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是一本由曾璜 编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读后感(一):讲的故事有些老

里面讲的故事有些老,丧失了时效性,一些数据更是粗枝大叶,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

现在中国社会流浪儿童的问题更复杂,许多儿童被诱骗去进行乞讨或是其他非法活动,而真正无家可归流浪的大幅减少。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缺乏父母的管教。同时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使之无法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读后感(二):春天的温度

这是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

因为父母离异流浪在北京街头的孩子,行走在自己的江湖里却远离真正的城市生活;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流动儿童,在生活窘迫的现实下黯然辍学;打小扛起养家糊口重任的琴童们,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维持基本的生计;被吸毒父母当作所欠毒资抵押品的小孩,浑身布满烟头烫痕遭受无情摧残;渴望给我三天光明的盲童们,内心敏感努力学习触摸生活努力学习自立自强;深陷孤独症行为方式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自闭症儿童,挣扎着要给自己周围的世界建立某种秩序;怀抱缺陷被挤压到生活边缘的弱智人士,在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城市里紧抓最后一根文明的稻草。

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许许多多爱的庇护,然而也总是有那么一些例外。或者是天生的不足,或者是后世的残酷,他们过早地体会了生活里的艰辛与苦难,他们渴望拥有爱。在我们抱怨童年的蜡笔盒比邻居的小红少12色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手中的那辆玩具车跑得没有隔壁的小明快而闷闷不乐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正被那么多人羡慕着,可能仅仅是因为冷了有冬衣、三餐有饭吃,或者是有个唠唠叨叨整天追着你跑的妈妈。

孩子常被比喻成春天里的许多事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只是,这些孩子身上的温度,是否如春天般温暖呢?他们感知的生活和世界,又是否如春天般带来希望呢?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读后感(三):请善待每一个生命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 这本书是纪实摄影,图文并茂更能进一步的看透这文字后面隐藏的社会问题。文章是有图片和文字组成。图片主编是曾璜,文字编辑是何贝莉。里面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透露了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Part Ⅰ 1 我的江湖 一群因为父母离异,没有办法在有了继父或者继母的新家里生活在北京街头流浪的孩子。流浪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没有住处,只能在地下暖气管道,立交桥下的背风墙角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夜。至于吃就更别说了,都是去垃圾堆里翻人家丢掉的东西。造成这些流浪孩子不愿回家的原因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是因为他们顽皮?还是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Part Ⅲ 7 沉重的爱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女人在20年里,收养了别人送来的病婴和自己拾到的弃婴600多个。说到弃婴,这真的让人心寒的事情。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反应出来的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上总是有这样的人,嫌弃自己所生的孩子是病婴,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嫌弃自己所生下的孩子是女孩从而就把她抛弃。只想说这样的人良心真的不会受到谴责吗?一个病婴也是一条生命,怎么能抛弃呢?正是由于他(她)天生带病,所以作为父母不是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把他(她)扶养成人吗?生下来发现是女孩就抛弃的父母也是不尽人情。女孩也有生命,难道男孩就一定比女孩好?要是人人都这样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没人要女孩,那这个世界唯有男孩存在,世界不就混乱了吗?对于这些弃婴的父母,这是一种道德的丧失,在我看来他们是在败坏社会的风气,他们又是将自己的良心放在何处?打从心底看不起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真的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活着到底有没有意思。希望今后的我们善待每一个小小的生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