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1000字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1000字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一本由[德]彼得·渥雷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一):谁有兴趣吐槽一下这本书翻译的水平

书正在看,一些观点并不新鲜,说来说去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环环相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司其职,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作为科普内容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这两个业余工科出生的工程师翻译,把这本书的逻辑翻的乱七八糟,一些地方逻辑生硬读不通,糟蹋了这本书,别听其他人书评吹牛逼,本书翻译就是渣~影响心情~准备买的慎重考虑~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二):读后感

关于自然,本书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是是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平衡,是神奇而又微妙的艺术。但我们很少去深思自然究竟是什么,自然中的动植物又是如何彼此制约。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直观的联系例如狼吃羊,却很容易忽视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如:饥饿的食草动物树木对森林面积的影响、树木对环境与气温的影响、腐朽的动植物对自然的给养与馈赠等等。

但作者也并不是一个极端的环保主义者,没有一味的强调保护、干预环境,而是带给我们关于自然的思考。生而为人,虽然自诩“万物之灵”,我们依旧是自然生态位上的一环,从我们的祖先智人开始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生活开始,我们就在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自然选择。例如今天的宠物狗,就是被驯化的狼,而曾经纯粹的野生的谷物,如玉米等,也是经过一代代人工的培育与选择才成为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

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是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共处之道。因为就如书籍封面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脱离自然而独活。

摘抄:

“对大自然感同身受,才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

“对于所有物种,自然只给出了两条通向未来的路:适应或者灭绝”

“进化意味着对改变做出适应,并不一定是以更优异,或者更大的脑容量为目标的持续发展。”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三):请珍惜美丽的大自然

像此类的科普作品对人类的意义很大,有的时候我们犯错是因为不知道,当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时,可能就会考虑要不要做了。之前看过一部有关于珊瑚的纪录片,世界上很多美丽的珊瑚景观正在失去,可是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污染,其实不是,答案是温室效应。是的,很多问题我们都能够猜测出一二,因为人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但每个人又觉得自己个体渺小,所作所为不会影响太多,带着这样的心态才导致了大范围的破坏。当那些美丽的珊瑚变化呈现在屏幕上时,作为观众才会彻底觉悟,这本书的效果在我看来是同等的。

这个世界很神奇,很多东西都保持着一种循环的状态,就连生命都有着生死轮回的说法。小的时候生物课上都了解过生物链,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形,而是好几个环形交错在一起,如果断了一个点,其他所有的都会收到影响。这本书的封面很贴切,包括它的名字,如今亡羊补牢已经无济于事,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尽管这对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打工者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可这对于真正热爱生活,甚至是我们的后代来说是灾难性的毁灭。

我认为那些首先想着改变世界的人们都很可笑,确实生活表面上更好了,一切都在进步,其实与此同时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发明了汽车、空调的人确实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可是生活变的无趣,环境越来越污染,当想要弥补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这些现代化的机器已经离不开了。明明现在的饮食已经很好了,有的人还是想尽方法去吃一些濒危动物,当看到了书中关于狼的例子就会知道这些做法与常规相差多远了。

大自然是对人类最大的馈赠,本来已经设计好了一个完整的社交网络,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去破坏它呢。人类就是太强大了,在这个网络中走到了顶端的位置,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学会控制,明明已经是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什么还要去破坏。优胜劣汰是正常的进化历程,这都是在正常能力范围之内所适用的,新的事物固然需要创造,要注意的就是早已经拥有的不要失去就好。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重要的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四):儿时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有幸读了这本书,解答了我从小的疑问,大树整天站在那里会不会觉得无聊?它在想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大树站在那里,但是在地下他们在用发达的根系交流呢!在大树的内部它们可能正在和某种小虫子做斗争,他们还要呼风唤雨,以免自己缺水,要降低空气温度,防止水分蒸发太快!他们要让蜜蜂蝴蝶,各种菌类,微生物帮他们传信,同一种类的树可以用时开花结果,结果多还是少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沟通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有,他们在气候变化的时候要迁徙!他们借助风,借助鸟类把种子向目的地散播,慢慢的森林就真的走了!好神奇!但是人类活动限制了他们,人类对土地的用途做了规划,在不应该种树的地方是绝不允许长出一颗树来的,他们的孩子就失去了长大的机会,真令人难过,除此之外,它们脚下的土地被人类过度耕犁,导致底层土质变硬,大树和地底下的微生物和小昆虫们都收到了伤害。

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知道,保护自然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管它,不去打扰大自然,让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这样他会自己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人类做很多以为是在保护大自然的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大自然的系统太复杂了,比如我们在冬天给饥饿的森林动物喂食,本是处于一片善心,但却没想到这善举却让植物糟了罪,动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也被打乱,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动物数量大增,植物被吃的精光,大自然需要再次缓慢的调节动物和植物的数量使他们重新达到平衡。

书中对于蚂蚁的介绍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蚂蚁竟然饲养了蚜虫!为了吃蚜虫那甜甜的排泄物,蚂蚁会咬掉蚜虫幼虫的翅膀,以免它们飞走,为了能不费力气的吃到这些美味,蚂蚁还会发出一些化学物质让蚜虫行动变得缓慢,这样蚂蚁就能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能饱餐一顿。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有意思的细节,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上帝视角!也觉得自己生而为人,对大自然做了这么多破坏,深感惭愧。对于应该怎么真正的保护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简单的将某一种昆虫或者动物定义为害虫或益虫,他们都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没有谁都会出问题,都会打破平衡。最完美的生态系统就是平衡,让自然选择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五):一场万物循环链的礼赞

对于大自然,总是会觉得神奇又有些敬畏。好像是每天都会触摸得到,却总是不能了解透彻,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就会被大自然给予教训。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大自然,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却在破坏大自然的时候,渐渐品尝着恶果,只希望,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畏无知不会因为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而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碧水蓝天。

看到这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其实是个偶然。但是,读了几章之后,就被彻底的迷上了。我本来并不太喜欢阅读国外的书籍,总是会觉得翻译过来的读起来略显生涩,读起来总是不能畅快。没想到这本书读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一章一章读下去,不会感觉生涩,书里举出来的例子也让人感觉到很有趣。

原来大自然是这个样子的啊,也许就像本书扉页里写的那样吧,“在大自然中,不仅每一个齿轮与其他的齿轮互相啮合,所有的一切都与其他要素互相交织成一张大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只有我们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彼得.渥雷本在德国鼎鼎有名,没有人不知道他。他把自己平日里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细节集结成书,收到了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大家都纷纷表示渥雷本的书扩展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开启了我们对于观察周围世界的全新视角。树木制造云雾,蚯蚓控制野猪,鸟群影响火腿生产,落叶影响地球自转,在大自然中,那些你从没想到的隐秘关联,呈现生命发展的真实内核。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大自然的论述,之前是“人定胜天”,现在更提倡的是“人与天调”,天、地、人统一一体的思想是我国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特别是如今,森林植被收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遭到广泛的污染,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臭氧层逐渐减薄,气候变得越来越反常,灾害变得越来越多,荒漠化不断扩大,生物资源一直在减少,生态平衡失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读完这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还是蛮感慨的,感慨的是我们跟大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如此紧密,感慨的是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引起大的波动。但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人类虽然拥有别的生物不具有的智慧,可以改变环境,可以捕猎别的生物,可以做很多别的生物不能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面对着今天全世界都在困扰的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跟大自然和谐相处,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