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孩子的教育》是一本由【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一):孩子的教育

父母不是天生的,要想教育好孩子,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看了无数的教育类书籍和节目,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理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我十分认同一个人的观点,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推动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和教育,丰富了人格的创造性内涵。 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和《孩子的教育》。 对于育儿法,我推荐的就是他的《孩子的教育》。

这本书涉及了许多育儿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多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青春期与性教育”……。 从个体心理学理论出发,为父母和学校提供儿童教育成长指南,帮助他们解决育儿中的难题。

书中的重 点内容有很多,我先指出两个关键。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二):最难的教育

好好好,最近看的这类书多多少少都有收获,光尘的这个系列也确实质量较高。孩子的教育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在真正亲身经历之后。本书核心在统一人格复杂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孩子行为才会有所收获,分诸多章节循序渐进,每部分都有案例辅助,最后也有专门的案例分析,其实我感觉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加深了解后推翻曾经的猜测。

本书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孩子的社会关系、人生观和性。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个体心理学,根据孩子的表现总结出性格特征来分析。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话“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因此当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不要试图去问孩子,他们往往无法给出理性有价值的回答。就算我们从小就学习要诚实守信,也无法抵御趋利避害的本性,尤其是在成功蒙混尝到甜头之后,而我们的推断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有些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其背后不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孩子对外物的理解决定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行为受制于自己的经验,就像附录中的分析一样,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远比案例复杂。作者一直强调制度下的惩罚是无用的,我在培训过程中也始终被要求给孩子引导,甚至尽可能的用正向的语言去表达。还挺感慨的,苦口婆心十句话不如惩罚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实就是只有年轻的老师才保持热情。要避免不负责任的“预言”,否定孩子可能会带来恶性循环。

孩子渴望被肯定,喜欢优越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现在已经越来越难见到死读书的人了,提倡多元发展其它技能或爱好,顺便推荐一下哔哩哔哩公益的职业与梦想课,可能这是最百花齐放的一个平台,其实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未来有什么,也没想过未来会怎样。青春期与性教育是很多人难以启齿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建立友谊多交流,还要辨析网络上大量信息的合适性。

物质条件带给孩子的影响很难改变,因而转变去鼓励孩子去解决问题并培养社会情感、语言表达能力。从附录1的自测表可以看出这本书更倾向于关注“问题儿童”,像自卑懦弱、口吃、左利手等等,还有符合时事的多胎家庭影响,它是面向更多读者的内容。最后还对学校教育提出很难实现的建议,让测验不重视成绩而是学生心理状态反映,让教学倾向于充分了解学科目标和应用价值。前者我们曾做过长达20页的前后问卷测试,学生的认真程度与问题设置让结果分析的价值很有限,至于后者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疲于成绩与考核的现状下会格外艰难。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三):读书感悟《孩子的教育》

本书已在讲述完整而独特地看待每一个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和成人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但又略有不同:对成人教育而言,引导只是基础手段,但孩子还未发展成熟,所以成人对孩子的引导至关重要。

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特别关注孩子心理相关的问题,不仅是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还为了揭示成人性格和成人行为。不同于其他心理学体系,个体心理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强调人格的统一性,研究人格的发展动态和表现形式的变化。个体心理学是科学的知识,从错误和失败的经验中总结而得,是实践的智慧。

如果把个体人格比作一幅画,那我们恰恰到 人格具有统一性。每个个体的行为既反映着人格,又受人 而非客观地思考。 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根据既定目标和生活方式而思考 能力。这个目标是我们的人生指南,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个体心理学强调用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来衡量他们的成长程度的,借此能更加容易地了解和评估孩子的生活方式。通过观察孩子的生活问题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正确的”准备,即是否具有社会情感,比如是否有勇气、是否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力、是否有积极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找出他们实现目标的形式和节奏、自卑感和社会化的程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在构建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个体就会进行重建,直到形成稳定的有机整体。

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值得关注,第一是社会关系,第二是如何度过人生,第三来自人类被分为两性的事实。,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这些任务总是在与他人或社会的互动中产生,所以逃避社交的人是迷茫的。

这本书不仅带领孩子超越自卑、消除恐惧, 重新找回面对挑战的勇气。也会使大人更加了解孩子心理背后的动机,及早察觉,也在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和烦恼,适合大人小孩都去阅读的书籍。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四):孩子的教育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最近我读了《孩子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主要从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大量案例,探讨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任何一个人,当然也包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定了他们如何发展和成长。当他们陷入了一些困难之中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他们的选择就会受到过往行为的影响。

在孩子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的管制他们,而只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在追求一种卓越,在追求完美,他们的眼中总是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当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到失望,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作者说,以超越他人为目标来规划人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正常成长。我们必须告诉他们,生活不只有课业书本,他们应多多参与室外活动,与朋友一起玩要,花些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我们都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区别,这句包括生理层面上的,也包括心理层面上的。个体的成长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但有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会带来一些误解。

比如大家普遍会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加适合学数学,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有特别科学的证明,极有可能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偏差。实际上,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女孩表现得非常优秀。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去传递男孩儿比女孩儿更加适合学数学这个看法的时候,就很可能对某些女孩的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打击。

孩子的人格发展很多时候取决于自己对于事实的主观理解,而一种正向的,正确的理解方式又与孩子所成长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有关。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多鼓励他们。

《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五):教育的好坏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本书叫《孩子的教育》,单从书名看上去很像是单纯的教育孩子的书籍。但实际上,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所以这本书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根据心理学的范畴来讲述如何教育孩子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只是比较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

要知道,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是不容易的,而要把孩子养育得身体健康之外还要心理健康,更是困难重重。这其中要家长付出巨大的心力。

但实际生活中,家长们每天都要上班要发展事业要赚钱养家,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丢给学校管理,而老师也并不能替代家长的角色来承担学校之外的教育。

要知道,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是决定孩子以后成才的根本,而老师只是教给孩子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所以,这本书就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和方法,从心理层面来深入孩子的内心,先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所在,再抓住孩子身上的关键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书中从了解孩子的人格、被溺爱和被压抑、孩子的自卑感、孩子的隐藏性格再到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出发,来一步步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掌握孩子真实的一面。

要知道,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本就不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拿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举例,大部分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各种叛逆,都只是粗暴的以体罚,很多家长甚至也并不想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最后当我们渐渐长大,就会意识到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而年幼时的教育,逐渐影响了我们成年后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以至于后来的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可以说年幼时的教育影响了孩子一生的成败。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可以用来指导年轻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拥有这样好的机会,是令我们这些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一辈大人羡慕的。这本书,每一个家长都值得拥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