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锦集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锦集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是一本由李中莹 / 武志红 / 赖佩霞 / 张怡筠 / 林紫 / 简·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一):保持平和的心态,给孩子多点玩乐时间

一年级的寒假,学校要求家长批注阅读这本书,于是,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也算完成了作业,也算是一种学习,也算读了一本书哈哈。

全书是一些育儿专栏里发表的文章的合集,所以说,读完这本书,也相当于读了十几个人的作品摘要了,说实话,没有什么太多的新鲜的东西,都是已经知道了的道理,但是不能说没有收获,毕竟这些内容都是需要作为一个家长反复学习反复被提醒注意的事情。作为父母,要心态平和,不能焦虑,这样孩子才可以从中感受到平静的力量,不论是多大的孩子,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都是天生的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从父母尤其是妈妈那里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如果是平静的,他们会自己慢慢成长,如果是暴风骤雨般的,那他们的生长就会收到影响,甚至会枯萎退化,所以,当父母的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焦虑,不纠结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进一步的在考虑教育的问题。

当然还get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就是小孩子是需要玩乐的时间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可以收获到成长的力量,积蓄对抗消极情绪的力量,所以,还是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玩乐时间,这一点,在过去的半年中我做的是不好的,逼迫孩子干了很多本应该细水长流的事情,所以,现在包括未来的时间一定要注意,每天的玩乐放松时间还是必不可少的。不要逼迫孩子太紧张,小心物极必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啊。

这本书,可以打70分,因为是专栏类的合集,所以很多观点讲的并不是很透彻,就比如里面写了正面管教的一些内容,作为我刚刚看完完整的正面管教一书的人,再看这个专栏内容就感觉很多没有说到,只是大体的说了一些,由此可以知道其他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有兴趣的内容,应该是把这个作者的作品翻出来,认真的从头到位的完整的学习一下,这样我觉得收获会更加的大的。

随便写了一点,因为老师没有说写读后感,所以写的也是乱七八糟,只是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提醒和提示标注,如果学校要求的话,再认真的完整的写写好啦。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二):《这样做父母就对了》 书评

“相信凡事有可能,再找可能性,然后困难就被突破了”书中很理智的一句话,送给做父母的我们共勉。拿到书后,看到“武志红”这个名字就感觉这本书定是一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书,因为武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很有名。翻开书看了之后,顿觉清醒很多。书中的没有说教,而是以一个一个的案例来说明阐述的道理,读完案例后,读者就会明白书中所言,确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大赞!!!

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让我从深层次上理解育儿路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反思后发现其实“孩子,无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真的很在理。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深度陪伴来治愈”《给孩子爱与自由》一章中提到“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说,给孩子充分的爱,这时有父母会担忧:“我们怕溺爱孩子,他们会变得自私任性”其实“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是在爱眼前的孩子,而是在爱自己内在投射的小孩。有一个母亲,舍得给孩子买几千元的大衣,却不会给孩子买几毛钱一张的贴纸,因为母亲觉得孩子不需要“贴纸”。究其原因,母亲小时,家中很穷,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总是穿姐姐剩下来的衣服。所以,她有钱后,就拼命地给孩子买衣服。我其实也能从这位母亲身上找到我自己的影子,从上初中开始,家里也是不宽裕,有些东西想要却不舍得买或是没钱买。等我参加工作后,家里的情况也渐渐好转了起来,生了孩子之后,我就拼命地买东西,给孩子买最好的,虽然有时用不到,搁在那闲置。直到最近,我突然醒悟:作为工薪层的我,应该适时收紧钱包,给孩子攒钱多多买书了。作父母的其实只是做了“自以为是”的父母,不是以孩子的需求为主,而是满足自我需求。所以说,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自我修养的过程。

《说话达意,你有教孩子有效表达吗》这一章教会我怎样引导孩子表述经过。我家孩子也是特别爱哭,早在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注意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对孩子说“有什么事情,你跟我说清楚,你哭着说,我听不清”。慢慢地孩子也知道先要让我了解事情,然后就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现在哭的也少了。但我还是从书中了解到孩子经常哭的深层原因,我感到特别让人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说话达意还要注意用心聆听对方。真正的沟通,永远是心与心的连接。嘴巴和嘴巴之间的沟通,永远是敷衍的,没有意义的。这让我想起了班中那几个总是落在后面的学生,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可是他们在座位上总是接受不到信号,为什么?就是孩子没有用心听讲,日积月累,老师讲的课他们就会越听不明白,于是破罐子破摔。意识到这一点,我早读针对一个女同学,一句一句地教她怎么读、什么意思。一天下来,她竟然也能背过一段英语课文,这真是破天荒,所以对应了文中开头的那句话“相信凡事有可能,再找可能性,然后困难就被突破了”。谢谢这本书给我的能量,有幸读到这么好的书,真是幸运。

在读过这本书后,我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照顾”中健康快乐成长。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三):用心学做合格父母——读《这样做父母就对了》

有人说,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父母不用通过考核便能成为了父母。是啊,没有任何的培训,不经过任何的考核,人们便轻而易举地成为了父母。父母却不是普通的工作,它肩负着世界上难度最大,责任最强的一种使命,那就是——育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然而我们又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什么又是最好的呢?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所以作为年轻的我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养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本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总编辑,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专业研究生刘萍主编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汇集了李中莹、武志红、张怡筠、赖佩霞、林紫、简•尼尔森、苏珊•佩罗国内外19位资深心理学大师、专家亲述的亲子教育中的19个痛点解决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是一本贴近父母需求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书中有大量的贴近时代前沿的家庭成长心理学观点,但与专业的心理学著作相比,它更具有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本书从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当冲突发生时,如何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给孩子爱和自由、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六个方面,教我们如何学做更合格的父母。,既有心理学专家的观点,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案例支撑,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父母也可以轻松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方法很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便是观念。《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中用大量的篇幅帮助父母首先学会审视自己,自己的信念、信息、观念、情绪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下,再去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长,并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如何培养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处理冲突和愤怒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感恩和同理心。

一直以来,网络上孩子离家出走、遭受校园暴力、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让很多父母为之焦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呢?相信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会让我们找到答案。“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的,他就不会选择死亡,只有心中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时,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却忘记了,班里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而生活中,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健康、亲情、生活*所以让我们不妨先放下对孩子成绩的过多的关注和焦虑,来读一读这本《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也许它不能帮助我们把孩子教育成为学霸,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出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只要用心,我们真的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四):心理学专家谈亲子关系——读《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有感

我是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在养育儿子的这些年里,我会经常有疑惑,就是遇到儿子一些情况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好在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妈妈,我会经常阅读各种家教书,并且在论坛上跟大家交流,我才能慢慢知道养育孩子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一次我收到了来自中信出版社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家教书,读来更是觉得非常有收获,更让我学会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本书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心理会客厅》栏目中的文章结集编写成的,每一期栏目都会请一位心理学界的大咖来分享对亲子关系的独特见解,比如武志红、张怡筠和赖佩霞等这样的心理学咨询师都是这本书中的口述者。我个人比较喜欢武志红和张怡筠的文章,他们对于亲子关系的论述也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让我觉得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很多我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读到专家们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这些情况都是有心理学根源的。

书中选取了19位心理学专家的口述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育得好。从第一篇王健的《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到许添盛的《孩子都是老灵魂》,每一篇文章的叙述都是娓娓道来,不仅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撑,更有很多生动的事例,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知道,在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恰当的教育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是《放下父母的不快乐》这一篇文章,作者赖佩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缺失父爱,母爱更是糟糕,我们也要学着成长,放下父母的不快乐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影响,等到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用一颗快乐的心来迎接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安全的童年生活,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就是父母要记住的几个原则:“多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聊天,聊学习以外的话题,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多陪孩子一起玩,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和状况,父母都要给他一个承诺,告诉孩子我永远不会放弃你,我会陪伴你,你好,我接纳你,你不好,我照样接纳你。”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强的依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父母都会义无反顾地支持着他。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家长的更多的智慧,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妈妈,多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用专家的观点来指导我们养孩子的过程,经过自己的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本《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的好书值得我们慢慢学习,而且是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的学到专家们的心理学精髓。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五):《这样做父母就对了》:写给父母的19堂心理课

这段时间喜欢上了,也正在学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希望可以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学习做一个懂孩子心理的更好的妈妈。《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书来的实在太及时了,19位心理学大咖老师,直接对话亲子教育,直面19个痛点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读这本书简直犹如吃了顿大餐,翻开书页便舍不得离席,拿着Mark笔愣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感谢《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他们有一个名牌栏目,叫做《心理会客厅》,因为可以认识到“育儿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而“中国最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就从里面挑选了19篇心理学大师级别的亲子关系话题文章,集结成了这本书。 武志红,张怡筠,简·尼尔森。。。每位专家老师在亲子教育上都有自己的智慧闪光,如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而这本合集就是一条珍珠项链,穿起父母的责任,也穿起每个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最终走向圆满的美好未来。

本书共六章,主题分别为:“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当冲突发生时如何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每个主题下都有几篇干货文章,让我们醍醐灌顶。

王健老师说“许多父母秉持错误信念,缺乏共情能力,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父母过度的焦虑,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小孩核心信念的建立,不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刺激,而可能是很小的事件的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华清老师说:“孩子是在与妈妈的互动中慢慢形成健全人格的,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情绪稳定,才能照顾好孩子。中国亲子关系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妈妈焦虑”。

许添盛老师讲的话很新颖,他说“孩子都是老灵魂”。核心的意思是说,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有成熟的内心,父母要尊重孩子,并且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的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孩子都有老灵魂,也值得我们给予尊重和信任。

武志红的书和公众号文章,我一直在追。他在这本书里讲到了“内在婴儿”。婴儿时期建立的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帮我们养育孩子的健康的“内在婴儿”。那也是每个人的内在最深最真实的部分。 长期得不到妈妈照料或者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人的内在婴儿可能会绝望,也可能会仇恨,愤世嫉俗。这段时间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被广泛关注,大家都在评论说亲子园资质审批和员工管理的问题,而我却在想,那两位年轻的老师,即便看上去还没有为人母亲,但是同理心和对生命的敬畏都完全没有,她们推倒不会保护自己的幼儿,往不会拒绝的幼儿嘴里塞芥末,往脸上抹消毒水,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背后映射出其内心的婴儿是多么冷酷,邪恶,丑陋和仇恨。由此推想,她们还在婴儿时,她们的母亲对她们做了些什么亲子疏离不够尽责的行为。 这样的人当了母亲,养育出来的小孩也会同样有着不健全的内在婴儿,得不到正向教育的适龄青年和为人父母的中年人,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少负能量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主人翁,那么,请每一位养育孩子的父母都在成为父母之前成为有资格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简·尼尔森博士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我也学过一段时间的正面管教,一直也有看她著的《正面管教》的书。 正面管教基本概念是,坚定而和善,不严厉也不骄纵,不惩罚孩子,多鼓励,专注于解决问题。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孩子只有先感觉好,才会做得好”。

黄淑文提到“中国父母都需要三场和解”:与父母和解,找到爱的联结。如果说原生家庭的痛是起点,那其实这些不合格的父母也曾是无辜的孩子,也在他们的童年受过伤。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而我们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努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又要照顾孩子到尽善尽美,当我们发现父母的不完美,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常陷入自责和自卑中,也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完整”,学会与自己和解;最后,与孩子和解。因为每一位父母曾经都是小孩。“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都需要学些,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董燕老师说,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的天性与力量。行为主义认为能带来愉悦体验的行为,人会倾向于多次重复,反之就会倾向于拒绝和逃避。对于出现厌学的孩子来说,比厌学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厌学的态度。 父母要学会觉察孩子,帮助孩子将情绪疏导出来,而不是淤积在体内。只要父母把对孩子的束缚去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滋养,学习和成长的宝贵动力就出来了。

我在生小孩之前看了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成为这个理念的迷妈。李雪老师说,“孩子无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溺爱,不是爱的太多,而是爱得不够。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是在爱眼前自己的孩子,而是在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孩子的任何问题行为都是在表达,在自救。 他们自己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总能用一些方法,防止自己走向更危险的境地。 一味简单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不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将来就会在更大的问题上偿还。

最后,我想说说林昆辉老师的“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我从里面有新的受益。 对于学生自杀,知名名人包括演艺明星抑郁症自杀,产妇不被允许剖腹产愤而跳楼。。。有数据说全球每年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甚至高达200万。 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理解这件事情为,抗挫能力弱,生命教育不够。而林老师教会我另一个理念,也是更专业的理念,是当事人没有建立完整的“拉力系统”。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这“拉力”和“推力”两个系统。 拉力来自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成就感。而推力与此相反,是创伤事件的痛苦感。 一个人在想到自杀时,有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物,也就是拉力大于推力,就会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 反之,拉力小于推力,就会实施自杀。而当拉力和推理相等,他会接受这个念头,暂时不会立即执行。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自己要建立更强大的完善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同时也要学会做一个觉察周围的关心社会他人的志愿者,学会“六变三托”判断,再用“三规六禁”劝慰有自杀倾向的人。

每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每一颗智慧的育儿理念的珍珠,都该被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家长认真和再三品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为更好的家长,并教育好呵护好我们的孩子。做对的父母,养育好的孩子,成就和谐的未来社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