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orking Backwards的读后感大全

Working Backwards的读后感大全

《Working Backwards》是一本由Colin Bryar / Bill Carr著作,St. Martin's Press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Hardcover,页数:202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orking Backwards》读后感(一):Working Backwards - 亚马逊上干货

之前在咨询公司做产品方面的项目时,在不同场合反复听到过working backwards,PR/FAQ的概念被提起。终于抽时间把整本书读完了,必须说这真的是一本可以在公司直接拿起来照着做的良心读物

-

从产品与战略的角度出发,浅谈一些感受

《Working Backwards》读后感(二):452-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Colin Bryar- Enterprise-202

452-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Colin Bryar- Enterprise-2021

Barack

2023/01/15

《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首版于2021年。它是内部人士对 Amazon 的文化、领导力和最佳实践方法的分解,来自两位长期担任 Amazon 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它是一本实用指南和企业叙述,充满了作者对“成为亚马逊人”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如何影响他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的室内回忆。 他们证明,亚马逊规模的成功不是靠任何一位领导者的天才取得的,而是通过致力于和执行一套定义明确、严格执行的原则和实践。

Colin Bryar,曾就读于Cornell University。于1998年~2010年工作于Amazon,曾担任Directory Amazon Associates and Amazon Web Services Programs, Technical Advisor to CEO, Vice President.

Bill Carr,曾就读于Colby College和Emory Univerisity。于1999年~2014年工作于Amazon,曾担任Senior Product Manager DVD/Video, Divisional Merchandise Manager DVD/Video, Director Retail Media, Vice President of Prime Video Amazon Studios and Amazon Music.

Table of Contents

1. Building Blocks: Leadership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2. Hiring: Amazon’s Unique Bar Raiser Process

3. Organizing: Separable, Single-Threaded Leadership

4. Communicating: Narratives and the Six-Pager

5. Working Backwards: Start with the Desired Customer Experience

6. Metrics: Manage Your Inputs, Not Your Outputs

7. Kindle

8. Prime

9. Prime Video

本书一开头就讲的是leadership principal,其实也就是 Amazon文化的核心训诫。它们描述的是,如何在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Amazonian。任何一个集体,要想形成高效的战斗力,就必然要统一认识,就需要借助价值观来把人组织起来。一个公司,就算90%的现有人员被替换掉,只要能让新补充进来的人员能够迅速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形成认同,大概也能正常运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营盘的就是文化核心。

在这十几条的leadership principle里,第一条就是custom obsession。以客户为中心。一个公司凭什么强大发展,必然是因为它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或满足特定需求。强大的技术也好,良好的服务也罢,甚至是因为垄断而强大也算,只有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客户才愿意花钱。只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客户来说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客户才愿意未来持续的在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上花钱。没办法为客户解决问题,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所以Amazon试图从招聘选人到正式员工的决策执行,都力图贯彻这个思想。一个员工,在这个环境里待得足够久,这些原则就可能变成思想的一部分。那时,即使我们没有刻意去想这些leadership principal,它们也变成了我们做事的风格。

对一个公司来讲,最重要的两件事情,首先是生存,其次就是延续。传承延续,最重要的就体现在招聘过程中。所以一个公司怎么进行招聘,他选拔候选人的流程是什么样子,取舍的标准是什么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公司最看重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去了解一个公司,就不可能绕开这一点。通过面试,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去知道这个公司想要什么,我们所用的是否符合这个公司对这个岗位的期待。我们在面试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一点,就是自己对该公司的了解程度和它的文化历史。如果我们只关注专业相关的能力,实际上是不足够的。

最开始的时候,Jeff亲自面试候选人。他的策略,是选择最聪明的人,比如说SAT分数高的人。后来Jeff意识到,对公司来讲,更重要的是选择传教士式的人物,而不是雇佣兵式的人物。显而易见,前者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更多的是信仰和价值观的驱动,而后者更多的,是被短期利益驱动。换言之,Jeff逐渐的把聪明本身的权重降低,而更强调这个人是否认可公司的价值观,并且自身对公司所做的事业存在热情。这其实与前面提到的leadership principle里面的追求长期价值的思路是一致的。所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缺一不可。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有意愿,所以更容易频繁的跳槽,而光有意愿没有能力的话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Amazon想找的,不是一个在Amazon工作18~24个月的人,而是能在一个能工作至少5年的人。

Amazon的招聘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流程。因为没有体系,过分依赖面试官个人判断的话,对小组织可以,但对于一个拥有上百万人的组织来说,是很困难的。招聘的第一步,是写好job description,也就是去介绍这个岗位所担负的职责,和对候选人所提出的要求。然后是resume screen,简历的筛选基本上是建立在 job description的基础之上,去提取简历的关键词与job 的description的关键词对应。然后是电话面试。等电话面试完成之后再进行现场面试。当然,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很多现场面试实际上变成了视频面试。当所有面试都已经完成以后,面试官会先独立给出自己的取舍判断,然后再内部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由一个与这场面试并不利益相关的Bar Raiser的资深成员去主持。最后再作出决定。而且面试官中,也不能够有面试者未来的直属领导。

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最感兴趣的是,就是面试者过去的行为,也就是说,面试者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在什么样的场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以及产生的结果是什么?面试官考察的,是在过往这些经历中,面试者所体现出来的这些品质,是否与Amazon所崇尚的leadership principle相符。换言之,也就是面试者在过去所做的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做事风格,是否符合 Amazon的价值观。而面试官的判断,会实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而且面试官在与其他面试官讨论前,需要先独立的给出自己对面试者的态度,强烈建议录用,建议录用,建议不录用,强烈建议不录用,这4种选择。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面试大约45分钟,剩下的15分钟就是给面试官去整理自己在面试中形成的反馈。所以实际上当面试结束时,面试者是否能被录用,就已经大概率确定了。

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其他公司,当整个组织快速增长扩张的时候,由于所从事的项目越来越大,参与合作的人越来越多,各部分的团队人员之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多。这必然影响整个组织快速创新的能力,使得其在行动上更加拖沓。Amazon对这种问题的处理策略,是强调独立的单线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尽量处在一个独立负责的领导之下。软件工程里实际上也有类似的思路,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我们把它称之为高内聚低耦合。对其他部分的依赖程度越高,自身的稳定性可能也就越差。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其与leadership principal里面另外一个概念ownership结合起来。一个项目,要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这个人必须对这个项目负全责,才能把项目往前推进。其他辅助的人再多,也无法推动项目前进。

《Working Backwards》读后感(三):Amazon是怎么决定做Kindle的?

你还记得第一款Kindle的样子吗?

这款kindle发布于2007年11月19日,售价399美元,开售前没人知道会怎么样,开售后6小时内就卖空了。

为什么当时作为电商公司的亚马逊会决定做硬件,冒着巨大风险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事我们得从头说起。

内容数字化的开端

1999年Napster的出现让音乐产业风声鹤唳,但在科技圈中,一些人已经从中看到了内容数字化的未来。

2000年1月5日,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上,比尔·盖茨率先描绘出了消费电子的未来,所有家电互通互联,以个人化和便捷的方式听音乐、看新闻、看照片、发邮件、进行娱乐活动。

苹果的一名高管把盖茨的演讲内容拿给了乔布斯看,并表示这正是苹果该做的事情。

2000年3月,苹果公司收购了SoundJam,开始秘密开发iTunes,并在稍后决定研发iPod,进而彻底颠覆了音乐产业。

2003年乔布斯邀请贝佐斯和几名高管去苹果会面,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故意恶心贝佐斯,在会议上乔布斯说到,CD会像磁带之类曾出现过的各种音乐格式一样迅速衰落,亚马逊很有机会成为人们购买CD的最后一个地方,因为CD会变得非常难买到,你们会有很高的利润率和很小的市场。

贝佐斯清楚,音乐产业只是开始,所有物理媒介都会面临数字化的冲击,只是时间问题。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你不会想变成柯达”

不知道是否受到乔布斯那番话的影响,2004年1月贝佐斯决定成立数字媒介团队。

为什么是书?

在数字媒介团队成立之初,亚马逊内部关于工作重点有很多讨论,书、音乐、视频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音乐已经被苹果抢得先机,与它直接竞争会有很多额外的困难。

视频内容数字化在当时还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一个是影视版权握在几家巨头手中,另一个是当时的带宽无法支持良好的视频在线播放体验,而下载到本地的耗时也过于漫长。

而书是亚马逊的起点,他们已经与所有主流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在当时亚马逊网站已经推出了预览功能,用户可以在网站上阅读书籍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书籍内容的数字化流程已经到位,最后,电子书文件体积相当的小,当时的3G网络足以应付。

于是,书,再次成了亚马逊的新起点。

为什么要做硬件?

在过去,亚马逊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一站式购物体验,亚马逊集合了最全面的商品品类,提供最低的价格和最快的运送服务。

而到了数码时代,这个壁垒不再存在。

在物理商品时代,亚马逊在仓储、物流、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到了数码时代几乎都被抹平。

贝佐斯画了张简单的商品价值链来解释这件事。

内容制作← 内容聚合→内容消费

在过去,亚马逊做的是中间环节,把尽可能多的商品聚到一处,供用户选择。

而现在,如前所述,物理商品时代亚马逊在中间环节的优势不再有效,想在数字时代保持优势,就必须向两端移动。

向左,意味着成为内容制作方,后来在视频领域Netflix率先杀入这一侧,后续苹果、亚马逊也相继入场,逼得老牌内容方迪士尼、HBO等都要自建流媒体平台来应战。

向右,意味着制作用户消费内容的终端,也就是硬件和App。

看到了iTunes结合iPod的成功,贝佐斯选择了向右,通过硬件与应用的结合,提供他理想中的阅读体验。

Kindle的诞生

决定了做硬件,但这个硬件应该是怎样的,那时还没人知道。

但在此之前,贝佐斯给出了一个指导思想“get out of the way”(别碍事)。意思是,这个硬件应该让用户沉浸在阅读中,忘记硬件本身的存在。

这个指导思想决定了Kindle两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是如今已广为人知的E-ink墨水屏,另一个是国内用户可能不太熟悉的Whispernet。

选择使用墨水屏是个不小的冒险,墨水屏只能显示黑白,刷新缓慢,与当时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但如果考虑到“别碍事”的指导原则,墨水屏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不能看视频、玩游戏等缺点,在阅读来说就成了优势,沉浸在阅读中,不被打扰。

墨水屏不发光,长时间阅读体验远好于各种发光屏,而且可以在室外强光下阅读。

低耗电,又一个“别碍事”的特性,长时间阅读完全不用担心电量的问题,让用户忘记硬件的存在。

而Whispernet则是贝佐斯受黑莓手机启发提出的要求。

在当时,随身设备的娱乐内容必须连电脑才能更新,无论是手机还是iPod,而黑莓手机随时在线收发邮件的能力让贝佐斯非常喜欢,他认为电子书就应该随时到位,而不能要求读者在想读一本新书时,要先找到一台联网的电脑,再连上usb才能下载到kindle上。

最终,Kindle内置了3G网络模块,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购买、下载自己想要的书籍,不需要WiFi,不需要连电脑,也不需要与移动运营商发生任何关系,所有这些都已经在Kindle出厂前完成,你只需要给Kindle充好电,就可以开始全新的阅读体验了。

从2004年立项,到2007年底产品推出,亚马逊下的赌注着实不小,但类似的事情这些年来亚马逊可没少做,Prime会员、AWS、Prime Video,到今天开始进入游戏领域,亚马逊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运气,一定有着相当可靠的企业文化和运作方法论。

本文聊的Kindle只是一例,这是在读完《Working Backwards》之后感触较深的部分,所以单独写了出来。

一家正在上升期的公司,在看到未来后,没有满足于现有的上升路径,而是毫不迟疑地走向了陌生的道路。

这个选择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事后看来也相当清晰,数字化是必然的未来,而想为用户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就必须把控用户终端,你做的软件再好,运行在第三方的硬件上,就意味着半条命放在了别人手上。

所以想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做硬件是必然的选择。

而我们没有做硬件的能力,那么是回头做我们擅长的事情,还是想办法获取我们需要的能力,走上正确但陌生的道路呢?

这就成了普通公司和顶尖公司的分水岭。

《Working Backwards》是2021年出的新书,似乎还没有中文版,由两位亚马逊的前高管合著,Kindle、Prime会员、AWS等重要产品,他们要么作为直接owner,要么深度参与其中,所以书中对各项目的发展过程描述相当具体、全面,包括中间犯过的许多错误。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这些具体的案例,而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亚马逊内部的工作哲学和方法论,例如关于如何有效的开会就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章,其中就包括从PPT到Word的转变,国内字节、美团似乎也做了同样的调整,不知道效果如何。

还有Bar Raiser招聘原则,和更广为人知的“two pizza”团队原则及其演变而来的STL(single threaded leader)。

而第二部分的案例就演示了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

写的非常扎实的一本书,值得每位职场人阅读,不过互联网从业者读起来想必会有更多感触。

PS. 以国内近几年经管类图书的引进速度,估计中文版应该也不远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万物票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