

《今日新闻》:本书是至真、至性写出来的,真挚感人。描述一个小小心灵的成长历程,追寻物质世界的秩序与美。

《西雅图时报》:萨克斯呈现的心灵,像钨一样刚毅,如水银般流转,也和金一样宝贵。

《出版家周刊》:这本书是萨克斯少年生活的精彩素描,他的生活,他的心灵成长,都以一种趣味十足的方式呈现。我们可以看到他多难的童年如何从科学中寻找到力量,从此变得坚强。

《图书馆杂志》:在萨克斯的回忆录中,他写下了他醉心于化学的童年。童年的萨克斯对于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得到家人的巨大鼓励,尤其是钨舅舅。这本书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是战火中成长的童年回忆录。

《学校图书馆杂志》:在对他人一番意味深长的探索之后,萨克斯这次转而走进自己内心,揭示他在战火中动荡的童年时期,如何对科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书单》:这是一个男孩的童年故事,同时也是一部精彩而独特的化学史。

《科克斯书评》:萨克斯用艺术的充满激情的回忆、温和优雅的语言,指引读者用巨大的热情去发现化学的浪漫。在萨克斯的笔下,科学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

《独立报》:一本光彩夺目、令人无比兴奋的书籍。

《每日电讯》:这是一本充满激情的童年回忆录,关于知识的接受,很少有这样丰富而诚实的描述。

《星期日电讯报》:成长经历与化学知识的完美结合让主题极其引人注目。

《自然》杂志:将个人传记与化学知识合为一体,让人忍不住翻到最后一页,这是多年来最有趣的科学书。《观察家》:这本回忆录是萨克斯取得成就的背景,也是他成就的一部分。

《钨舅舅》读后感(五):精采摘录

在我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金属似乎就已对我施展魔力。在这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中,金属独树一帜:晶亮、耀眼、清越、光滑、沈甸甸,摸起来冰凉凉的,在敲打时还会发出声音。 ── 钨丝舅舅

我在亚柏舅的阁楼初次见识什么是阴极射线。他有一个强力真空泵浦,还有一个感应圈--这是一个高约六十公分的圆柱体,上面密密麻麻地捆着长得不得了的铜线,平躺在桃花心木做的绝缘木座上。── 射线

我的化学、矿物学和科学研究都是独自一人埋头苦干,这种研究的喜悦顶多只能和舅舅分享而已。反之,演奏会是开放给大众的,有欣赏、有互动、有付出,也有收获。这是一种新的体验,开始与人交流。── 罐头巷

看我实验室一下子砰砰作响,一下子冒出火花,还传出阵阵怪异的气味,已是医学生的戴维和马可不免好奇前来瞧瞧究竟。── 地狱的气味

精彩章节1 :

我儿时的许多回忆都和金属有关,从一开始这些金属似乎就赋予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们那耀眼的光泽若隐若现,银光闪闪,滑溜溜、沉甸甸的,完全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种类的东西,摸上去很凉爽,敲打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我喜欢金子的黄色和它沉甸甸的感觉。妈妈告诉我,黄金成色华美,永不退色,她还会取下手上的结婚戒指让我摸一会儿。然后她会说:“感觉沉甸甸的,甚至比铅还要重。”我知道铅是什么,因为有一年我触摸过水管工人留下的一条很重而且很软的管子。妈妈告诉我,黄金也是软的,所以它经常和另外一种金属混合形成合金,这样才能变得更坚硬。

铜也一样,人们把铜和锡混合,制成青铜。听到“青铜”这个词,我就好像听到了号角声,因为战争就是青铜与青铜的碰撞,就是青铜矛与青铜盾的角逐。阿喀琉斯就有一面举世无双的青铜盾。妈妈说,还可以把铜和锌混合,制成黄铜。我们—妈妈、哥哥们和我—在光明节那天都用黄铜烛台(爸爸用银烛台)。

我知道色泽红润的铜。我们厨房的墙上就挂着一口大铜锅——这口锅每年只取下一次,每当园子里的温柏和山楂成熟之时,妈妈就会用这口锅把它们熬成可口的果酱。我知道锌。园中那个色泽暗沉的蓝色鸟水盆就是用锌制成的。我也知道锡。野餐时带的三明治就是用锡箔纸包装的。

妈妈告诉我,当锡或锌被折弯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哭声”,因为我们破坏了它的晶体结构。她讲这些时忘记了当时的我只有5岁,根本就不能理解她的话。可是她的话使我着迷,令我想知道更多。

精彩章节2 :

对于这些问题中的绝大多数,妈妈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但是妈妈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她实在不胜其烦的时候,就会说:“我只知道这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话,你就去问戴维舅舅吧。”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们一直都叫他“钨舅舅”,因为他生产出了用很细巧的钨线做成灯丝的灯泡。他的工厂叫做“钨光”。我经常去他位于伦敦西南的法灵顿的老工厂里参观。他穿着一件硬翻领的上衣,工作的时候总喜欢挽起衣袖。他和工人们一起把沉甸甸的、黑色的钨粉在高热状态下进行挤压、锤炼和烧结,然后拉成细细的线,做成灯丝。舅舅的手上沾满了黑色的粉末,什么清洁剂都不能将这些粉末洗掉,除非去一层表皮,即使如此,也不能彻底清洁双手。我想,与钨打了30多年交道后,钨元素已经深入他的肺部和骨髓,进入他体内的每一条脉络和内脏,每一个组织里。我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而不是在诅咒舅舅—这些强劲的元素让他的身体变得更为强壮,赋予他坚强的性格和惊人的毅力。

无论我什么时候去他的工厂,舅舅都会带着我去机器旁转转,或者让他的工头带着我去。工头长得比较矮但肌肉发达,像长着壮硕双臂的大力水手,显然是长年做钨丝锻炼出来的。对于那些精致的机器,我总是百看不厌。它们保持得很干净、光滑、油光发亮。还有那个熔炉,用来把支离破碎的粉末压成发出黑色光泽的高密度硬条。

戴维舅舅会用小实验教给我一些关于金属的知识。我知道水银,这种奇怪的液体金属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重量和密度。舅舅通过让铅弹漂浮在装满水银的碗里向我展示—即使是铅这么重的物体,也可以漂浮在水银上面。但是接下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小小的、灰色的东西。让我吃惊的是,这个条状物马上就沉到水银底部了。他说,那就是他的金属—钨。

舅舅喜欢他制作的钨,喜欢它的高密度、高熔点以及很好的化学稳定性。舅舅还喜欢把玩那些细丝、粉末,但是多数情况下,是厚实的小条和铸块。舅舅轻轻地抚摸着它们(非常温柔,就像在抚摸我一样)。他会说“摸摸它呀,奥利弗”,并递给我一块钨条,“烧结后的钨的触感是独一无二的。”他会轻轻地敲一下手中的钨条,它发出沉闷的响声。戴维舅舅还说:“钨的声音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是我从未对此产生质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