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2.0读后感摘抄

人类2.0读后感摘抄

《人类2.0》是一本由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017-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2.0》读后感(一):推荐硅谷迷们读一读的

书里说社交媒体的一段很有意思。没想到社交媒体也算是科技一种?一直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作者说的很有意思,社交媒体的生存逻辑很简单:首先将自身变成一种让人上瘾的习惯,然后再摇身一变成推销商品的极佳平台,让人们乖乖花更多的钱!!嗖嘎,好有道理,竟无力反驳!!!!且,社交媒体让人越来越不会社交。这句也狂赞!

《人类2.0》读后感(二):技术服务人类还是人类服务技术

这是一本对十种科技一一点评的全景式图书。虽然全书都在讨论技术,但是作者却没有唯技术为尊的腔调,而是一直在探讨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利弊,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种没有强加于人的论述方式,还是蛮好的。

作者在书中说,并不害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害怕的是技术远没有媒体所展示的那样强大。并且说,机器很少表现的像个人类,而人类为了跟周边的机器互动却必须经常表现的像个机器。。。。。

反躬自省,低头族们不由得为之一颤。

机器的确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渴望的一切前沿领域都仿佛触手可及,然而,人与人之间越发淡漠的情感,却已经陆续敲响了警钟。

人类2.0这个提法很有意思。总觉得在这种被机器变异的时代,人类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一个小孩生下来,也许就和科技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直到生命最后,the end,靠的也是科技来维系生命。

那么我们作为自然人,这个纯粹的生命体,到底是依靠自身还是科技而活呢?

想不粗答案,也许时代就是这样。

我盯着手机的每一天,我儿子盯着手机的每一天,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屏幕对视的那一段时光,应该是人与科技的时光,而非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

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都是实实在在的科技。

《人类2.0》读后感(三):未来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从远古时代一路走来,最终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成为地球上的霸主,其中最重要的功劳便在于工具的运用。猿人使用工具狩猎、点燃篝火、刀耕火种,开启了人类文明;金属、蒸汽、电力、信息等等资源的运用,使人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技术革命,使得人类上天下海无所不能。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万物互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使得人类已经超越了原本意义上的“人”,成为了升级版的“人类2.0”,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座横亘在人类头上的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等大问题,已正式被纳入了技术的解决范畴。

“人类2.0”的提法源自被称为硅谷布道师和硅谷文化的灵魂人物皮埃罗·斯加鲁菲。他认为,“人类2.0”是指一种被自己发明的技术增强的人类。他在《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一书中,选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社交媒体等十项对人类改变最大的技术进行了解析,不但在书中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方向和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考理性并充满睿智,既对新科技的发展怀有敬意,却不失批判精神,以严谨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科技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以务实求真的作风向我们传达了对未来科技的准确认识。

《人类2.0》读后感(四):科技飞跃与人类

2017.10

老龄社会到来之际,机器人产业并未成熟,岂不是“大灾难”?商机无限?

对未来技术可能性的探讨。 1.大数据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本书似乎缺乏前瞻性,也许是从写作到中文版出版间隔时间太长的缘故吧。 2.人工智能 作者反对奇点论,指出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自己可能性过高的估计了。同时通过一些科技失败或者停滞的事件,质疑自动驾驶汽车目前的可靠性并指出目前大部分科技进步都是过去的创意借助今天便宜的计算能力。应该担心的是人类智能退化。在借助人工智能的方向上,现有的工作也许会被取代,但是更多的新工作会被创造出来。不过我个人不认同作者大大这些推理,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未来科技,也许时间点无法统一确定但是大方向不应该有疑问!不过既然是预测,任何可能都有。

3.物联网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机遇。关键是传感器,海量数据是价值。

面临三大问题:行业标准(蓝牙,wifi,LTE),电池24小时使用的续航问题(无线充电),网络安全问题。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地球村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可穿戴设备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

4.纳米技术

新材料革命,带来如海水淡化和石墨烯,将来会不会有分子机器人呢?还会带来室温超导,继续摩尔定律,帮助制造量子计算机,甚至隐身。

另外,光学元件替代传统电子元件具有很大的潜力。

5.虚拟现实

游戏与沉浸式(完全感受到现场的情况,增强现实式虚拟?)用途。虚拟现实技术会在应用中歪曲真实现实吗?如果在虚拟现实复制一个替身(Crazy),当真实世界的人死去,替身会怎样呢?

6.社交媒体

没想到这也是科技进步中的重要项目。但是社交媒体既没有带来社交(也许都不想真正的社交了),也没有带来媒体(花钱买的排名让你听不到真正的媒体声音)。

那么后社交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美国,谷歌掌控事实,脸书掌控人,亚马逊掌控物品。在中国分别是百度,腾讯,阿里。5G时代,社交媒体的照片和视频将发生改变。社交媒体对人的控制将越来越强。

7.3D打印

开源带来了3D打印的春天,增材打印的材料革新使得可能性更多。然而目前这个行业却举步维艰,工艺水平,色彩问题,复杂打印价格昂贵都是限制发展的瓶颈。

但是个性化时代到来将导致这个行业的爆发,如立体照片打印可以变成巨大的连锁,人体器官的打印拥有美好的前景。

8.太空探索

9.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应用已经超越了货币,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资产,合同如股票,债券,身份证,专利等)。区块链的未来是智能合约,再到图灵完备。

10.生物技术

除了治病,食物2.0(转基因)你准备接受吗?大量牲畜食用转基因食品,同样是转基因动物。

人类基因的修改更具有争论性,而化工行业将被基因技术颠覆。

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甚至生物计算机和DNA机器人。

《人类2.0》读后感(五):融合、交叉学科、“T”字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虽然本书的书名十分宏大——它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一个新物种的来临。但在了解到本书的作者背景,并且品读完各个章节之后,我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36kr、虎嗅的味道。当然这并不上贬义,只是想表达本书是未来10-20年科技趋势的综述,作者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科技进展与趋势,还谈到了科技所带来的众多亟待解决的社会、哲学、伦理问题,毕竟科技的脚步太快,如此的加速度下,人们或许很容易忽略一些致命的问题。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硅谷最流行、最前沿的十大科技领域,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AI、VR、物联网、区块链,也包括曾经盛极一时的纳米科技,同时也涵盖了在国内媒体并非热点的生物科技以及国内创业公司难以触及的太空探索领域。对于每一个科技领域,作者都是按照“发展综述——火热的创业公司——行业的机遇——行业的挑战”这样的框架来介绍的,读起来很清晰,也很容易让我们在几个小时之内了解到该领域前沿的趋势,以及背后发展的逻辑。

一、大数据

第一章介绍的也是大众最熟知的、在国内也被炒了多年的话题——大数据。作者在第一章并没有着墨太多,仅仅提到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杀手级应用还未出现”。大数据并不简单的是数据储存+数据分析,也不简单是数据建模来分析相关性,机器对于数据的解读或许是冰凉的,需要我们人类来进行场景化的因果分析,才能真正挖掘到数据的宝藏。虽然目前大数据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忧虑——难道大数据仅仅是亚马逊、淘宝那样推荐相关性、让人们买更多东西这么简单吗?生物医药行业就是另一个完美应用的场景,不管是基因分析、新药物的研制还是健康管理,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验证,在此领域应用的意义或许真的大于电商。另外,大数据环境下合作才是趋势,如果各个领域、各个公司都将数据视为自己独有的财富,name大数据或许永远发挥不了它真正的魔力。

二、人工智能

AI对于大部分人可能是Alpha go在围棋上的无敌表现,可能是无人驾驶,抑或是各种创业公司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但作者开篇就提出,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由来已久,只不过当时受计算能力的限制,没有强大的算力提供支持、也没有大量的数据提供模型训练。但对于今天,计算能力就足够了吗?要知道摩尔定律已经接近极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熟的AI产品真的已经接近人类的智能了吗?

目前大部分AI的底层都是模式识别,靠“喂”大量的数据来形成一套成熟的判别标准,但计算机其实并不是智能的,它只是通过输入得到了一系列输出,就如智能对话机器人,它有思维吗?它其实并不理解语义,而是纯粹的数据统计下得到的一种近乎智能的输出。显然,离人脑通过知识来进行判断的模式相比,目前的智能还差的很远。

因此大部分人关于AI会有一天对人类产生威胁的想法,还为时过早,至少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天恐怕我们这一代是看不到了。但AI真正的威胁其实在于将“符号滋味”变成“机器思维”,我们人类的价值观其实是以独特的“符号”就行判断的,比如很多仪式,其实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但是这些仪式都定义了我们对于心理上的需求,这些价值的判断在AI看来完全是无用的,因为AI归根到底还是由机器语言来控制,它仅仅会有“机器思维”。如果未来AI产品越来越多,人类势必会跟机器的交互越来越多,就如今天我们每天都有几个小时在玩手机一样,虽然通过机器的交互有一部分仍然是连接到其他人,但媒介的改变势必逐渐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才是AI最大的威胁所在。

虽然如此,AI的机遇还是很广阔的,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将人类的价值体系完整清晰的转移给机器人,这将是未来几十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也是由来已久,1991年马克-维瑟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概念,目标在于让计算机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做出基于环境或用户需要的行为,这边是物联网概念的雏形。但物联网需要的基础设置很多:操作系统、硬件平台以及更多的互联网地址,这些条件都是在近十年内逐渐发展起来的,为物联网的爆发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云”+“传感器”的标配成就了物联网的趋于成熟,强大的计算能力为物联网提供了数据决策支持,由此诞生了很多可以应用的场景。

虽然物联网的机会显而易见,但目前这个领域存在几大拦路虎:

1.没有绝对优势的行业标准,各大集团都在博弈——需要数据共享,统一标准。

2.目前传感器上电池的续航还有待提升——蓄能、体积、充电。

3.物联网时代的安全问题——物联网世界需要“医生”和“警察”。

虽说这三大挑战一个比一比棘手,但挑战即未来的机遇,能解决这三大问题中的一个小细分领域的技术难题,都将是真金白银的收益。 物联网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很多物体都将会变得“通人性”,世界上的数据量将会比今天的量级更大,虽然隐私可能荡然无存,但巨大的数据量将会让整个世界的系统越来越智能,世界也将会变得更小,真正走向地球村的时代。

四、纳米技术篇

我们队纳米技术太“熟悉”了,还记得小时候地方电视台上有多少种号称“纳米”科技、“新一代纳米材料”的广告,掐指一算,那时候正是千禧年初,本章刚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00-05年的“纳米”科技泡沫,那时候凡是带上“纳米”的技术都能轻松融资,据统计,这5年内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十亿美元。但05年之后,由于在技术上没有突破性进展,纳米技术可应用的产品领域又迟迟不见踪影,公众对纳米科技的期望逐渐跌倒了谷底。

不过这几年“纳米”技术在逐渐回暖,虽不及AI、VR等技术那般火热,但随着“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的涌现,业界对纳米科技的未来又重新恢复了信心。纳米技术为什么这么具有突破性?主要在于我们慢慢的可以在原子层面对物质进行操作,并且颗粒度越小越好,越能改变物质本来的属性,创造出新的物体。所以与材料相关的领域,基本都受它影响,发生革命性的突破。

纳米科技有三个阶段:材料——设备——系统。

材料:就是基于原子层面操作而制造出的新物质,如石墨烯、碳纳米管,随着操作精度越来越小,越来有可能创造出原子层面一维的物体,那时我们便可控制物质的属性。

设备:即大规模生产纳米材料的设备,专业化、可编程、稳定性高。

系统:即由各种不同设备组成的纳米材料整个生产链,从上游的制造生产到下游的具体应用。

具体的应用领域可涵盖:新材料(超材料)、医疗、量子计算机(突破摩尔定律)、隐身材料。

相信这一次,纳米科技将不再是泡沫,而是人类的又一次科技突破。

五、虚拟现实篇

VR是近年来硅谷到国内传递最早的尖端科技,围绕VR主题进行创业的公司数不生数,不过目前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以游戏为代表的娱乐领域和以远程授课为代表的教育领域,这都是2C领域,而另一方面,2B领域也有VR技术的渗透,利用VR进行市场营销的广告行业,以及利用VR提升效率的商务办公行业,可以说虚拟现实的覆盖面相当广。

存在的问题:

1.内容桎梏,缺乏普通人参与的内容生产渠道,制作内容的设备成本太高,无法产生内容爆炸,缺乏传播度。(手机制作视频是多么简单)

2.目前感官只有听觉和视觉,未来是否可以突破到其他感官,技术上有待突破,才能完全是虚拟的“现实”。

机遇:在社交平台中融入VR,依赖于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有丰富的内容才会有引起广泛的传播。

六、社交媒体篇

作者很简洁的总结了现在的社交媒体:

1.不社交:变为让人上瘾的工具(八卦瘾、虚荣瘾、偷窥瘾),产生依赖感之后,通过广告、数据变现,固定的商业模式

2.不媒体:自媒体化之后,虽然人人都可以发声,但是质量明显下降;衡量内容质量的指标变为阅读量、点赞、评论等,过于表面化。

人类慢慢变得不再是社交动物,而是多任务处理动物。

机遇:社群的兴起,以兴趣聚合人群,产生高质量的关系链;机遇在线下,真实的社交。

七、3D打印篇

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一样,3D打印早在80、90年代就兴起了,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各种不同的3D打印技术一浪接一浪的在业界兴起过,大量围绕3D打印产业链而创建的公司也纷纷兴起,这其中很大一批在欧洲,特别是德国,这一点与IT科技不同,美国并不是这个行业的绝对主导者。

挑战:专利、成本、能打印的东西有限,这三点阻碍了3D打印的快速发展。

机遇:随着3D打印的开源,云技术的发展,大大催化了3D打印的技术发展,让全世界的创客们可以轻易的参与到3D打印技术的大潮中,从而促进了各个细分领域的突破,这些创客们自发组建的3D打印云社区,就像github一样,充分利用了分布式的创新,让很大范围的人们可以参与到其中。

3D打印的普及意味着很多,DIY将变得如拍照、摄影一般简便,将制造彻底分布式,将物品彻底个性化定制,这将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八、太空探索篇

由军备竞赛而发展起来的科技领域,冷战之后虽然太空探索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缓慢,但商业领域逐渐接过了太空科技的接力棒,Buleorigin、space-x等公司近些年探空火箭技术的突破,就说明了这点。大公司与政府如果能合作分工,对于航天技术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以目前我们的科技文明,想要飞到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飞出太阳系需要0.0005光年,而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距离我们有4.4光年之久,太过于遥远。。。

除了探索之外,太空科技对人类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卫星早已改变我们的生活,今后随着空间站技术的更新、随着卫星的微型化、商业化,这些太空基础设施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探索太空,具有更深层的哲学意义,如果外太空存在生物,那么整个宇宙中就会有无穷的生命,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文明与文明,是融合还是碰撞,在未来必定有个答案。

九、区块链篇

区块链也是16年国内比较火热的创业领域,区块链对于我们最初的印象是比特币,到后来它可以应用到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无需信任机制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的三个阶段:

1.外熵运动:追其溯源,要谈到美国西海岸曾经的外熵运动,这场运动也是硅谷成为科技中心的揭幕运动,追求内心的自由、无政府主义、伍德斯托克,都可以说是这场外熵运动的标签,从此之后,硅谷变成了向往自由、具有极客精神的天才们的乐园。

2.P2P:去中心化的思想,点对点让人们连接,P2P也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音乐领域的Napster(虽然涉及侵权)、文件分享下载的BT、金融分享的lending club,甚至目前所谓的共享经济,都是源于P2P的模式。

3.比特币:区块链的第一次规模性尝试,从金融领域的货币作为切入点,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某些地方的人们对当地货币的不信任;比特币最开始诞生于朋克密码论坛,该论坛集中了大量的密码天才和安全专家,包括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他即在这个论坛酝酿了比特币的构想。

区块链不只是改造货币体系,它将改变已有的所有体系,去除一切中心化的官僚体系,一切的运行将基于算法和技术。但问题是,谁能保证技术的绝对公平准确呢?

十、生物科技篇

生物科技的创新仍然来源于湾区,虽然大型的医药公司往往总部在东海岸或是欧洲,但大多数生物科技的突破性进步仍然来自于湾区,而大公司的作用,是将突破性的进步转化为产品,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工作。

生物科技与计算机技术在很多方面不同:

1. 生物科技创业者与科学界息息相关,大部分都是教授、实验室研究学者

2. 创业者年龄较大

3. 前期投入大 时间成本高,回报周期长

4. 行业规章制度多,需要FDA审核批准

5. 新品上市后,让消费者接受的周期长,难以与已有的传统竞品竞争

但生物科技在未来的趋势,也是与计算机IT技术紧密联系的,如芯片上的微观实验室,基于云计算的生物实验室,DNA计算机、行走在人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等。并且在生物领域还衍生出了众包的模式,让生物科技走向更广的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学、研究所里的实验室,这种技术将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科技对医疗英语的应用场景十分精准:精准医疗、抗癌、长生不老、再生医疗。除了医疗领域之外,生物科技与3D打印的融合,将开启生物黑客时代,随着自动化设计工具的成熟和普及,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像Autocad一样的工具进行生物设计了。

这十大领域在未来必定相互渗透,未来也必将是复杂学科、交叉学科的天下,“T”字型人才将会是大势所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