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读后感大全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读后感大全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是一本由布鲁斯·罗宾森著作,29.80元出版的2009-12图书,本书定价:195,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读后感(一):好想遇到一个书中描述的这样的男士。

*樊登读书会。

*听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有一天我能遇到书中描述的这种男人,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和他结婚,即使对方目前没有这样,但那个朝着书中的方向改进,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

*就我知道的和了解的,大部分都是由母亲负责带孩子,爸爸在成都上班,妈妈一个人在老家带孩子的情况也不少。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亲的陪伴吧。

*最重要的四个方面:诚实和仁慈的价值观;喜悦和快乐;健康;学习的能力。

综上,我一个大龄单身狗,还是女生,看这种书真的很虐。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读后感(二):三个孩子爸爸需要反思

我的读书笔记,第十七本书《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作者也是一个三个孩子的爸爸。

读完这本书实在写不出任何读后感,除了对自己的自我反省好像没啥有力量有温度的感受。

告诉所有在忙碌中的爸爸一个数据,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从小缺少爸爸关爱的孩子,或者爸爸特别严格让孩子害怕恐惧的爸爸,未来你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会形成一个“成瘾性人格”,比如说长大后烟瘾特别大的孩子,小时候基本是缺少父爱的,所以父亲要给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就是安全感!

再告诉你一个比较严重的数据缺乏爸爸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学业不佳、青少年犯罪、婚姻失败、甚至吸毒的问题。近2/3的自杀青少年,70%的未成年怀孕和滥用药物的青少年,他们家庭中父亲基本是缺席的。

这些没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情感表达方面有所欠缺,性别意识弱,缺乏对异性应有的尊重,这些孩子成年后也普遍会遭受到缺乏自信、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和我一样在忙碌中的爸爸有没有被震撼到?事业再成功,思想再先进,没人传承,比没有还痛苦。

书中给爸爸很多的方法来陪伴孩子,教你如何做好一个好爸爸?看看道理都懂,做起来未必可以完美执行,但是书中有一点我想分享给所有的忙碌爸爸。

首先你要明确一点,家庭放在第一位并不影响工作,我们一定要抓住陪伴孩子的黄金时间,你可以很忙,你可以陪伴他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一旦有时间,哪怕就是送他上学的一点时间,陪他早餐的一点时间,陪他玩玩具的一点时间,陪他运动的一点时间等等,你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用娱乐的方式来代替陪伴。我在陪你吃饭,我还在看手机;我在陪你玩玩具,我还在看电视;我在陪你运动,我还在打游戏等等。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不能抓住黄金时间,你还不去不陪,这一点我做的极差,值得反思。

忙碌的爸爸本来就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里,一定要表现出父亲应该表现的四点:

第一,诚实与仁慈的价值观。

第二,拥有喜悦和快乐。

第三,拥有健康。

第四,热爱学习。

爸爸再忙碌你也要把这四点传递给你的孩子,这是还是得养分,传承下去的养分。

父亲是一座山,山本来应是充满力量感的、温暖的、坚强的,而大量的山们却成为了外面的山,工作的山,留给孩子们的只是山的背影,转身过来吧,把你阳光的一面给你的孩子,温暖他们,只有你,才能照亮他们的前程!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读后感(三):75位过来人告诉你:“996”奋战的爸爸,只要掌握这6点,照样做到高质量陪伴

爸爸对孩子的陪伴有多重要?

有研究表明:

有木有被吓到?

是不是从来没有想到,爸爸的陪伴竟然如此重要?

然而,很多爸爸都太忙了,他们说:我也想陪孩子啊,可是单位996,回家累得臭死,哪有空啊!

其实要我说,谁也别装逼,人家李嘉诚都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再者说,总逼逼自己忙的爸爸们,拍拍自己的良心问问,你还能比首相、学者、医生们忙嘛?

请别扯淡了,谢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遵循的理念就是:不灌鸡汤、不给解决方案。

因为生活的一地鸡毛从来不是靠某个标准答案能解决的,毕竟每人的情况不同、困难各异。

如果别人的经验能有些许的借鉴意义,这就足够谢天谢地了。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就是这样一本很符合我胃口的书。

作者是西澳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胸腔科医师,同时还是三个孩子的爸爸。

这本书来自作者对75位忙碌的爸爸和他们的家人的采访,这些爸爸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水电修理工、白领职员、企业经理、体育明星、宗教人士、国家领导人,每个人都讲述了自己或者自己的父亲陪伴过程中的得与失。

这本书的缺点很明显:没有理论、缺少总结,通篇都是采访对象的叙述,说是本流水账完全不过分。

优点同样也很显著:都是各位爸爸的案例、经验、建议。

这不正是爸爸们需要的、可借鉴的嘛?

既然说爸爸的陪伴很重要,那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安全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孩子感知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乐现在走路还不利索,有时候她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会习惯性的举起手,甚至都不用抬头,她就知道我肯定会领着她,渡过难关。

其实有时候,大人也挺需要这种被孩子需要的感觉,不是吗?

无条件的爱。

接受与支持孩子只是因为孩子自身,而不是因为其他,比如性格、考试成绩。。。

一个孩子眼里的成功爸爸怎么做的?

当然,还有其他诸如爸爸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帮助孩子喜欢上学习等,如果展开来,我觉得能说的就多了去了。

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而且不可逆,眨眼间,他们的童年时光就没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即使不想想这种陪伴对孩子有什么益处,对爸爸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慰藉吧。

下面,终于要谈到重头戏了:忙碌爸爸怎么挤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作者写的有点乱,我总结了一下,大概6个点,咱挨个说。

1、错峰上下班。跟老板商量下,早上晚点上班送孩子,或者早点下班接孩子。

2、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加班。

3、推掉不必要的应酬。

上面这三条,对于普通的打工族来说,在当今全体老板都高喊996的天朝,这个,基本上,很难。

比起来,还是后面3条更靠谱点。

4、珍惜早晨时光。

早晨是一个人最黄金的时光,如果爸爸们能够在早晨与孩子一起吃早餐,送他们上学,一起聊天,将会事半功倍。

乐乐每天早上睁开眼,“爸爸、爸爸”喊得挺欢实的时候,一般我都不会上赶着往上贴。

因为我知道,她不是想我。。。而是饿了。

神经病,我不要面子的啊!

于是我会马上屁颠屁颠的给冲奶粉去。

嗯,这也算共进早餐了,吧。

5、把孩子重要活动放进爸爸的日程表,并尽可能的参加他们的重要时刻。

这应该是对我最有启发的一点。

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天都排的满满的,但是都是工作内容。

作为一个合格的爸爸,把孩子适当地安排进工作日程中,把他们的重要时刻当作工作的重要时刻来看待,这才是王道。

我们不仅仅是职员,更是一个好爸爸。

澳洲前首相霍华德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孩子说的每个字都能透着开心。

还有一个儿子参加运动会的美好时刻: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简直是脑中想想那个画面,都替他们幸福。

6、邀请孩子参与爸爸的工作。

如果变通一下的话,其实很多工作都可以让孩子参与的。

一个儿子讲述与医生父亲一起工作的经历。

《当幸福来敲门》中,多少人对威尔·史密斯的职场逆袭无动于衷,却被父子二人的相依为命感动的老泪纵横。

孩子参与爸爸的工作,不只是会增强孩子对爸爸的偶像崇拜,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工作的艰辛、爸爸的辛苦,这些对他的三观塑造都是很有意义的。

健全的人格才是爸爸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挤出陪孩子的时间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有些爸爸,看似是陪着孩子,实际上要么刷手机、看电视,要么心不在焉。

孩子是很敏感的,爸爸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即使你口头上跟他说“我爱你”,在她心里也会觉得你是个骗人的“大猪蹄子”。

永远不要因为娱乐而忽视孩子。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很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时光。

书里有个学者的话逗坏我了:

事实上,我身边的人家里电视要么就是常开当背景;要么就是几个月都不开,挂在墙上都不如镜子好用。

租赁电视真是个好办法,有哪个商业天才看到这篇文章后,有兴趣的话快去做吧,冲鸭!

再有就是经常为孩子举行庆祝仪式。

《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还有就是全家要有度假时刻。

每年请务必安排至少一次的全家旅行,至于国内还是国外,近途还是远途,这就看经济实力了。

庆祝仪式也好,全家一起度假也罢,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他们是孩子生活中的小确幸。

作为成年人,当我们回望自己的童年时光,往往印象深刻的,都是全家一起度过的特殊时光,它是我们记忆深处的一道靓丽风景。

Bronnie Ware是一名专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所以有机会听到很多人临终前说出他们一生里最后悔的事。

“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是被人提及最多的。

Ware说这是她照顾过的每一个男病人会说的话。

因为工作,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更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这是他们最深的后悔与愧疚。

正如《忙碌爸爸也能做个好爸爸》说的,你对孩子的爱并不会阻碍你的事业。

每一个忙碌爸爸都可以成为好爸爸。

你,也可以的。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读后感(四):《海蒂和爷爷》:失职的爸爸,是如何将健康的女儿“养成”瘫痪的?

2015年的瑞士电影票房冠军,《海蒂和爷爷》已于2019年5月16日在内地上映。

这部电影改编于约翰娜·斯比丽著长篇小说《海蒂》,小说从诞生之日就以温暖感人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全球无数人。这部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银幕,被誉为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

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它讲述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海蒂被姨妈送到阿尔卑斯山上与脾气古怪的爷爷同住,后有于富家女克拉拉成为好伙伴的故事。小海蒂虽然命运凄苦,但是仍旧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动和帮助周围的人。

电影一经上映,就票房口碑俱佳,跻身瑞士电影史票房Top5,烂番茄新鲜度100%。不仅如此,电影也同时也深得国内观众的喜爱,入围豆瓣TOP250榜单,超过10万人评价,评分高达9.1分。

看完电影之后,有人会被海蒂和爷爷的亲情所感动,也有人会被海蒂和可拉拉之间的友情所触动。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克拉拉父亲和可拉拉之间的父女之情。克拉拉出身富贵之家,却因为母亲去世伤心过度,导致她身体瘫痪只能常年坐在轮椅上。父亲虽然很爱她,长期的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她。虽然有锦衣玉食,但是克拉拉过得并不快乐。

其实克拉拉的父亲,很爱克拉拉。作为贵族的他,并没有选择让海蒂做女儿的玩偶,而是平等对待海蒂。他也知道克拉拉与海蒂在一起有多么的快乐,但是在经过艰难的抉择后他听从了医生朋友的建议,选择了把海蒂送回他的爷爷身边。因为他是真心爱自己的女儿,所以也知道骨肉分离是什么滋味。

所幸影片最后,富家女克拉拉在海蒂的带领下,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由后,奇迹般地摆脱了轮椅,学会了独立行走。克拉拉的父亲才发现,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忽略了和女儿的情感交流,才让女儿的心病导致瘫痪,庆幸之余又悔恨不已。

传统的教育理念,经常把母亲的角度提升到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大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中父亲的教育,会更多决定孩子的一生。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和公司高层,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次发现办公室的垃圾箱没清理,就去问清洁工,对方说因为办公室刚换了锁,她没钥匙进不去门,就没清理。

乔布斯紧接着对高层说“如果一个CEO负责的产品出了问题,而他也像那位清洁工一样,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人手不够或者合作伙伴不配合之类的,我会满意吗?”

“不会。因为你是这件事情的全权责任人,如果出了问题,无论找到多合理多客观的理由,都不能掩盖你的失职。”

乔布斯说得非常对。正是有了这样的责任思维,他才能几乎能用一己之力,深刻改变了全球的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但是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他却没有类似的责任思维,是一个失职的父亲。

2018年9月4号,美国发售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叫《我,轻如鸿毛》(Small Fry),它刚一上市,就成了当季最受美国人关注的一本书。

因为它的作者,是乔布斯的私生女,丽萨·布伦南-乔布斯(Lisa Brennan-Jobs)。在乔布斯去世7 年以后,她终于不再沉默,出版了这本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丽萨是乔布斯的私生女,她的童年记忆里,似乎没有父亲的存在。不仅如此,乔布斯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他暗示人家,说丽萨妈妈当年跟很多个男人睡过,所以他不是我爸爸。他说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全美国28% 的男人都有可能是我爸爸。

这种情况下的丽萨,始终处于“求父爱而不得”的状况:

渴求父爱的,不止丽萨一人。她的老爸,乔布斯也是刚刚出世就被父母遗弃了。如果上天再给乔布斯一次机会,或许他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

可是,谁又知道呢?

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全职负责人。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你不能像上文那个清洁工一样,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总爱用“我很忙”“我真的尽力了但是做不到”“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等托词来掩饰自己的失职。

但是,养孩子毕竟不是过程考核,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最后的结局只有2种,好或者不好。虽然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是有于你的失职,你的孩子因为缺乏管教和关爱而不幸一生,就算你有万般理由,你可以对得起父母的称号吗?

电影巨星成龙的事业一帆风顺,是全世界瞩目的巨星。但在对待一双儿女的教育问题上,他是完全失职甚至是“隐形”的。对待国外居住的儿子房祖名,他一年才能去看望一次。对待私生女“小龙女”,他更是选择性失明,有记者提问甚至捂耳拒听。

最后的结果,儿子因为管教不严吸毒入狱;女儿因为缺少父爱,自残将母亲送入警局。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错,还是父亲的错呢?

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更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作用产生理解。

第二,完善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与母亲细腻的养育方式不同,父亲的养育方式,大多是互动性、趣味性和技术性的。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

比如,我家宝宝,就特别喜欢被爸爸举高高,并且表现得无比兴奋和快乐,这种玩法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这种“粗犷”风格,可以为孩子提供学习独立、自信、热情、坚持的品格的机会。

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学到的诸如关心、同情、温和、善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形成孩子完善的人格基础。

第三,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比如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母亲会着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父亲则会引导孩子关注逻辑和空间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望。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父子交往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

最后,“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简而言之,,和父亲互动良好的孩子,情商更高,更会交朋友。

对于缺乏父爱的男孩,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孩患此症是女孩的1倍.

与之相对的,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的男孩过分怕羞、不求上进、不爱集体、厌恶交友等。

孩子的关键期,其实也就那么几年,他们并不是一生都需要父亲陪在自己身边。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明确指出,真正父亲教育最多只有10年。他说:孩子在8岁前,父亲主要是做风筝的,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当孩子成长到8岁以后,父亲要做的就是放飞风筝了。

可能读到这里,男性朋友会说,我们也想多陪陪孩子啊,但是白天上班忙,晚上应酬多,这怎么办呢?

澳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布鲁斯·罗宾森的著作《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也许能帮助各位爸爸。

早在2004年,他就带领西澳大学推动“好爸爸养成计划”,制作相关DVD供学校索取。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他必须要在家庭生活、医学专家、教授学生以等各种角色中取得平衡。

这本书来源于布鲁斯·罗宾森对75位忙碌爸爸和家人的采访,他们来自各个阶层,从蓝领工人到国家领导人,所以具有普适性。他写此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在忙碌工作中,如何寻找更好方法陪伴孩子。

下面,我就结合本书内容和中国国情,谈谈如何做一个“好爸爸”。

第一,端正态度,认识到“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

我们有些爸爸,看似是在陪伴孩子,但实际上是在刷手机、回复邮件,沉浸在自己的空间里无法自拔。这种无效陪伴对孩子的帮助甚微。因为陪伴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更多的是交流与互动。

亲子陪伴中,最重要的其实是“高质量的陪伴”。爸爸们需要放下手头的事情,给予孩子最高的关注。

你要让他们知道,你正在享受与他们共度的时刻,而不是心不在焉。

请记住,永远不要因为娱乐,如玩手机、看电视等活动,而忽视孩子。小家伙们都是天生的观察者,他们知道你的选择代表心中的最爱。你们嘴上说这爱我,但是手里手机一直在刷,只能让他们认为自己不重要,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低下、自卑等问题。

如果爸爸就是很忙,那可以和孩子做好约定,把玩耍时间固定下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上班族如何做好爸爸?“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

爸爸们可以检查自己的时间表,想想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推掉那些不必要的应酬?

尽量参加孩子们的重要时刻,比如运动会、表演、班级活动,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最重要的。孩子们虽小,也是需要尊重和面子的。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澳洲前首相霍华德,在一个重要视察活动的当天,恰逢小儿子有个辩论赛。首相一下飞机就赶往学校,可想而知他的孩子有多么开心。

操心国家大事的首相尚能如此,我们普通人也要努力把孩子那些重要的活动,融进自己的日程表里。

在有些时候,爸爸们甚至可以带孩子参与自己的工作。不要以为孩子们只会疯玩,要邀请他们来到自己的办公地点,感受到不一样的爸爸的魅力。

第三,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要充满仪式感

《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我们长达成人之后,回望和父母共度的日子,印象深刻的都是那些缀满与众不同的美妙瞬间。

可以为孩子举行仪式,比如期末考取得好成绩、乐队演出大获成功;也可以组织家人共进晚餐,在餐桌上更多地倾听而不是训诫;创造一些小惊喜,带着孩子去郊游、看电影,也可以在家里玩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

如果爸爸们真的某段时间很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还可以选择在工作间隙,安排全家出去度假。但是要保证,休息的时候就是休息,手机调成静音,也不要回复邮件,要全身心地陪伴家人。

一项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在父亲和孩子的关系疏远的家庭里,孩子长大了之后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在传统观念中,衡量一个好爸爸的标准,就是能在外赚钱,而照顾孩子只是妈妈的责任。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爸爸们,也意识到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会积极加入到家庭养育的上来,成为光荣的“超级奶爸”。

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一个家庭中,父亲和孩子的互动良好,除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帮助之外,也可以让爸爸们对另一半的的艰辛付出感同身受,更有同理心和共鸣感。这对于形成更好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都有好处。

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我们都必须接受,任何人并不会成为完美的父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在找寻和自己相处的更好方法,也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

我是漫风点点,关注我,成为更好一点点的父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