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读后感100字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读后感100字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是一本由吴金闪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4.00元,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读后感(一):学科大图景➕ whwm四问

学习这个学科的大图景——【典型对象】【典型问题】【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及与其他的学科/世界的关系】

what:哪些概念是和关心的问题紧密相联的?

how:这些概念是如何联系的?

why:这些概念为什么要这样链接?

meaningful?:这些知识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层次与层次的并列】老式的那种,就仅仅是告诉大家【学了什么】,而不是让大家明白【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

& 哪里读过的这种缩写?行动相关?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读后感(二):在拆解和组合中体现理解型学习方法

读书笔记:么行·ROBIN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这本书写的很详细,书中闪光点很多,我这里写对我感触最深的部分:基础知识与导出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个联系进行举例及思考,我把自己理解的理解型学习贯穿进来,理解型学习可以“见微知著”,当然也可以“一览众山小”。

书中提到的是基础知识通过关联推导出导出知识,而导出知识也可以通过反向思考拆解出基础知识,用识别出的少量、关键的基础知识,通过思考使知识间的联系越多的时候,也将生产出大量的导出知识,而这组成了我们不断成长的知识结构,当联系越多时,它将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和学科大图景的理解,加深理解的深刻程度及增强整体感。

我发现这个基础知识和导出知识间的关系探讨,不仅可以解决复杂数学题的问题(即复杂的数学题,转化为若干简单计算题的合集,找到简单题的联系和关联,从而求解),也可以对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有借鉴,如图excel筛选数据思路、工作方法等,它们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当关联到更具体更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更可以理解那些已经抽象的内容,并可以验证它是否符合“生存逻辑”,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下贯通”(这里是从基础数据层到第2层)。

基础知识中通过识别最少量最关键最具成长性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一个小型组合,它不一定是最细微的,但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五笔输入法、汉字构成并不是要拆解成每一个笔画、英文词根不是拆解成每一个字母,这个拆解的结果与整体有关,就是可以促进整体的链接、理解、并不会加重环节的重复,从整体上来识别核心概念。而核心概念通过不断关联、不同组合,发现长程链接,实现透彻联系,并把短线、长线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体感的认知。比如乐高积木拼搭,你会有一份拼搭图纸,先有整体感拼出来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册子里面是对各个组装的细节详解图,组装的零部件就是核心概念,而将零部件合起来的形式就是连接,简单的零部件合并成小型部件群组,类似导出知识,通过不断地加大联系,实现对这个拼搭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完成成品,实现整体感。而这个过程还可以揉进来现实映射,增强实用性。比如孩子开始感兴趣观光电梯,生活中去观察、视频平台去了解原理、乐高去实现搭建,将这些关联起来实现有趣有用。

而在这个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在1、2层之间上下贯通和左右关联是顺畅的,但每当在想要进展到第3层学科大图景的时候,就发现抽不上去了,或者说,也无法搭乘一个体系架构,这个问题卡住了一段时间,带着问题去听金闪老师和助教们答疑,发现了解决方法,金闪老师提到过“通读300篇专业文献”,大概率可以梳理出来该板块的学科大图景,助教老师也提到过类似的经历,回想一下之前要是写个论文或者做个报告,行业竞品调研这些都是要做的,但到学科大图景的时候就没对应上。所以,通过问题去带动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有问题的地方,是自己想不通但自己又很关注的,也大概率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有目的”的主题阅读来搭建第3层学科大图景概念地图。

理解型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过程,有好奇、有疑问、有发现、有乐趣,见微知著,越了解越快乐。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读书笔记·概念地图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概念地图用于理解型学习》读后感(三):谈谈我对理解型学习的理解:可以避免结构性盲点的分层分型式学习

读书笔记:么行·摩镜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讲的是理解型学习。理解型学习不推崇机械式学习,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书中对理解型学习的定义,以避披着理解型学习外衣的机械式学习之嫌,只说说自己对理解型学习的理解,即:可以避免结构性盲点的分层分型式学习。这也就是我做完第二次作业后理解的ahamoment。

我习惯从系统性目标、结构和行为几个方面去拆解一个事物或项目,对应理解型学习WHWM中的Why、What、How,这也就是我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做作业之前,只知道有个Meaingful,并没有充分理解它的用意。在做作业和作业点评的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Meaningful的重要性。没有Meaningful会造成结构性缺失,即便WHW的要素都全了,但是被老师一句“So What?”问下来,也就成了空谈,没有Meaningful,WHW也就没有了意义。

例如:在产品图景的作业中,最开始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只是列出了系统的结构和行为,在晓玲老师指导后,才意识到系统是整体大于部分的,并补充了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的特征,这些才是系统思维的Meaningful,有了这些才会真正体现使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优势。否则结构和行为也只是一个机械式的组合。在作业点评过程中,金闪老师一眼就看出我在分型过程中缺失了Meaningful的部分,即便是行为部分的分型也是不完整的,那是因为时间有点紧,结构性调整尚未完成。

在有了相对完整的思维模式后,就是具体对思维模式的应用。应用的具体方式就是分型。所谓分型就是在理解型学习的四个层次的知识,也就是第一层事实性程序性知识、第二层学科概念知识、第三层学科大图景、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教和学的方法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命题,都使用完整结构的思维模式进行拆解和分析。都需要完整回答WHWM的问题。少了哪一个都不是理解型学习。

例如:只知道What和How,就是典型的机械式学习。当知道Why有可能是理解了,也有可能是披着理解型学习的机械式学习,主要分别是到底是只知道Why还是知道Why、Why、Why、Why、Why……。最终还是要落实到Meaningful也就是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对自己、对团队、对组织、对社会、对世界,总之要有一个Meaningful,要不我们费这么半天劲整明白那么多的What、How、Why干啥呢?

最终衡量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理解型学习的依据,并不是自己能够原封不动地将理解型学习的概念图画出来,而是自己是否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将WHWM用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对WHWM分层和分型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充分认识到Meaningful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之后,重新审视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内容,更深刻的懂得了精进和取舍的方向;将WHWM分层和分型用于产品设计中,考虑的更完整和完善,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用户和公司的收益……

此外虽然理解型学习强调的是学习高级知识生成器,不过还需要明确的是,高级知识生成器并不是终点,而是创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通过对科学的学习,理解了现有的知识都不一定是可靠的,我们需要正视例外、正视缺陷,高级知识生成器可以更高效的帮助我们将这些例外和缺陷转化为创造性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点。

虽然理解型学习不直接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不过通过理解型学习也可以辅助自己去分析为什么学?乃至为什么活?也就是人生的Meaningful。

愿理解型学习者的人生结构都因理解型学习的思维模式结构更完整而更完整。

《教的更少,学得更多》读书笔记概念地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