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是一本由曾奇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一):一个人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己

很开心能够读到曾老师的这本书。

正是年底考核职级竞聘,事业单位,哎,无力吐槽。

但是曾老师书里的很多话都能帮到自己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年轻人只要不走太多弯路,到了相应年龄,成熟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对成熟的过度向往,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

心理学的书就是这样,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给自己以启迪。

曾老师的书,有用!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二):多和自己对话

其实这本书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看病的记录,治疗病人的过程简单的描述,作者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去放大些什么,好像在和你聊一些家常小事一样,不管是病人,还是在书前的我们,都变得很轻松,愿意去听愿意去交流。每次看完一篇文章我都会问自己,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哈哈,我觉得在现在,即使比几十年前大家都开放很多,但是在心理层面还是闭塞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甚至是精神病,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改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的问题,但是社会的舆论和我们自己对于看心理医生的抗拒,使我们无法迈出这一步。

近几年我对于心理犯罪的电视剧电影甚至书籍都非常感兴趣,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刺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总在问自己,造成心理罪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能帮助他们?有时一个人的童年和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然而当我们成年之后,固有的惯性思维还是带着我们以前的生活模式和方式,去接触社会,导致不幸更加不幸,而幸运的人更加幸运。当然这样说还是有些片面,毕竟还是有些人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去拯救自己,但是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或许人生无法重新来过,我们只有在前人身上去告诫自己,小时候看见杀人犯被警察抓到真是大快人心,但是现在再看一些案件,其实更多的是惋惜和无奈,死者也并不是那么无辜善良,而杀人犯也不是那么的罪恶和可恶。一些很细小的心理问题,在我们自己和旁人的忽略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书中很多心理问题,在作者的指导下走上正途,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堆积恶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但愿我们都有勇气去面对解决,在光明的阳光下,拥抱心灵中反面的自己!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三):爱是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我比较认同书里关于家庭教育那些部分的观点。 一些长辈往往以「我是为你好」为由,对你身上所谓的问题过度关注(譬如,持续性地「建议」孩子,按时吃饭,不吃甚至逼着吃饭;不准孩子自行少穿衣服,认为我冷你一定冷,你没有察觉自身冷暖的能力;持续念叨不要熬夜不要不规律睡觉等等。可如果真的是建议,如果真的是尊重,那就应该不被采纳就停止念叨,而不会是达不到对方标准,就天天都要提)。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也不愿承认,正是自己不断地将注意力聚焦于此,才创造并维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因为这样的控制,表面上是出于很好的动机,是「我这是为你好,我要不是你xx,你看我可管你。我也没管别人嘛」,可是实际上传达给孩子的,是这样的信息(或者说是在不停暗示孩子)——你没有能力管好你的事,没有我的念叨和管控,你一定做不到,你不可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自发变好。如果你今天熬夜了,那说明你也后也一定持续熬夜,直到你身体坏掉。如果你今天没有好好吃饭,也没有我的提醒,你一定会摄取不到营养直到身体垮掉…… 我是认为,人和人交流,实际上真正传达到别人脑子里的,不是表面上的信息,而是这些深层的信息。 当这样的不信任孩子的能力的声音,持续传达到孩子的耳朵里,而持续的信息,很可能使得孩子渐渐认同它,那结果怎么可能会是好的呢?! 尽可能往好处想吧,这些家长他们意识层面可能真的觉得自己是在为你好。但是,他们潜意识层面,这样做,很可能更是为了他们自己。而他们未必意识得到这一点,也未必敢于承认。 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是潜意识里太过于自恋,所以努力在子女身上「创造问题」。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来维持自身的自恋和重要性。比如说,通过维持我的睡觉问题,来衬托他们在这一件事上做的多么地好。还有,通过念叨我熬夜的问题,他们突出了自身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我没有他们,我可怎么办啊?那我就「一定」会熬夜熬死啦!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四):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这本书买来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减肥运动,闺蜜结婚准备,各种原因,就搁置了一段时间,这本书看了大半部分我还是很推荐的,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开篇很有意思,是作者两个朋友对作者的评价和一些他们发生在生活中的有趣的小事。这本书作者分为四个部分去写,个人觉得很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专业性不那么强的书。以前我也买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说实话,看了一部分就放下了,感觉自己像买了教科书来看,好像是作者在和我卖弄他的学识一般(开玩笑哈)。

好啦,现在说说我看完这本书的想法吧,其实这本书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看病的记录,治疗病人的过程简单的描述,作者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去放大些什么,好像在和你聊一些家常小事一样,不管是病人,还是在书前的我们,都变得很轻松,愿意去听愿意去交流。每次看完一篇文章我都会问自己,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哈哈,我觉得在现在,即使比几十年前大家都开放很多,但是在心理层面还是闭塞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甚至是精神病,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改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的问题,但是社会的舆论和我们自己对于看心理医生的抗拒,使我们无法迈出这一步。

近几年我对于心理犯罪的电视剧电影甚至书籍都非常感兴趣,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刺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总在问自己,造成心理罪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能帮助他们?有时一个人的童年和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然而当我们成年之后,固有的惯性思维还是带着我们以前的生活模式和方式,去接触社会,导致不幸更加不幸,而幸运的人更加幸运。当然这样说还是有些片面,毕竟还是有些人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去拯救自己,但是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或许人生无法重新来过,我们只有在前人身上去告诫自己,小时候看见杀人犯被警察抓到真是大快人心,但是现在再看一些案件,其实更多的是惋惜和无奈,死者也并不是那么无辜善良,而杀人犯也不是那么的罪恶和可恶。一些很细小的心理问题,在我们自己和旁人的忽略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书中很多心理问题,在作者的指导下走上正途,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堆积恶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但愿我们都有勇气去面对解决,在光明的阳光下,拥抱心灵中反面的自己!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读后感(五):现实都是自己建构的

曾奇峰说心理治疗师是“修正父母笔误”的人,很有感触。工作这一年多接触到的所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实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大部分时会很无奈,因为孩子身上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想模式,真的很难改变。总觉得,相比孩子,父母更应该去上学,去学习。看完这本书,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答案。五星好评。

1、明朝的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2、有人称心理治疗师为“修正上帝笔误”的人,其实不是,应该改为“修正父母笔误”的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生狭小三角形舞台由父母决定的那个点和那两条边无限地向远处延伸。扩大了的人生舞台,一定会是更加自由也更加幸福的舞台。

3、即使没遭到反击,子弹也是要出膛的,这时,射中的对象就不是别人了。不热爱自已的职业,对服务对象态度恶劣,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攻击是在把子弹分分秒秒射向自己。其后果就是易患各种各样躯体的和心理的疾病。相信大家对这样的疾病都不太陌生,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或者抑郁症、人格障碍等。我们可以说,一个总是处在这位男服务员的状态的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慢性的自我毁灭状态。

4、几乎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映。所以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5、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像行走在雨夜的山路上,双方都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就这样互相搀扶着,直到在某不朝然的时刻到达山顶,见到曙光。#论心理治疗的过程#

6、心理伤害跟身体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身体伤害是在物理学层面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而且受伤害者身上会留下肉眼或者仪器可以检测出来的创伤。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象征层面的,看似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论心理伤害#

7、每一个人,首先都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我们称为射的世界,这个世界隔离了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论自我建构的世界#

8、面对抱怨者,我们既需要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理解他们自我缓解焦虑的努力,同时也要有一双具有特异功能的耳朵:让抱怨者的声音从左耳进,从右耳出,使自己能够跟抱怨者建构的不真实的世界划清界限。#论抱怨#

9、要拒绝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永远使自己处在过去的经历中。

10、曾奇峰的习惯是,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绝不给人下诊断。他会他的患者说:你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点措施,或者吃点药,或者做心理治疗,就会好起来的。这并不是安慰,而是事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