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1000字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1000字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是一本由[美] 肯尼思·博克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一):对症才能下药

成长的过程并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路上欢笑有时,坎坷亦有时。

每一天,大家会遇到不同的事情,情绪会有不同频率的波动,处理的方式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成长路上积累的经验也会截然不同。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我们一次次的面对,在这个过程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久而久之,沉淀下来的绝不仅仅是正向正念的感悟,其实更多的是无法对他人坦然诉说的真实感受。

遇到无法逾越的心理感受,焦虑不安,抑郁情绪随之纵生,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体还在发育,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呢?

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母亲,见证了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很想帮助困境中的孩子们以及他们因孩子问题而焦虑的家长们。

最近读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这本书,获得了许多启示,更深入的了解了孩子们问题的根源。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二):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全新视角

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攻击行为、焦虑等症状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向心理医生求助,开了相关的药物来治疗,但孩子的症状其实并没有减轻,而我们也认为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所以业界有个说法,一旦患上精神疾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你是否有考虑过,其实孩子不是心理上的问题,而是他的身体出了状况,是因为我们投错了方向,所以才一直没效果。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肯尼斯•博克医生在他的新书《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肯尼斯•博克医生在书中结合35年临床医疗经验,提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并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如自身免疫、蜱传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障碍、低血糖、过敏/敏感、营养缺乏、中毒、代谢紊乱等,再在综合考虑饮食、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后给出针对性治疗方案。肯尼斯•博克医生并没有推翻传统的资料治疗方式,而是基于“整合医学实践”提出了一个观点:“精神障碍的症状实际上并非都是精神障碍导致的。”这无疑给那些传统疗法不起作用的孩子和家庭带来了福音,也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

书中列举了二十多个案例,在每一章里,都有好几例孩子从发病、观察、诊断、治疗的全过程,通过阅读,可以很明了地掌握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在每一种情绪问题后,都附有实用的调查问卷,帮助我们判断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问题,处于轻中重哪一个层面?肯尼斯•博克医生在治疗的个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食疗、控制过敏物、消灭蜱虫、清除毒素等很多实用、简单易行、对孩子伤害性最小的方法达到目的,而且他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精神能量,建议他们坦然接受现状,耐心追根溯源,重建认知,消除精神药物治疗给他们带来的困境,让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与病魔的战斗中去,最终身体恢复健康家庭重现和睦幸福。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三):从生理学角度看心理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家庭环境。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去感受到爱,也能够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善意。他们会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但倘若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就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一种论断了。 最近我读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这本书,这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来探索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生理原因。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可能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基因遗传有关,与某些经历有关,与环境有关,这样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原因。 作者认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青少年较常见的精神问题,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 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和某些炎性标记物之间存在关联,或许这些炎症的出现才是造成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 而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倘若我们能够避免这些炎症的出现,或者在炎症出现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去消除它们,或许那些让我们感觉非常困难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仅仅通过改变饮食,外加一些草药和营养补充剂,一个人的生活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改变,这简直令人惊叹。 而如今,治疗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是需要通过药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比较大。并且这些药物往往并不能让患者痊愈,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程的发展。 通过生理学的某些研究,运用自然疗法等健康安全的方式,来治愈一些心理问题,这本身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也非常值得我们的期待。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四):了解疾病,病急才能不乱投医

这本书应该算是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其实本质都是医学的分支。本文的作者是有着35年经验的整合医学临床医疗的先驱肯尼斯·博克。 我们经常能在新闻和现实生活中看到青少年情绪不稳定,还有很多都患上了抑郁症,甚至做出一过激的行为导致悲剧的发生。 很多人会在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评论,当成个案来处理,正如对于抑郁症的偏见那样。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就是因为人们对患者和疾病毫不了解。 作者认为,青春期和更年期等其他病一样,只是人在特殊的时间爆发的一种炎症。既然是疾病,仅靠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甚至家人朋友也不能起到作用,需要在专业的人士帮助下他们才有可能恢复。 每个人青春期炎症病因不同,有些人症状较轻,什么都不用做过了那段时间自己就会痊愈。有些人则会因此患上抑郁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必须介入医疗手段。 有些是免疫系统疾病,自身的微生物系统出现问题,有些是激素失调,营养缺乏等,具体问题需要结合个案分析。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极易导致误诊。青少年的青春期不是那么可怕,但也轻忽不得。 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套独立且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医学,神经,精神,肠胃,环境,基因,代谢,激素,营养,自身免疫感染等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可能会引发一场身体的战争。即便是同样的原因,在不同人身上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作为非专业人士只能尽可能地减少自身对他人的负面行为,关心他人,发现有人出现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和状态时,尽快引导就医。 每个人的基因序列不同,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才会激发身体的隐性基因症状,也有些人相对敏感就更容易引发一些身体的过敏反应,过敏并不像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只是起几个疹子而已,也有可能引起狂躁易怒等精神变化。 有过敏反应的人的人患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的风险比没有过敏反应的人更高。其次,每个人的饮食作息习惯不同,也会导致身体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加工食品摄入过多,就会导致身体激素发生改变。每个人身体免疫系统不同,在面对感染源时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也保护着我们身体的有效运转,如果它无法区分“自我”和“非我”就会相互攻击,让身体患上一些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我们已知的很多大病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也会相互联动,当一些病毒进入大脑,大脑就会产生很多病变。 但也没必要因此过于担心,只要成为那个最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注意维护,了解自己的基因(家族病史),了解身边人的状况,定期做身体和心理的检查,就能及时应对。 只要是人就会生病,怕是没有用的,主动了解才能让我们临危不惧,未雨绸缪。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五):为孩子排忧解难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是肯尼思·博克医生,他有着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治疗青少年众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学方法,治好了很多让医生都束手无策的复杂多症状疑难病症。他专注于治疗抑郁、焦虑、免疫异常、慢性疲劳等三十多年,他认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结合多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综合考虑饮食、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本书中,作者为了形象地说明青少年出现的诸多问题,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免疫水壶。在这里,作者形象地把免疫系统比作一个“水壶”,以此来解释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一个人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在压力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环境、饮食、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一层又一层地叠加在我们遗传易感性的基线之上,“水壶”中的水位越高,就越接近溢出的那一刻,即我们的身心开始出现症状的时候。

作者也给出了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降低里面的水位,并教他们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满爱与欢笑地生活下去。”治疗一个免疫失调的孩子时,必须采取全面、个性化的措施,不仅要评估、治疗神经炎症,还要考虑“免疫水壶”里的所有其他因素。让这些孩子避免再次患病的最佳方式就是帮他们系统地恢复健康。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情绪多变的情况。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典型性的案例来分析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有针对性地治疗,从而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的状态。

食物过敏似乎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却发现当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焦虑、暴躁等心理问题时,有时候与他们对于某种食物过敏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卢克的情绪喜怒无常,且容易出现异常严重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经过医生的检测,他发现卢克对食物中的麸质、乳制品和杏仁过敏。找到了这个原因,在饮食中,卢克去掉了饮食中的杏仁,严格坚持不吃麸质和乳制品,情绪变得稳定,整体感觉上也好了很多。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改变,但是对于解决卢克产生负面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提到,处方药只能治疗症状,无法去除病根。随着患有过敏和敏感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必须重视食物和饮食给健康带来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改变,却能带来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是肯尼斯·博克选取了三十多年临床经验中儿童出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和经验分享,对于遭遇心理问题干扰的青少年与他们的父母,甚至是对于一些心理医生,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