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读后感1000字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读后感1000字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是一本由中信出版集团著作,2020-4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读后感(一):我们都是乐观的

对人文和技术的辩证性思考会决定科技的创新质量和高度,科技与人的互动会进一步提升人类的感受思考和新活动。同时,人文思辨的能力能帮助提高客观物理世界中科学的亲和力,促成人与技术的和解互补和互渗。我们更应该注意,单学科研究(尤其是人文领域)的那种立场坚定的真理感,过度专业化形成的范式会阻碍世界的全观,在真实世界之中,人总应该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只把自己关在小黑屋(打坐)。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读后感(二):发明与创造的自由论

这是一本在理性认识技术之有限性的基础上,解开束缚技术的枷锁,赋予技术以自由的书。 作者首先对比了范式、模型之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即科学需要为物理世界创造匹配的模型,而技术是为模型构建与之匹配的物理实体。没有必要拘泥于“发现”柏拉图的完美理念,所有模型都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地图不是地域,模型都是“错”的。 此后,作者用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认知不是计算,物理世界不是数字计算机。 为了证明这个命题,作者解构了计算机的分层范式,剖析了物理硬件何以与逻辑层、软件层、应用层模型完美分离,这项发明堪称技术的典范! 然后,作者对香农定理做了非常生动的阐述。连续统的信息量无穷之大,“得益于”测量噪音的存在,才可以用有限比特来近似测量物理世界。世界在得以部分被测量计算的同时,付出了模型离散化的代价,这是无法避免的必然。于此,数字计算的本质也就昭然若揭:离散的形式系统。 离散形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模型,俨然是无法匹配物理世界的。因为物理世界是一个连续统,存在不可数无穷的势,具有远高于计算模型的可数无穷的势,有限不可能实现无限。 而且作为一个形式系统,计算模型本身就具有既不相容又不完备的缺陷,何以能与物理世界之丰盛相提并论。模型都是错的。 好吧,作者又放下了这种固执,保持了一种开放心态,给予计算模型一点机会,或许真可以“涌现”出人类的智能呢?作者又搬出了贝叶斯概率模型,做了一番论证,发现没有压倒性的新证据,可以让作者给予数字计算的这一点信念得以增强半分。仁尽义至了。 数字计算的工程师们不要企图让机器统治宇宙了,但依然可以和机器一起友好的玩耍,毕竟数字计算模型是一个完美的典范,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多的事情。洞彻了其实质后,工程师们也不要被现有的范式、模型所束缚,可以自由创造新的事物,可以跨领域学习新模型,多了解些人文精神,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读后感(三):技术创造性伙伴关系,和技术共同进步

这本书其实很贵的88块呢,真的是很不多的书。蛮新的是2020年9月出版的,作者是很牛逼的大佬。副标题是人类与技术的创造性伙伴关系。其实花点时间看下序言也蛮有好处的。科技的书籍还是要读读,因为是未来,所以多阅读,可以增加未来的确定性。

毋庸置疑,这本书里的素描吸引了我,还是作者的自画像,有些黑色的小幽默。让自己了解了晶体管半导体的发展。当我看到计算机间通信的OSI模型的时候,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弥补下自己直觉思维的缺陷,在算力足够的前提下,会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OSI模型如下:

1、物理层:有限或者无线的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在两个节点之间传输一个比特帧

3、网络层:在一个多节点网络对比特构成的数据包进行路由

4、传输层:数据段的可靠传输

5、会话层:将多个来回的数据交换是为一个单元

6、表示层:将比特模式解释为文本、图像、数字等

7、应用层:应用程序直接使用网络服务

个人觉得OSI是否可以作为人类处理信息的一个参考流程呢,从最初的被动接受信息物理层,到有两个信息,进行组合交流的数据链路层,再到各种信息知识点构成网络层,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成为网络层的数据包,决定输出到哪里的传输层,在到与他人群体或组织机构进行交流的会话层,输出整理成书籍程序或者其他成果类的东西,进行表示层,随即进行应用,可以不可以这样子用,感觉也不是不可以的说。

真正的革命并不是用最好的手机取代当时的手机,真正的革命是引入一个全新的平台,并在范式层的堆叠中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层。今天我们现有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于全面理解技术革命至关重要,局限性里也蕴含了创新的机会。

作者表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宇宙的状态数量有限,那么下面几种情形是一定成立的:

1、宇宙最终会发现处于其曾经所处的状态中

2、宇宙在无限时间内只能改变有限次数的状态,所以必须有效的停止变化

3、时间必须结束

另外,根据信道容量定理,只有可以用有限数量的比特进行编码的哪些特征才能代代相传。简单的缩减下,其实人的一生,所接收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噪点,没啥用,去粗取精。

霍金在量子力学中表示:起初,这些对完全决定论的希望似乎会因为20世纪早期的一些发现而破灭,例如,人类发现放射性原子衰变这样的时间似乎是随机发生的。

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像上帝在掷骰子。但是通过科学调整目标以及重新定义宇宙完整知识的内涵,从失败的绝境中夺取胜利。霍金老师指出的事实是,描述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的薛定谔方程是确定性的。在量子理论中,人们不需要同时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要知道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就足够了。

这让我想到市场每天的起伏是不定的,即便用了很多的方法去判断大盘的走势涨跌,但量能上,依旧是一个波形状态。没必要知道具体每一天的,只要知道一段时间周期,会向如何随着目前的势能波动就可以了。重点是抓住那个势能。波函数代表了概率。

这本书给了不少科幻灵感。比如量子力学中,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的贝尔定理。用量子纠缠排除作为事宜按观测到的量子系统中的随机性来源的隐藏变量。具体来说,这些试验表明,在空间中的一个点上进行测量,可以立即影响在遥远点上进行的另一个试验结果,似乎违反了通信技术中的光速限制。

爱因斯坦把量子物理学的这一特征成为,幽灵般的超矩阵作用。天宝伏妖录大致就是这么玩的吧。贝尔定律似乎表明随机性在物理世界中是真实的,但一个同样可以解释得通的办法是,在一种极强的方式下,世界实际上是确定性,其中每个粒子从一开始就携带着可能在将来任何时候发生的所有测量结果。因此,即使是这个结果,也不能肯定证明随机性在世界中是真实的。

大佬给出建议,拥抱不确定性是应对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对于不确定性模型给出一种建模不确定性的简单方法。只需创建具有多个被允许行为的模型就可以了。非确定性模型这个,个人觉得可以放到自己的课题研究里面。非确定性模型本身并没有指明到底哪个被允许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可以完全忽略可能新概念。

将随机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可能性,将可能性定义为概率,最后将概率定义为随机性。概率表示不确定性但可计算,可能性表示确定但不可计算。这样子就可以清楚的解释,明天大盘可能怎么走呢,无法计算啊,明天大盘上的概率是多少,下的概率是多少,是可以计算的。

接受数字物理学和软件的普遍性,与技术共同进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