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精选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精选

《面向未来的养育》是一本由樊登读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一):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孩子(六)

(接上文)

自我调控能力可以有意识地避免情绪化,是区别健康生活和非健康生活的决定因素。自我调控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的范畴,如果没有自控力,其他技能就毫无用处。

一个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是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皿,这包括爱和支持,也包括要求与限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支持来的更容易一些,控制和限制有所欠缺。因而父母很有必要给孩子提一些明确的要求,也就是给孩子设定一个限制,告诉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改变这个限制,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较于这些具体的技能,教给孩子一个以尊重自我、他人和世界为基础的价值观更为重要。价值观是由孩子周围的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这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检验,需要通过对话进行培养,也需要磨练和示范。

大多数情况下,价值观的形成是环境而非教育的结果,我们必须需让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理解和把握价值观究竟为何物。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所领会的价值观将会形成一种道德导向,指引他们的一生。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二):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孩子(三)

(接上文)

再者就是要教会孩子评估风险。的确,我们如今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便宜性,又使年轻的父母获得了更多的危险案例,这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焦虑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受到伤害,于是不停地提醒孩子,诸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从事有风险的活动、不要吃别人给的食物等等,他们好像要把自己的孩子放置到一个真空的环境之中。这样的养育方式必定导致孩子形成孤闭、胆小、社交恐惧的性格。

做父母的要做的其实不应该是让孩子逃避风险,而是应该教会他们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就是当我们获得了风险信息后,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向孩子提出来,让他们作出判断,并给出解决的答案,而不是一味的命令。

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就会逐渐地具备了,深思熟虑以及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并找出合适的替代方案。

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乐观的态度。“童年的悲观情绪是成年悲观情绪的前兆,还可能会导致抑郁症,所以必须尽早处理这个问题。”当孩子出现悲观情绪时,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是什么问题导致的。之后应该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导致孩子情绪低落,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接下来,和孩子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有没有替代办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消极观念进行反驳,从失望中恢复过来,以饱满的情绪继续前进。

此外帮助别人,对他人表示感谢,同样会增加乐观情绪。当然,乐观并不意味着没有悲观情绪,“它是一种有诸多鄙夷的思考问题和接触世界的方法。”

(未完待续)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三):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任何育儿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社会更需要综合型的T型人才。家长要早点做准备,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攀登读书又将如何解读呢?这本《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为它量身定做的。

教育孩子,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

首先要让孩子拥有在社会立足的自立能力。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可能永远为他们挡住所有风雨,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所以,孩子要拥有在社会立足的自立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主要从:自我驱动、独立思考、对自己负责三方面。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驱力呢?首先做顾问型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做父母的也可以退一步,不用让孩子所有事情都按照父母的意愿来。

无条件地爱孩子。父母可以关注,可以从旁协助,但最后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自己承担结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和责任感。

让孩子自己做主,他不会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孩子可以从拥有控制感获得胜任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点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判断信息的真伪,那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只能人云亦云。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幸福的人,因此,他的人生由他自己负责,自己规划人生。

其次要让孩子拥有学习的能力,实现终身成长。

学习不仅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他们成人后不断进步的基础,是在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比如通过脑力训练、学习技巧的掌握、高效智慧的形成等方面,培养学习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只有理性脑才具有学习的能力,能从失败中学习到经验。

但是,理性脑发育缓慢,几乎要到成年早期才能发育成熟。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很幼稚,这都是理性脑发育不成熟引起的。正因如此,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应遵循大脑的发育规律,因势利导,也要因人而异。

不过,家长可以助力孩子的大脑发育。比如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培养孩子适当运动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掌握学习规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学渣各不相同,但学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因此,家长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要了解学习规律。

第一,学习就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有很多 ;第三,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四,打破误区,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只有有目的的刻意练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想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幸福的人,还需要具备其他能力,如社会能力、幸福能力等。育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事,需要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而攀登读书的这套育儿系列,可以帮助到我们,为育儿减少不必要的弯路。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四):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孩子(二)

(接上文)

作为孩子的父母,总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又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呢?是接受全新新的教育理念呢?还是对旧有的教育方式加倍的重视呢?《面向未来的养育》一书告诉我们,必须两个方面都重视。

我们曾经认为孩子考取高分,上一所好的大学,是攀上人生高峰的第一步,是通往好工作和财务自由的必经之路,因而我们注重培养孩子争强好胜的心态。但是如今的现实却是,好多知名企业渐渐不太重视名校效应了,他们更看重的是求职者身上的合作精神。因为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凭某个人的个人的能力来完成,团队精神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以后的科技迭代将变得越来越快速,一个人不管曾经接受过多么好的教育,掌握的技能多么先进,都将会在看得见的未来落后。因而,热情积极、求知欲强、对未来变化有清醒意识的人,必将受到重视。

因而,对父母们来说,“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养育方式,帮助他们为所有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机遇和惊人的变化做好准备。”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找到鼓励孩子的力量”。减少对孩子传递焦虑,虽然每一刻、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成功与失败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是是要树立把孩子培养成“忠诚的朋友、亲密的伙伴、诚实可靠的员工,拥有坚定的道德感,并生发出其他有价值的品质”。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经历失败、挫折,这是他们所需要的必要经历,作为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过于保护,为他们铺平道路,而是提供帮助,要相信孩子的智力、能力和常识。

其次是“为孩子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接触不同的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这些活动中,“他们会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培养有勇敢的自信心。”

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新技能的欲望,从而激发起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而这也是对抗焦虑和畏难情绪的金钥匙。

(未完待续)

《面向未来的养育》读后感(五):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孩子(一)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的应该如何做呢?未来又需要我们的孩子,具有怎样的能力呢?。美国心理咨询师、教育家玛德琳·莱文,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40多年来的咨询经验,终于写成了《面向未来的养育》这本具有指导性的著作。

《面向未来的养育》首先告诉人们,“如果希望孩子们在这个日新月异、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就应该少些精心安排,多给他们些自由空间,他们需要冒险和试错学习。”现在的父母相较于他们的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熟悉最新的育儿理论,也更熟悉这个险象环生、动荡不安的社会,因而他们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焦虑,因而对孩子的成长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划,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的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但是结果却发现孩子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不健康的过度竞争。由于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对其抱有不合理的过高的期望,很难接受孩子平庸,更不要说失败了。这种观念很自然的也就传递给了做自己的孩子,导致他们“完全接受了强调个人成就和竞争韧性的文化”,“导致他们更热衷于追求完美主义,也更加努力地投入竞争之中”,从而忽视了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

虚假自我。当孩子只有达到了父母设定的目标,才能得到奖励时,孩子就会产生自己只是为了让父母满足的“工具”的意识,“就无法表达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实际喜欢的朋友、对自身重要之物,以及自己的立场”,聪明而“创造出一个通常与其真实面目毫无相似之处的自我。”

社交孤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孩子们习惯于沉迷虚拟的社群,而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时间,也相应地降低了共情、交际和倾听的能力,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无力感。所谓的无力感也就是缺少能动性。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无疑会“损害孩子发现自身力量、安排自己日程的能力……被剥夺了发现自己价值、愿望和兴趣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变得无望地依赖父母。”从而失去独处的能力,一旦失去父母的安排,或父母无能为力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摇摇欲坠的道德感。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优秀,父母往往会对孩子做出众多的限制,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碰;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同时还提醒孩子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的阴暗面,也会为孩子提供一些“成功的捷径”。这样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对社会失望,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